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部分中,我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我个人的经历,高考志愿的选择和后续的职业发展,目的是能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五个部分是:一、我的个人背景;二、两次高考和志愿选择;三、个人就业分析和职业发展;四、大学同学的就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五、同期同事的来源与发展。

在正文之前,我先总结一下我这些年职场经历的一些感悟,写在前面,供读者结合我的经历看。

一、在大部分情况下,大众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比如大家都热衷计算机、金融,大概率是对的。所以,在没有确定把握的情况下,不要做逆向选择,但是如果你有充足的把握,逆向选择可以有巨额回报,巴菲特就是一个例子。

二、第二句话送给正在做出选择的中学生们,年轻人容易逆反,总觉得父母的想法不对,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大概率总是正确的,大部分情况下,前人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

三、做选择前,充分搜集信息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人在小事上往往十分小心,但在大事上却轻率做出决定。以我个人而言,在京东上买个东西,我会花几个小时比选,但买一只股票,却经常头脑一热就买了。

四、第一学历的学校对个人非常重要,但是所谓好学校,并不完全是985、211,而需要结合专业实力、品牌和院校的综合实力来确定。例如,在最新的双一流院校中,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乃至吉林大学的法学专业都未进入一流学科,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也从来不是985和211,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两所学校在法学上的实力。

五、从统计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人毕业后都在从事和他大学专业相关的事情,因此,选什么专业很重要。从我的直观观察来看,能够跳出专业限制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处于生物链顶端的人,例如马云、高晓松等,但即便是他们,大概率上也是受大学专业所限,如马化腾、俞敏洪、丁磊,都是在做与大学专业相关的事情;另外一类是大学专业难以就业,例如哲学专业。

六、大学所在城市对个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硬性的,也有软性的。但对这种影响不能过分强调,也绝对不会超过专业和学校的重要性。网上有一篇文章《可能是东半球最靠谱的高考志愿指南》,极力强调城市的重要性,压过学校和专业,绝不可取。

七、学校虽然分好坏,但好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比差学校的好,在未来发展上,在大概率上存在一个交集。比较可能的情形是,清北的前20%一骑绝乘,而80%与复交浙南人重合,复交浙南人这些的后80%又和其他比较好一点的985的前80%重合。

所以,一个不算太好的学校的学生,是有机会逆袭的,比如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进一个企业,这样的学校就是性价比选择。

八、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高考志愿选的是未来的职业和人生,他即便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也一定会影响你人生的轨迹。

另一方面,虽然我一再强调高考志愿选择的重要性,但也不是一考定终身。很多人在高考阶段不理想,但在后续不断努力,在职业发展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我的个人背景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命运,但终其一生,个人的出身都会对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记得,在我还上大学的时候,我一个亲戚曾经对我父母说,从你的角度觉得你家儿子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如果他们是出生在呼和浩特,那结果可能会比现在还好很多。

我当时20多岁,正是相信人定胜天的年纪,所以对这番话并不以为然,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证实这句话有道理。

英国有一个纪录片《56up》,从7岁开始跟踪了14个小孩,包括了上层,中产阶级和底层三个阶层,每七年拍摄一次。最后展现给人们的结果是,一个人想冲破他的阶层是很难。

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三个阶层在人生发展中的表现,处于上层的人,从开始就有非常确定的目标,过程中也是按照目标一步步进行,处于底层的人,大部分从开始就是无意识的沉沦,而中产阶级的表现是最复杂和纠结的,他们都试图改变自己的出身,努力向上,但奋斗的过程很艰难,经常也很迷茫,在一些关键道路上,可能并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会走很多弯路。

对我而言,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也是我的经历。我出身在底层,但在后续的很多事情上,如高考志愿、工作选择等方面,我的出身对我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在关键的时刻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后续的不断努力,也一定程度上扳回了很多损失。

我出生于内蒙古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中学学历。我所在的县是国家二级贫困县,我所在的市(我们叫盟)则是全内蒙最落后的地区,以牧业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虽然出生不算好,但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对于我和弟弟的教育极为重视,在我们那个村子乃至县城,至今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所幸我的智商也还算不错,虽然没有我弟弟那么出众,但从小到大,一直维持在班级前几名。中考的时候,更是人品爆发,出奇的考了我们县城第一名,从而进入市里的重点中学。

