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潍教工委〔2020〕12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潍坊市教育局面向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普通中小学校,征集了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乡村田园课程、乡土游戏课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潍坊教育发布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
一份劳育“责任田”,拓展教育新空间
——劳动教育这样做
侯镇二中简介
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座落于美丽的历史古镇——侯镇南侧,是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依托乡村特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绿萃教育”品牌,通过四张“校园名片”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质量连年稳居寿光市前列,被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劳动教育特色校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寿光市“优秀非遗传承基地”、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等荣誉称号。2019年山东教育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先后以《专业教师+民间艺人 让非遗在课堂活起来》为题对我校非遗传承劳动教育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突出“五育并举”,努力实现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劳动特色教育优异的“五优”目标,建设质量一流的温馨校园,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时代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通过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让青少年在劳动中创新,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成长。
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在“绿萃教育”品牌建设基础上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劳动实践为重点,建立了劳动教育校内外基地,初步构建了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平台,实现了学生自主选课、主动接受劳动教育的目标,初步取得了一些中学劳动教育创新成果。
一、开发劳育课程,编写劳育教材
学校围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要求,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绿萃”特色劳育课程。
一是“非遗传承”课程。结合当地特有的地方“非遗”文化,让地方“非遗”传承进校园,编写了剪纸、土陶、面塑、草编等地方非遗传承校本教材,其中《剪刀下面的世界》被评为“潍坊市精品校本教材”。这些课程的开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传承地方特色传统工艺。
二是“亲农耕”田园课程。结合当地种养殖特色,分设四类子课程:“五谷丰登”课程,学习种大豆、小麦、玉米、花生等常规粮经作物知识与技能;“六畜兴旺”课程,学习饲养羊、鸡、兔等畜禽的知识与技能;“瓜果飘香”课程,学习种植瓜果梨桃的知识与技能;“菜蔬满园”课程,学习种植各种时令蔬菜的知识与技能。田园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学习掌握部分动植物养殖、种植知识,练就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艰辛,培养他们感恩父母、亲近土地的情操。
三是“绿化美化”园艺课程。学习研究花草树木的栽植修剪、园林景观的布局设计等知识。师生一起动手绿化美化校园,培养学生爱校情怀及审美、创美能力。
四是“内务整理”课程。包括内务整理、卫生扫除、生活值日、家务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分工值日合作做”“家务劳动抢着做”的良好习惯。
二、建设劳育基地,配齐劳育功能室
为给劳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场所,学校建设了5个劳育功能室,4个校内劳育基地和2处校外实践基地。综合楼开设了面塑、土陶、草编、剪纸4个“非遗传承”教室及1个劳具存放室;校园内规划建设了“桃李园”“菜香园”“碧荷园”“鸡祥兔养殖场”校内劳育实践基地。同时,与当地“尚沃农业”和“航源科技有限公司”两企业合作,成立了以“葡萄种植”“蔬菜育苗”为主题的两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三、“请艺人、聘专家”,提高劳育师资技能
学校从校外聘请民间老艺人担任“非遗传承”校内辅导员。同时聘请当地葡萄种植大王、蔬菜种植技师、园林公司专家到校培训指导,师生同堂学技艺,提高劳技能力。
四、加强组织,科学规划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非遗传承”“田园农耕”“园艺”“内务整理”劳育教学研究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统筹安排、指导、督查劳育教学计划的落实。劳育教学研究小组组员为劳育特长老师,各教研组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研究落实劳育教学任务。
五、全员参与,个个出彩
(一)自主选科,开足课时
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劳动科目,成立劳动小队,教师是队长,学生是队员,每3人建1个小组。如下图,七年级非遗传承课程学生选课列表:
各年级每周统一设2节劳动课,初一周一下午3、4节,初二周三下午3、4节,初三周五下午3、4节,劳动课前大课间时间,各劳动小组向“队长”报到,按“队长”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劳动课采取两节连堂的方式,第一节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并做好劳动安全教育,第二节动手实践操作,锻炼劳动技能。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拿起劳具,在室外田园课堂教学相长,体验劳动快乐,收获劳动幸福。
(二)非遗传承,精彩无限
非遗传承“剪纸、土陶、面塑、草编”四个传统手工传承工作室,聘请校外手工艺人担任辅导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报名,非遗传承教研组择优选取参加“非遗传承”小队,老艺人利用劳动课,手把手教授手工艺品的制作,师生争做非遗传承人。这样,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传统非遗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联产承包“责任田”,劳动教育常相伴
学校把各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包干区,让各劳动小队、小组认领“承包”,为加强责任,各“责任田”挂牌亮明队长、队员承包人。这些“责任田”,既作为劳动课的实践基地,又作为学生平日大课间劳动锻炼的“自留地”。承包“责任田”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平日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常态化、日常化。
