泥鳅也叫胡溜。肉质鲜美,营养蛋白丰富、被称为“水中人参”。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都有泥鳅分布,但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生长减少。因此人工养殖泥鳅也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
泥鳅栖息在淤泥表层,适应环境强。其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水温达15℃以下或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达6℃以下或34℃以上,潜入泥中进入休眠。泥條多在晚上摄食,人工驯养后可改为白天摄食。它的逃跑能力很强,清明前后,水温15℃以下,一般不会逃跑;水温上升,雨水较多的梅雨季节,尤其在晚上最易逃跑。
养殖技术泥鳅适合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庭院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是最常见的一种养殖方式,但是技术要求高,相对产量也高,亩产可达500千克左右。
池塘养殖
①池塘条件:一般多在1~2亩,池深0.8~1.2米,水深50~70厘米。池塘塘埂要加固,可用砖石浆砌,具有防逃的作用。池塘的进排水口都应设置防逃网,防止泥稣逃逸和野杂鱼或凶猛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塘。池塘出水口应设置鱼溜,其作用主要是便于捕捞和高温季节供泥稣避暑。鱼溜深30~40厘米,周围可用水泥砌成围住,面积可根据放养密度来决定,通常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②鱼种放养:放苗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当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等饵料大量出现时,即可开始放养泥鳅苗。放养密度主要受池塘条件、苗种规格、饵料及技术条件等影响。
③投喂: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同时搭配其他饲料,如动物内脏、小鱼、鱼粉、虹蚓、等动物性饵料,或菜柏、麦麸、豆柏、次粉、谷物等植物性饵料,可以减少养殖成本,增加利润。每天投喂2~3次,头尾控制在1小时内吃完为准,具体应视天气、水温、鱼体摄食等情况适当调整。当水温达25~28℃时,泥鳅摄食与生长旺盛,日投喂量可达鱼体总重的10%左右;若水温低于12℃或高于30℃时,应适当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
④水质管理:需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池水以弱喊性或中性为宜,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15~30厘米。当水中溶氧量低于2毫克/升或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时,要及时更换旧水,注入新水,增加吃糖水中的氧气,避免泥鳅缺氧。一般每隔15天追肥1次,以农家肥为好,能保持水色。若水质过瘦,水体透明度偏大,须适当增加追肥量。
⑤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塘3次,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及池水的水色变化;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定期清理、消毒饲料台;在气压低、天气闷热、雷阵雨、连日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更应注意观察鱼塘情况;定期轮换使用药物防病;做好养殖工作日志。
网箱养殖
网箱可置于池塘、湖泊等水位较稳定、流速缓慢的浅水水域中。箱底着泥,箱底铺上20厘米厚的泥土,也可以在泥土以下铺上10厘米厚的粪肥。或者网箱内种植水空心菜、水葫芦等,以覆盖网箱内2/3水面为宜。期间经常刷网衣,保证箱内水体流通,溶解氧丰富,并经常检查网衣有无破损。
在南方,一般3~4月份放苗较为理想,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每亩可放养3~5厘米长的苗种1万~2万尾。
主要病害预防
泥鳅常见病害主要有水霉病、打印病及主要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等病害。福尔马林的安全浓度为25.3毫克/升,可用每立方米水体30~40克的药液浸泡20~30分钟,用于治疗小瓜虫、斜管虫和车轮虫,不建议全池泼洒用。泥鳅养殖期间用生石灰进行水质调节会对泥鳅产生不利影响。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等适合作为养殖泥鳅常用的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