而我的初中同学们,最好的结果只是考上了我们这所乡中学的高中,最终成绩最好的三位女生,分别上了赤峰师专、锡盟教育学院和锡盟电大。

二、两次高考和志愿选择

由于中考的出奇发挥,我得以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是当时市里最好的两所中学之一。但是,站在全省的角度来看,我们学校还是比较弱的,我所在的锡林郭勒盟是全省经济和教育最弱的市。

由于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导致我一共参加了两次高考。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比一本分数线高约50-60分,当年这个分数还算相当不错,大致可以上得了哈工大、西安交大、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这些学校的中等专业。

然而,我第一年的专业是这么报的: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之所以能够填成这样,我事后回忆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在当时的国内,至少在我们那个地区,南开大学还是比较有名的,热度是超过了人大等一类学校的。

2、在1999年左右,计算机类专业是国内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当然分数也是奇高,我当时几个第一志愿都报了计算机,实际上是做好了被调专业的准备。

3、除了计算机之外,其次热门的专业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生物工程等,这是我后面选了这些专业的原因。

4、邮电学院是当年的大热门,当时几所专业的邮电学院分数都很高,而北京邮电大学的分数甚至一度逼近清华、北大,所以我会在一本院校中报了一所水平相比差了很多的长春邮电学院。

5、我当时在报纸上看过东南大学的介绍,本有心报东南大学,但在填志愿前几天,一个亲戚带我拜访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对东南大学特别不感冒,直接导致我改变了想法。

6、我去找学校的老师参考,可我们老师一向比较保守,给我建议的都是合肥工业大学的一类学校,对我的分数来说,我觉得有点亏。

7、我的虚荣心比较强,和我成绩差不多的两个同学分别报了西安交大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觉得我得上一个比他们好的学校。(是不是很幼稚,可是很多人在填志愿的时候,面子原因做主的很多)。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这个志愿填的问题自然是很多,简直可以作为负面的典型案例:

1、在填专业的时候填写了确定上不了的专业,等待被调整专业,这是只看学校,不管专业,是最不可取的一种做法。

2、对于专业实力毫不了解,只是追逐热门专业,但是选的几所学校,无论计算机也好,还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都不是其强项。如果填南开大学,应该选择其经济类专业才对。

3、南开大学当时在内蒙古的分数很高,但其实早已在走下坡路,而且其很多专业从就业角度来看,并不是很好,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性价比并不高。

4、盲目追逐热门,一本中填了长春邮电,二本中填了南京邮电,都不是性价比的选择。

5、南京邮电学院,当时一直放在二本学校中,主要是用来承接清华、北大的落榜生的,所以这么报志愿,注定了一本落榜,二本会自然落榜。

最后的结果是,那一年南开大学爆了冷门,分数紧随清华、北大和中科大之后,我自然也就落榜了一本,而二本的南京邮电如前所述,分数接近与清华、北大。

当年我们高中,一共两个汉文班,一理一文,一共不到10个人过了一本线(当年的一本学校,要远高于现在的水平),志愿情况如下(按照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从上面的情况看,结果最惨的当然是我,当年由于错误填报志愿而落榜,其余的几位同学,都有不错的结果。但从观察来看,有几点可供我们参考:

1、第一是专业的重要性,理科第五的女同学,上的是中国地质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无疑不是很好的学校,但是后续的职业发展相当不错,全都有赖于专业。

2、运气最好的是排名第五的同学,当时她的分数比一本高十分左右,选的是哈尔滨建工的王牌专业暖通工程,后续由于院校合并,毕业时拿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文凭。但即便不考虑这一层因素,该同学的选择也是可圈可点,以不太高的分数,悬选择了哈建工的王牌专业,在国内排名也是出于前几名。

3、相比之下,理科分数最高的同学当时的选择不算太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相当不错,但毕竟是专业类学校,凭他的分数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更关键的是,他所选择的机械电子专业,本质上属于机械类专业,并非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

4、从整体上来看,理科分数第二的同学的选择都要优于第一名的同学,学校属于C9、985,于他的分数来说已经相当不错,电子类专业虽然不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牌,但是综合他的分数和学校实力,这个选择已经相当不错。