1.田园农耕“责任田”
“桃李园”按树种分为桃树区、石榴区、樱桃区、杏园区、山楂区、核桃区、草莓区、花生区等;蔬菜园按面积分成4块责任田。责任田内每一棵树,每一菜畦,都有组员包干,劳动课上,劳动队长按教学计划指导队员在生态园里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等绿色植物,师徒一起播种、浇水、移栽、施肥、松土、拔草,探究遇到的疑难问题,分享劳动果实,体会劳动之乐。“责任田”给学生提供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劳动参与中研究问题、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陶冶美好情操,得到传统教科书所无法达到的真知灼见。
藕园由校外专业种藕老农承包管理,按照藕生长的关键节点,向全体师生传授管理知识。“鸡祥兔”养殖场由专队承包,负责日常的饲养。同时,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绿化美化”园艺“责任区”
学校把校园内的绿化带划分成若干区域,然后由级部、班级、小组、个人逐级细分承包,承包人分工合作清理杂草,保持校园干净整洁。绿化美化责任区以卫生整理时间为主,打草修剪由园艺承包小队利用劳动课进行。
3.内务整理“责任区”
各班把教室、宿舍、餐厅等区域细化为若干卫生包干区,让学生认领承包“责任区”。小到一扇窗、一个灯都有专人负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学生个人负责自己的内务整理,学校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促进了学生内务整理水平的提高。
六、搭建活动平台,助推劳育品质
学校每学期根据各劳动科目需要,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评选“蔬菜种植、果树管理、园林修剪、剪纸、制陶、草编、面塑”各项能手。并且利用“五一劳动节”和“十月金秋节”开展大型校园劳动节活动,丰富校园劳动文化生活。
七、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教师承担劳动教育工作量、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让教师劳有所获。学期结束后,由劳育教师按计划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根据平时课堂表现与科目技能操作成绩给学生认定劳育成绩等级。把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获得寿光市“优秀非遗传承基地”、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等荣誉称号。2019年山东教育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先后以《专业教师+民间艺人让非遗在课堂活起来》为题对我校非遗传承小队活动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在树立劳动意识、锻炼意志品质、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感悟到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劳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潍城区湖景小学
湖景乡村田园课程,唱响劳动育人主旋律
——潍城区湖景小学乡村田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潍城区湖景小学基本概况
潍城区湖景小学坐落于美丽的鸢都湖畔,学校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是一所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60余人,学生793人,20个教学班。
学校一直秉承“培养幸福的人”这一办学宗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方针,通过专题培训、青蓝工程、教学比武等活动,打造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力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百花课程,开发经典诵读、数学阅读、数学实践、怡心画艺等,打造绚丽多彩社团,为学生搭建全面+个性发展的平台。在2019年区双语经典诵读比赛中语文获一等奖、英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四大节比赛中我校的足球、武术、舞蹈、合唱等社团都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获得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城区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生活即教育”, 劳动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劳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为了让教育真正回归,学校始终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绿色乡村田园中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乡村田园”劳动课程的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形成了劳动育人特色。
一、知行合一 乐在其中——构建乡村田园课程体系
乡村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如广阔的田野、遍地的庄稼、淳朴的农耕文化等。我校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延伸劳动教育,逐步构建起湖景乡村田园课程体系。
(一)趣味实践田园课程——劳动技能体验
学校利用校园建设的契机,整合劳动资源,积极、科学、合理地开发趣味实践田园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1.“小园丁”绿化劳动:增强环保意识
创建绿色校园,我校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师生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学校开展“小园丁”劳动实践对绿色校园的创建具有深刻的意义。植树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共建团结林”植树,在校园的花坛里种花;劳动节,师生围绕校园,开展为植物除草、浇水、施肥等活动,学校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认领树木花草,进行轮流养护。绿色校园离不开师生的共同维护,只有在劳动中增强全体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校园常绿常青。
2.“小菜农”种植劳动:培养探究精神
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成为劳动教育的场所。学校在校园的角落空地上开辟“百花种植园”,为开展“小菜农”种植劳动提供了场地保障。学校组织向日葵种植比赛活动:先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如何挑选适合种植的种子,再指导种向日葵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亲手采摘,收获乐趣 。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学会种植小知识,掌握种植方法,在劳动中逐步培养起探究精神。
(二)家庭拓展田园课程——劳动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开发以“一二三”亲子打卡为创新模式的家庭拓展田园课程,与校内劳动教育实现有效衔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一日:周五田园考查日,考核劳动技能
