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养殖新技术_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_最新技术养殖日本对虾

最新技术养殖日本对虾_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_日本对虾养殖新技术

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_最新技术养殖日本对虾_日本对虾养殖新技术

吴江浦江源:打造太湖蟹生态养殖“鱼塘网红地”

在吴江区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被誉为苏州的“鱼塘网红地”。

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为生态“让路”太湖彻底告别螃蟹围网养殖。如何保住“太湖蟹”这块金招牌?七都镇在浦江源打造了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示范园为吴江区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之一,先后被认定为苏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江苏省现代渔业精品园。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7255亩,由南京农业大学进行规划设计,分为核心生态渔业示范区、规模化产业区、太湖蟹交易展示区以及太湖蟹文化休闲体验区这4个功能区。核心区4225亩,年产成蟹220多吨、扣蟹330多吨。

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地处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核心区养殖池塘经标准化改造后,养殖池塘面积共2919亩,分为北部、南部两个片区,其中北部片区面积约1258亩,南部片区面积约1661亩。养殖尾水经土质排水渠引入占地207亩的3个尾水净化池。

东半区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改造,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计方案并施工。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张茂友介绍,改造项目融合了多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专利技术,通过将生态塘、渠和垂直潜流+表面流人工湿地等环节组合成为一个生态处理系统来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质达标的同时,也改善水环境质量与美化周边环境,可分为预处理、强化生态处理和自然生态处理3个阶段。根据东半区养殖特点和达标排放要求,利用微生物、植物、土壤的作用去除营养盐,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处理进入生态塘。尾水在生态塘内流动过程中,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尾水从生态池进入潜流人工湿地,湿地、水渠栽种香蒲、黄花鸢尾等挺水植物。

示范区表面流人工湿地占地5500平方米(8.25亩),污水得到净化。示范区采用浮水喷泉曝气机改善生态塘和表流湿地部分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强化水体循环流动,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增强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东半区复合人工湿地尾水净化区占地面积28.6亩,通过实施人工湿地、生态渠塘等生态治理措施,减少污染负荷,降低排入太湖的污染物总量,“水质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水功能区划要求,缓解水产养殖发展对水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少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通过人工湿地等生态手段,改善周边景观环境,提升区域水质,促进太湖蟹生态养殖发展。”吴江区农业农村局杨学华表示。

宜兴:将3万亩鱼塘打造为渔业绿色发展先导区

无锡曝气设施施工单位已开始进场。在宜兴市高塍镇,由宜兴城建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改造的首个区域——范道村GC01地块专场公开拍租会近日顺利落槌,首次包塘的5位农民拿下养殖经营权并按要求开展园区化、绿色化养殖生产经营。

按照去年省级下达的“对连片100亩以上和单个养殖主体水面50亩以上的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实现尾水排放稳定达标”任务,形成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生产格局,宜兴城建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0多亿元,对高塍镇、和桥镇等地的3.2万亩池塘开展标准化改造并推进渔文旅融合发展。宜兴城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曹骏认为,连片改造后,拥有这么大的养殖体量是有“话语权”的,采购价格也会相对便宜,“我们将统一采购饲料,以后苗种也可以统一提供,进行集采肯定是市场最低价。集团计划建一个饲料品牌库,让养殖户在品牌库里选。”

宜兴市养殖池塘生态化提升项目是该市水美滆湖生态产业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共涉及宜兴市官林、杨巷、和桥、高塍、徐舍5个乡镇,总占地3万亩。通过建成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规模养殖基地和渔业生态修复区,池塘养殖尾水可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并且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鱼粪等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循环渔业模式,打造渔业绿色发展先导区。高塍片区总规划面积3462.6亩:水产养殖总面积为2630.1亩,其中蟹塘养殖区为1841.2亩、鱼塘养殖区为788.9亩;配套尾水净化区总面积为443亩,其中沉淀区为219.2亩、曝气区为23.3亩、生态净化区为200.5亩;生态湿地总面积为148.4亩;道路、塘埂等总面积为241.1亩。高塍片区项目目前选择“三池两坝”工艺技术及池塘原位修复技术。该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该模式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占总面积10%—20%,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池塘标准化改造,让养殖产业有了新生机。哪怕是水草,我们也要循环利用起来,专人收割、全部放到草鱼塘喂养草鱼,这样草鱼基本不要投料。特别到夏天,大量水草要割出来,水草没地方去,完全可以循环利用,草鱼吃水草,差不多要消耗三四十斤水草才能长一斤鱼,这个片区的水草,养一个塘口的草鱼就够了。”曹骏对改造后的连片池塘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如东九龙村:让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流水不腐”