5、文科前三名的同学,全部选择了外语专业,这在当年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文科的同学普遍比较热衷于外语专业,但外语专业的职业发展,多少还是有一点尴尬。

6、文科分数最高的同学的选择,显然不如第二名同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现北京语言大学)实力本身就不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而近年的发展尤其不佳。该同学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分不清北外和北语的区别,做了错误的选择。

1998年落榜之后,我复读一年,1999年的分数略高于前一年,但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有了98年的教训,这一年我就老实多了,第一志愿报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并被顺利录取。

1999年时的土木工程专业,尚不算热门,甚至说有点冷门,我大学一个班40个同学,几乎就我自己是主动选择的这个专业,其余都是调剂的专业,而且多数是因为选择了通信工程专业调剂的。

不过,我这个偶然选择的专业,竟然还不算太差。首先,这是东南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虽然不如建筑学,也是国内前五的选择,其次,后来由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的就业、职业发展、薪酬都还算不错。

当然,受房地产大热的影响,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也是受热捧的一个专业,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分数,几乎和计算机、通信工程持平。

三、个人就业分析与职业发展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刚上大学之后,我就开始厌烦自己所学的专业,情绪一直很低落。所以,大学一二年级,成绩并不算太好,大概是中等偏上的样子,大三大四之后,随着情绪的回升,成绩略有长进。

毕业时候的状态大致是:成绩班级十几名的样子,但去掉保研、考研的,在求职的人群中,算是名列前茅的;没有学生会、社团的任何经历;英语四级,六级未过;在毕业前夕,偶然机会入了党。

之所以没有考研,是因为对所学专业还是不感兴趣,对于本行业的设计院、研究院等职业也没有兴趣,目标是进入商业化程度高一点的企业。

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工程管理及相关的给排水、暖通等专业,一般的就业方向是三个:一是设计院,这是当时好一点学校的首选;二是房地产企业,当时房地产正处于开始起步阶段,还不像后来那么热,所以就业量并不算太大;三是工程承包单位,对于同济、东南这类建筑老八校,一般也就是考虑中国建筑、中国交建这类大型央企的总部或者二级企业。

我对设计院的工作一直不感兴趣,因此目标就是房地产和工程承包企业。在房地产方面,我面试过万科和其他一些地产企业,万科由于准备不足,没有通过面试,中海地产由于意外的原因,没有及时投递简历,其他一些地产公司,有的拿到了offer,但当时觉得不好,最终没有去,就这样错过了后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

设计院方面,在企业招聘的空窗期间,也去见过几家,而且大部分都愿意给offer,但当时打定了注意不去设计院,这事也就作罢。

在工程承包企业方面,在校招、招聘会上都接触了一些,如南通四建这样的基层施工企业,看了简历之后,立即就劝我说,我们是一线的施工企业,不适合你们,如中冶这样的企业,我也投过简历,能看出他们的招聘人员很感兴趣,还在我的简历上做了标记,然而后面并没有通知我面试。

之后就是我后来就职的公司-中建国际,其前身是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由中国建筑后来的董事长在1993年成立,主要业务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建设工程,由于90年代中国的建筑企业的涉外商务能力普遍很弱,所以其效益非常好,据说在九十年代末账上就有数亿的现金,在建筑企业惨淡经营的九十年代,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到了2000年初的时候,中建总公司将集团的两个实体业务部门-海外业务部和总承包部合并进入了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组建了后来的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由于前期一直从事外资工程的承包业务,公司的管理和商务能力比一般的建筑公司要好很多,在当时的建筑公司中,算是顶级水平了,也是毕业生非常不错的选择。

吸收前面面试失败的经验,这次我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到了offer,最后综合考虑,选择了这家公司,不过,后面公司的变化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也是在就业之初难以预料的。

在进入公司之后,有三个选择去向,一是海外工程,二是北京内的工程,三是京外的工程。我当时选择了海外工程,之后在2003年到2009年间,在海外累计常驻了大约6年的时间,中间曾经短暂的回国。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因为国内的业务在这些年发展很好,而海外工程一向比较艰难,所以这不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其次,在2008年左右,中建国际开始发展房地产业务,当时是有机会转岗地产业务的,但当时觉得在海外工程积累比较多年的经验,没有下定决心。