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每周学习一项劳动本领。设定“田园劳动岗位”,采用“轮岗制”进行考核:家长利用闲暇的时间开展“田园考查日”活动,评价孩子的劳动学习效果,决定是否继续轮岗,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坚持劳动的好习惯。
2.二天:亲子共度周末田园读书节,思考劳动价值
学校结合教材,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组织亲子共度周末田园读书节,要求家长利用周末时间,选择一些与田园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绘本,让学生写童话,编绘本……在书香中与劳动者深度“对话”。家长与孩子分享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让孩子懂得世界因为一点一滴的劳动而变得不平凡,要懂得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3.三月:寒暑假“田园劳动挑战月”,强化劳动习惯
学校设计各种主题式“田园挑战作业”,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种植农作物、养殖水产品、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劳动,相时采摘、烹饪制作、联谊聚会;鼓励学生在三个月的假期中挑战家里的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田园劳动,将劳动教育进行到底。劳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利用三个月的假期开展“田园劳动挑战月”,为强化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供了条件保障。
(三)社会实践田园课程——劳动价值重塑
学校利用本土社会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走进你我他”社会实践田园基地----湖景开心农场,为孩子们开辟了另一种课堂阵地。我们精心规划实践区域,设置了生态百花园、芬芳桃李园、向阳果蔬园三个区域,并将农场内田地种植规划为责任田、自留地、志愿者田三类。责任田由学校布置统一种植;自留地由一至六年级各班自主种植;志愿者田由学校的老师、家长志愿者负责。“开心农场”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趣味性和多样化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在劳动中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开放坚守 春华秋实——采撷乡村田园教育果实
湖景乡村田园课程引导孩子们在田园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滋养湖景师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校精神的实质性内涵。2020年,我们湖景乡村田园教育果实累累。
1.区课题《疫情下的小学“百花”劳动育人新样态研究》立项研究;
2.《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获潍城区劳动育人优秀成果一等奖;
3.案例《 “宅”家育人进行时》被潍坊市“家庭育人课程超市”推介;
4.《躬身力行,在实践中成长》获潍城区教学自主创新成果三等奖;
5.《家校携手共育 合力双赢未来》获潍城区重大问题成果三等奖;
6.《种植园里欢乐多——向日葵种植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获潍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7.《探究向日葵的秘密》获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研究”二十年教学成果展示二等奖。
“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湖景乡村田园课程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力求融合创新。我校实践时间虽然不长,基于田园的实践探索却给劳动教育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展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样态走向。
我们坚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湖景乡村田园课程会让湖景劳动教育更富有“乡村田园”泥土气息,让传统文化中的“乡村田园”之美为实干兴邦的教育赋予更多的中国正能量。
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
创新“5+1”劳动育人模式 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
——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学校基本概况
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创建于1993年,位于寒亭区运河街西首,是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0521.6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601人,教学班30个,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38人,省市特级教师2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8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老中青结构合理,学历达标率100%。校内建有市级规范化幼儿园1所。
学校秉承“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坚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为办学目标,以“双改”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以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办学特色,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案例内容:
一、主要做法
新时代,要求学校劳动教育去直面未来的生活,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统筹“劳育”与其它“四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五育并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精选师资,组建劳动教育队伍。
组建了由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师资队伍。对学科教师进行了劳动教育全员培训,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
(二)顶层设计,形成科学规划。
根据当地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了可利用资源,精选了一批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资源。根据资源优势、路线布点等进行合理分类,顶层设计,形成了近期、中期和远期劳动教育规划。
(三)创新融合,形成“5+1”劳动教育模式。
