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水产系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布局农业产业化,小龙虾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小龙虾产量十强县市中,荆州占据4席,其中监利县位居第一,洪湖市位居第二,石首市位居第六,公安县位居第七。这4个县市的产量,占到全国小龙虾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今起,本报联合市水产局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栏中,推出“小龙虾发展的荆州实践”系列报道,全面反映我市在小龙虾产业发展上的成绩,敬请关注。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小龙虾仍然是中国美食界的“第一网红”。餐桌上的火爆,持续激发田间地头上的创新与变革活力。
这些年来,水产大市荆州以小龙虾为主角,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重品牌、创特色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一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荆州路径”。
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荆州。据农业部近期发布的《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荆州市小龙虾产量24.65万吨,占全国小龙虾产量的27.42%,占全省产量的50.41%。
报告称,2016年,全国小龙虾产量排名前10位,荆州市就占有4个席位,且都位居前列。其中,监利县、洪湖市分别以97185吨、74667吨居排名第一、二位,石首市、公安县分别以26761吨、22672吨居排名第六、七位。
市水产局局长黄服亮说,小龙虾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特别是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小龙虾掀起的“红色旋风”中迎合了消费需求,实现了“皆大欢喜”。
政策驱动:从水产大市到水产强市
10月的监利,乡间的空气里散发着温暖而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位于监利县毛市镇陈赵村的天健小龙虾合作社小龙虾养殖基地,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王建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我们合作社销售旺季时每天收的虾子就有万把斤,主要都是社员自己养的虾子,我们按大小分类后,卖出不同的价钱。”据了解,天健小龙虾合作社就吸纳了100多户社员,养殖面积近万亩,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各地。
早些年,小龙虾市场却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爆。从政府到农民,都把小龙虾定义为池塘中的“配角”,把水产品发展重点放在螃蟹、黄鳝等品种上。
当小龙虾真正“蹦”上餐桌,并逐年刷新自身身价时,和王建一样的合作社负责人便开始调整养殖结构,扩大小龙虾养殖。
荆州小龙虾产业突破性发展始于2010年。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水产富民”战略重新规划水产业发展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意见》,定下“力争将我市建成小龙虾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出口创汇的集群区、中国淡水小龙虾第一市”目标。
在市农业、水产部门的引导和鼓励下,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水产主产区因地制宜,对连片“虾稻连作”的养殖户每亩补贴50至100元,公安县将奖励政策延伸至扶贫攻坚工作之中。同时,出台重点扶持洪湖德炎、监利天和、监利越盛、松滋聚龙4家企业的相关办法,发展小龙虾精深加工。全市上下齐抓小龙虾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一系列政策扶持,提高了全市农民养虾的积极性,并催生出一大批小龙虾加工企业。2009年至2016年,全市小龙虾产量由10.49万吨增加到24.65万吨,增长幅度为135%,年均递增13%,尤其以2014年至2016年增长幅度最大,年均递增19%。
模式驱动:虾稻连作破解粮农增收难
荆州粮食连续13年丰收,粮食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荆州却多年来陷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不大的困境。
“虾稻连作”这一新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
监利县新沟镇横台村老农张诗员,种了几十年粮食,亩纯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去年,他学起了稻虾共作模式,今年20亩稻田卖小龙虾收入达10万元。
在荆州市第二届荆楚味道福娃小龙虾节暨现代农业成果展的展会上,华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吸引众多宾客驻足。华驰米业从2015年开始实行虾稻连作模式,起步阶段虾稻的售价仅比普通稻谷高1毛多钱,如今最便宜的一斤也要卖3块多钱。
“农民看到虾稻的价格在这几年间不断上涨,现在都开始种虾稻了。”华驰米业负责人朱新华说,目前企业流转了5000多亩用于虾稻的种养殖,今年又跟农民签订了2000亩的虾稻种植合同,仅2016年,公司的虾稻就卖了1300万元,占企业总销售额的80%。
养殖户摸索出了经验,但如何发挥模式带动作用?2016年年初,市水产工作领导小组从发展现代渔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出发,制订了《2016—2020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2015年、2016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全市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推动小龙虾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2015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200万亩,产出水产品16.8万吨,涌现出“福娃模式”“月湖模式”“荆香缘模式”“调弦模式”等典型模式。
近日,市水产部门联合国家统计局荆州调查队对19户低湖地区虾稻连作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19户虾稻连作农户现金可支配收入95.0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46万元,增长47.16%。其中,小龙虾养殖获得的现金纯收入为70.6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38万元,增长122.86%。也就是说,19户虾稻连作农户今年上半年现金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全是小龙虾养殖贡献的。
黄服亮说,大力发展“虾稻连作”,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机制促动:融合壮大一二三产业链
时至9月末,监利县新沟镇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依旧热闹非凡,几十辆小农用车,满载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马路上排队等待进场销售。停车场里,一辆辆大货车等待装车发货,运往武汉、广州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地区。
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由当地龙头企业福娃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交易中心负责人王甫祥向记者介绍说:“小龙虾销售旺季时,每天有近7万斤的销量。”
“米老大”福娃集团2014年开始涉足小龙虾,王甫祥坦言,如果没有政府建基地抓示范、兴市场铺网点、办节会创品牌,福娃根本做不到增量提质、由大变强。
其实,通过政府扶持、科技支撑、加工带动、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同时发力,荆州小龙虾产业早已显现效益。为完善产业链,叫响荆州小龙虾品牌,同时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荆州乘胜追击。
今年1月5日,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华中农高区。5月24日,荆州小龙虾产业协会正式成立,75家小龙虾产业经营主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小龙虾发展大计。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此举开启了荆州小龙虾品牌建设新征程!
据调查,2016年,荆州区7家小龙虾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共27.4亿元、平均每家3.91亿元,利润共2.74亿元、平均每家0.39亿元,税收1882.8万元、平均每家268.97万元,荆州市小龙虾加工企业实现家家赢利。
全市小龙虾收购流通领域效益也十分可观,2017年纯利润共1606.5万元,平均每家纯利润178.5万元,分别比上年度增加747.95万元和83.5万元,增长87.12%。
“荆州虾产量大、品质好,但名气却不响。”市水产局局长黄服亮介绍说,大部分荆州小龙虾摇身一变,贴上“盱眙虾”“潜江虾”等外地品牌,被加工出口,或升级为餐桌上的奢侈品,价格翻几番。
荆州市决心走出“小龙虾有量无名”的尴尬境地。今年5月,市农业局联合监利县人民政府举办荆州市第二届荆楚味道福娃小龙虾节暨现代农业成果展,在坚持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围绕小龙虾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快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加快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打造餐饮品牌,完善一条龙产业链,让荆州小龙虾蹦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