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我市活跃着这样一批民营企业,他们专注而有活力。我们采访了3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他们中有新兴的智慧农业企业,也有坚守多年的老牌工厂,还有从小作坊提升成“正规军”的典型代表。坚守品质底线是他们发展良好的共性。正如其中一位企业家所言:产品的品质就好比人的身体状况,身体好才能长寿,产品质量好能助企业走得更远。

立足品质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他们身上各自的特性。金针菇、瓜子、酱鸭,这3种看似老百姓桌上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却在这共性与特性之间,道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意经”。

一株金针菇的智慧养殖

冬季来临,大多数人的火锅里总少不了金针菇这道菜。据统计,浙江省平均每天消耗的金针菇超500吨。在这巨大的数据里,其中每天有60吨的金针菇就是从我市金东区塘雅镇的康诚菌业销往全省各地的。

康诚菌业是目前省内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用菌现代化企业,专注食用菌研发和生产。作为农业企业,这里却看不见一捧土、一滴水和一名员工。走进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智慧农业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在这里,金针菇的培养从原材料搅拌装瓶、灭菌接种到骚菌采收,为期52天,整个流程均在无菌化车间自动化操作完成。

开盖、装瓶、盖盒、叠框,在装瓶间,两条自动装瓶线正在有序运行。据介绍,这两条装瓶线每小时可自动装18000瓶培养基,装瓶自动叠框机每小时可码堆20000瓶,整体比传统人工节省时间80%以上。

在全封闭式接种车间内,同样是自动化的生产线,一个车间一天可接种金针菇12万瓶,而里面只需要2名员工负责日常查看。企业负责人姚义新说:“如果采用纯人工接种,至少需要100个工人同时操作才能完成同等的工作量。”

接种工序完成后在车间内呆上22天,经过骚菌环节,一框框瓶装的金针菇就可以由自动输送带输送到培养室内。80个菇房培养室可同时栽培300余万瓶金针菇。

科技的力量保证了金针菇生产效率和品质,生态循环则是另一大特色。“我们的原材料就是农林业的下脚料。”姚义新说,金针菇的栽培原材料全部取自农林业下脚料,如玉米芯、米糠、啤酒糟、大豆皮、麸皮、木屑等,生产过程不使用农药。包装时切除的菇根可用于喂养奶牛,培养基废料则用于加工有机肥和饲料,不留任何污染物。

传统的金针菇种植受到季节限制,一般从9月到来年3月,而在高科技的引领下,康诚菌业的金针菇栽培不仅解决了季节性问题,还进一步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便捷了销售和运输环节。今年2月投产的康诚菌业,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产品除供省内经销商外,还远销泰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一颗瓜子的百变滋味

说到金华特产,火腿、酥饼人尽皆知,其实金华的瓜子也很有名气。目前,在国内13000多家瓜子企业中,我市18家瓜子生产企业占了全国高端瓜子的半壁江山。

走进金华华冠食品厂,秋风中裹挟着一股浓浓的瓜子香。一辆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大货车正在卸货。赤峰盛产全国品质上乘的瓜子原料,企业负责人赵益彬说:“经我们加工后的瓜子还能返销新疆、内蒙古等瓜子原产地。”

小小的瓜子原料长途跋涉来到金华,经加工后热销全国各地,还能返销1400多公里外的原产地,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2012年,赵益彬结束了给姚生记长达10年的代加工,开始研制自主品牌“李馨记”的主打产品。由于抽烟会影响味觉的灵敏度,他为了在研制过程中能品尝出细微差别,干脆戒了烟,一头扎进新品研究中。4个多月后,一款保持了瓜子原香的盐炒瓜子研制成功。

由于颗粒饱满,口感甘甜,盐炒瓜子一炮走红,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尝到甜头的赵益彬更加专注于瓜子口味的创新。焦糖、核桃、蜜汁、奶香、五香……由于顺应了当下休闲消费的潮流,每一个口味的瓜子面市总能风靡一时。

“我就做别人没有的产品。”赵益彬给我们展示了即将上市的另一个新品。金黄色的瓜子壳显得与众不同,瓜子仁口感酥脆,香味浓郁。“为了做好这款手剥葵花籽,已经投入10多万元,用去了四五吨原料,要做到自己很满意才正式上市。”赵益彬说,为了洗去瓜子的黑色表面,他特意设计制作了8个滚筒式清洗设备。从脱皮清洗到烘干炒制,这款瓜子的制作过程要比一般产品多出4道工序。

赵益彬虽然戒了烟,但是桌子上始终摆着一根香烟,这是他测量瓜子大小的“土办法”。3颗瓜子的长度若与一根香烟等长,就说明在颗粒大小上是品质上乘的瓜子原料。他坚持对瓜子的原材料和成品进行人工手选,每批产品出厂前进行质量抽检。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瓜子口味,成就了“李馨记”在全国市场上的高端地位。

一只酱鸭的涅槃重生

金东区仙桥人楼献英做了30年的酱鸭,她从未想过,这边做边卖的卤味小作坊,有一天能摇身变成规模化的食品生产企业,还能登上“大雅之堂”,参加全市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得到市委书记、市长的点赞。

2010年,结束了在外漂泊近20年的卤味生意,楼献英夫妇回到了家乡重新创业。由于用心经营,他们的秘制酱鸭口碑一直很好,曾有一年开出11家门店的“战绩”。但是回到金华,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他们也曾迷惘过。

当时的仙桥综合市场刚刚建起,还没聚集人气。细心的楼献英用“买一只鸭免费吃饭”的办法,巧妙地吸引了去赤松旅游的客流。好味道的酱鸭由此引来了众多顾客。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还有特意驱车从浦江、东阳、温州等地赶来仙桥的顾客,只为吃上这秘制的美味。

2016年4月,有3个义乌老板慕名而来,执意要加盟楼献英的酱鸭生意。可是当时的酱鸭生产规模并不具备加盟条件。楼献英说:“义乌人在我这儿呆了整整3天,拗不过他们的执着,我向市场监管部门寻求了帮助。”

在市场监管局的帮扶政策下,楼献英不仅顺利取得了生产许可证,还在赤松镇中联村找到了300平方米的场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如今,楼献英的酱鸭小作坊已成为初具现代化标准的食品生产企业。

生产车间干净整洁,按照操作需求分成清洗消毒区、加工区、卤制区、成品冷却区等区域。同时,还引进了蒸汽锅、灭菌罐、检验仪器、冷藏车等全套生产设备。一只蒸汽锅能同时烧制100只酱鸭,大大提高了生产规模。

操作人员进入车间前,必须穿戴工作鞋服,戴上口罩、帽子,对双手和鞋子进行消毒。楼献英坦言,从小作坊到正规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一开始是不习惯的。分区操作、产品抽检、卫生检查,样样都要按照规定办事。但是,当酱香浓郁的卤味遇上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企业很快就从中受益。

一年前,面对300平方米的场地,楼献英还手足无措。一年后,21家分店,每天1000只酱鸭天天售罄,她已觉得场地不够大了。“标准化生产以后,就是市场推着我向前走。”楼献英目前又购置了氮气真空包装设备,逐步开发适合做旅游产品的真空包装和锁鲜包装。

专家点评: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葛深渭认为,精准把握市场真实需求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科技能为满足安全需求服务,包括品质提升与成本控制,创新可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和多变性提供保障。标准化则为市场需求的扩张保驾护航,他说:“很多企业止步在规模扩张的路上,主要是因为缺乏或忽视严格执行标准而造成品质下降,伤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结束了企业的生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