如东县大豫镇九龙村,为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尾水“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模式示范点,水产养殖业为该村主导产业,全村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1万亩,注册有“龙仔”牌南美白对虾商标。

“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则,九龙村采用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治理养殖尾水。”如东县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周亚文说,该尾水治理模式原理是,将富氧增氧、增强水动力、生物膜技术等多种治理措施高效集成,借鉴城镇污水处理厂通用的生物接触氧化原理,直接在河道水体内部构筑生物净化系统,将水体中天然存在的土著微生物进行原位培育,使其增殖数百倍,形成庞大稳定的微生物种群,使水质得到净化,恢复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水生态系统,尾水可达标排放,也可作为养殖塘补水使用。项目利用原生河道沟渠,将之前自由状态分布的排水沟渠加以引导,形成进水和排水生态系统,养殖尾水在工区河集中排放或循环利用。河道上的原位净化机,通过造流作用,使水体内部循环,实现“流水不腐”的效果,又能高效曝气充氧。南大安高公司总经理曹亚斌介绍,在水体中放置生物膜模块后,水体中的多种微生物在生物膜模块上大量繁殖,大量的微生物迅速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生物膜吸附水体中难沉降的悬浮物,降低水体中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水质得到净化。

河湖水质原位净化机、生物膜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处理系统,利用河湖水质原位净化机在水体中营造庞大水流,流动的水流营造了有益微生物生长的稳定环境,水体拥有持续的自净能力。项目以微生物净化为核心,结合流水不腐、曝气增氧等技术手段,通过微生物系统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在原生河道水体中,该模式利用自然条件,适合各种河道条件,实现了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通州湾: 让海水养殖尾水变身“水资源”

“近10公里的河道,作用是清淤去污,种植互花米草和芦苇,让养殖尾水沉淀净化。”江苏通州湾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金峰介绍,南通通州湾海水养殖示范区通过改造,昔日海水养殖尾水已变身“水资源”。

示范区为高涂围海养殖区域,面积17550亩,其中养殖水面13070亩,养殖主要品种为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梭子蟹等,少量养殖海蜇、日本对虾、海水鱼类和贝类。与淡水池塘不同,海水池塘养殖目前尚无相对成熟模式,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净化处理中可利用的植物品种很少,但可利用贝类品种多、适应性广。

把养殖池塘的养殖尾水收集后统一处理,采用资源化异位净化处理方式。示范区投饵养殖为脊尾白虾和梭子蟹海水池塘养殖以及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养殖脊尾白虾和梭子蟹过程中换水量小,单产水平不高,尾水中污染物含量少;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排水期集中、排水量大,收集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可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养殖尾水排放到排水河道进行沉淀和初步净化,一级净化池中增殖文蛤、花蛤等贝类,有机物在自然水体中降解产生无机氮磷,藻类吸收无机氮磷,贝类摄食藻类的食物链作用,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物得以降解。通过过滤坝作用,去除颗粒状有机物。在二次净化池再次通过贝藻进行净化,实现尾水达标。

海水原位池净化是通过养殖贝类和藻类等方式,原池去除尾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净化水质,调整养殖结构、开展鱼、虾、贝(藻)不同营养级分级养殖或套养,降低养殖污染负荷。海蜇是以海水中浮游生物为饵料的具有净化功能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示范区把原用于养殖海蜇的池塘作为一级净化池,贝类是净化池净化能力的主体,通过对杂色蛤投放量的控制,达到最佳净化效果。除了在一级净化池养殖海蜇外,示范区还进行贝类、大黄鱼粗放不投喂养殖,选种植物或大型藻类,形成多种立体养殖模式。

“示范区目前3种养殖模式,即脊尾白虾和梭子蟹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及海蜇、日本对虾和海水鱼大塘生态养殖,采用了不同处理模式处理净化养殖尾水。”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站长钱进说,示范区养殖尾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已实现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策划、撰稿:张朝晖 张永江 邹宏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