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学科融合,坚持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活动主题进行了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寓劳润德”“寓劳益智”“寓劳健体”“寓劳育美”“寓劳创新”劳动教育项目,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与“创新”有机结合的“5+1”劳动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五育并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规划与构建
学校本着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小学低年级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为目标,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按低、中、高学段构建了“五育并举,德能同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五大育人主题按学段分别研发不同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每一个校本课程又按学段设置了不同的育人目标。
以“寓劳健体”主题中“持家有方”为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研发了不同的校本课程,低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个人物品、中年级学生进行衣物洗涤包括特殊衣物的洗涤、高年级学生要学会居家的设计以及收纳,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落实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
2.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是我校绿色生态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劳动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目前,学校将学校资源和优质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我校的品牌,通过课堂活动、校外实践、延时服务特长实践、传统节日、研学旅行、劳动竞赛等方式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
课堂实践体验活动:扎染——学生扎染作品
(2)延时服务特长实践
延时服务劳动实践课程:制作纸盘画——学生纸盘画作品
(3)研学旅行
研学梅园新村——体验摘草莓
研学辉渠民俗博物馆——体验老式劳动工具人力耕犁
(4)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潍坊科技馆
校外实践:潍坊航天科普展——亲手制作航天模型
校外实践——亲手绘制风筝
(5)“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竞赛
整理个人卫生
美食美客
整理个人物品
(五)多元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研究,建立基于对学生、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结合劳动教育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性、发展性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可以从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劳动态度、操作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一系列评价。
(2)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劳动课程用“等级+特长”式评价、作品评价、劳动竞赛评价等方法体现学生的成果。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健康发展。
2.教师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发展意识与责任心、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课程评价:包括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对教师与学生评价设定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家长的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等形式进行修改完善。
(六)多方保障,提升劳动教育支撑能力。
1.组织保障
学校党组织牵头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党员教师示范、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实施。
2.经费保障
学校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为教师培训、购买劳动器材、耗材等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安全保障
学校加强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二、主要成效
1.学生层面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能够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带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五育”的“合育”,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2.教师层面
通过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利于教师建立正确的成长理念,提升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教育教学技能;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有利于一批骨干教师提升课程研发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学校层面
通过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将学校资源和优质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我校的品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自我服务、班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融入进去,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营造积极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真正做到让家庭满意、社会满意。另外,我校通过课题研究以及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形成一套劳动教育的工作规程,其经验做法为兄弟学校提供模板和典范,甚至带动区域劳动教育的发展。
4.家庭层面
学生运用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家主动进行家务劳动,实现了亲子互动,学会感恩。同时,有利于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亲子双方共同成长,实现家庭和谐。
5.社会层面
通过劳动教育,形成积极劳动的社会氛围,让人回归本心,再造社会根基,助力社会和谐;再造国民创造精神,提升国民创造力,夯实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