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许竹 周永金 魏林娜)文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关注热点。依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不仅能让文化历久弥新,还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12月24日,“水韵江苏美丽乡村”2020“文旅江苏帮扶致富路”大型融媒体采风行走进宿迁泗洪,用镜头记录文旅江苏、用文字述说美丽乡村建设。
随风摇曳的芦苇、成群结队的候鸟、鳞次栉比的房屋,冬日里的泗洪,恬淡静谧,让诗意栖居。12月24日,采风团走进宿迁泗洪,看泗洪如何串联景区景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以全域旅游地发展铺就居民致富增收的小康之路。
盘活本土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泗洪紧邻洪泽湖,拥有75万亩大湿地,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不仅是宿迁的生态屏障,也是江苏的“绿心”。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泗洪将景区创建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鸟类救护站和水生植物保育区,让“游大湿地,做深呼吸”旅游品牌越叫越响。
不同于洪泽湖湿地的“生态”之美,藏在泗洪县界集镇杜墩村的谷虹锦生态园让人感受到淳朴的乡风民俗。
园区负责人裴永宏是地道的杜墩村人,4岁时就到县里打拼,退休后承包下这块原本种植桃树的土地,将其打造为集基地、生态农业和现代旅游服务农业为一体的秘密基地。“桃花、梨花、茉莉花,从三月到十月,生态园都能看到美景,游客还能到园区采摘水果,每个周末会有1000人前来观光旅游。”
记者了解到,由于生态园受到的关注程度不高,游客以泗洪县周边居民为主。“大多是自驾过来,通常大半天就回去了,未来我们希望打通生态园和洪泽湖湿地的勾连,以此带动当地旅游发展。”裴永宏说。
加速农房改善,“扮靓”美丽乡村
冬日里的阳光缓缓洒下,整齐排列的房屋,敞开式的院落,干净整洁的村道,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界集镇东湖家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美不胜收。
据瓦庙村党支部书记何兵介绍,瓦庙村共有823户人家,2017年,当地按照风格统一、功能完善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性、环境的生态性、公共服务的共享性。
不仅要让村民住得舒心,还要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小区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打造生态宜居环境。7000米绿化,一个篮球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151个停车位,一个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的美丽乡村图景在东湖家园徐徐展开。
为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当地还深入挖掘以藕荷为主元素的乡村旅游及文化创意活动,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以生态产业、乡村体验、田园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乐、居”之所。
记者在村口观察到,即便天气寒冷,仍有不少人在小区里散步、闲聊。“现在环境好啊,你看小区多么干净整洁,还有小院子可以让我们种种花,日子越过越好啦!”一位村民发出爽朗的笑声。
“旅游+扶贫”,让百姓搭上“旅游快车”
旅游的发展和宜居环境的建设是基础,以旅游促增收,以文农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才是内核。近年来,泗洪县积极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积蓄新动能,将景区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搭上“旅游快车”。
在界集镇谢咀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桃、梨等水果滞销,为解村民之忧,当地驻村第一书记何晨辉邀请大咖进行线上宣传带货,帮助果农走出产品滞销困境,及时止损。此外,他还规划在2021年利用村现有流转土地100亩,引进高效农业葡萄种植和企业投资,创办村办企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参与农户收益最大化。
据了解,洪泽湖湿地景区现有员工近200人,其中80%为周边乡镇居民,家门口的景区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样,谷虹锦生态园长期雇佣当地劳务人员110余人,直接吸纳低收入农户20余人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果实成熟黄金期,生态园还会雇佣不定量的零工来增加村民收入。“冬天修枝、春天套袋,量大的时候,每天我们需要200多人,当地村民一天能挣80多块。”裴永宏说。
在园区,还有一位特别的工人,因病致贫低保户韩成香2017年进入园区工作,目前已实现脱贫。“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这里,平时做些修枝、采摘等工作,也不累,每个月能挣好几千块钱呢。”
同样在家门口就能工作的,还有东湖家园的村民。当地在进行农房改造时,特别注意配套产业的完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围绕打造“2公里生产生活圈”的目标,当地发展3000亩藕虾、2000亩稻虾等特色农业,带动东湖家园及周边村庄180余人就业;还引进藕产品加工厂和纺织、电子等项目8个,吸纳230余人家门口就业。
村里的低保户刘佩华,在村集体的帮助下承包68亩水塘,发展起藕虾共养项目,一年的纯利润能达30万元。“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多了时间陪伴孩子和老人,生活越来越好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今年11月,泗洪共接待游客454.1万人,旅游收入44.4亿元,带动当地直接从业人数约2.8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近6万人,实现“村庄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的华丽转变,泗洪正不断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脱贫增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