接下来的发展却急转直下,中建国际的董事长升任集团董事长后,中建国际的业务重新调整,海外业务单独拆分,之后由于管理等原因,海外业务的发展并不理想,这是后话。

不过,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收获。海外业务的专业性比较强,业务难做,所以对个人的业务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在专业知识方面,要远强于从事国内业务的很多同事,在2010年前后,基于积累的业务知识,出版了两本专业著作,在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

在2011年,在回国后两年,基于个人的努力和专业能力,升职部门副总经理。2012年,更是转岗投资业务,负责组建了投资部,并做成了几个业内比较大的项目。

2014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另外一家央企的工程建设板块,任职一个事业部的副总经理,虽然级别相差不大,但从事的业务更加综合。

2016年,所在集团公司再次整合,将一家工程企业、两家设计院和一个事业部整合,我的岗位也再上一个台阶,任职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兼投资部部长。

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在学业上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2012年,由于工作中对于合同、法律接触比较多,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法学硕士,2015年取得硕士学位,并在2016年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

2014年,以面试第三名,笔试前10%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MBA学位,并于2017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获得了当年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总结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分享:

1、就业选择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第一步选择至关重要。有两点要考虑,一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二是适合个人的性格与优势。

对于我个人而言,当时房地产的未来趋势已经初露端倪,我没有坚决的进去,是一个重要的失误(至少从世俗的观点来看是这样)。但我没有去选择设计院,至少在自己看来,还是做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

2、即便是在开始的选择不对,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没有当机立断,也错过了很多机会。

3、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进入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是最好的发展路径。我个人虽然比较努力,但是所处的企业不是很好,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第一学历虽然对个人有重要影响,但后续的努力还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展。就我个人而言,虽然运气不算太好,但是经过个人后面的努力,也算是小有成绩。

四、大学同学的就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说完我的,现在说说我们人的去向,我们班一共40个人,其中4个女生,学号前四位。以下我按照学号的顺序,给读者展示以下大家的去向和发展。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回头来看我们班的数据,其实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对于后来人选择城市、大学和专业,以及职业规划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里我试着总结一二(班级一共40名同学,其中1名同学不清楚去向,所以统计分析基于39名同学):

一、首先从就业方向上来看,在39名同学中,都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后续的发展中,有1名同学由于部队专业的原因,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从事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其余的同学一直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从就业的区域来说,39名同学中有25名同学在长三角区域就业,其中有7名同学在上海,剩余全部在江苏。

三、从就业方向来看,有20名在设计院工作,6名同学在施工单位,2名同学为房地产,3名同学为非房地产的建设单位,3名同学为高校教师。在随后的15年中,由于房地产的发展,就业数据会有一定变化,但上述数据还是很能说明问题。

四、在深造就业上,有19名同学读了研究生,其中有6名博士,1名同学肄业,其余21名同学为本科就业。

虽然这是一个班级的数据,作为统计样本还比较小,但是结合现实中的观察,我觉得这一数据还是很具有典型性:

一、大学专业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不同的专业会有所不同,但从普遍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从事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大学毕业后转换专业比较多的,最主要的情况是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好,不得不改变专业。例如,我一个MBA的同学,她本科期间所学为哲学专业,她的同学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需要转专业。

二、学校所在城市的影响很大。我们班的就业数据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后面章节我会进一步分析学校城市的影响,在此不再详述。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在我所知道去向的39名同学中,有31名同学都在企业中工作,剩余8名同学分布于高校、政府建设单位和部队。

五、同期同事的来源与发展

在说完了我的大学同学们的就业情况之后,我转入到我第一家就业单位,看一看我们当年第一批进入公司的员工的情况。

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

为什么在这里列出同期进入单位的一些同事,我主要想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1、虽然学校对于一个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好学校和略差的学校,是有很多交集的,如果对于行业、学校足够熟悉,你是能取得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例如,在我第一个就业单位,招聘的学校,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学校,但也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这样的学校。

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除了顶级的学校大家都喜欢,都会有一些行业内对口的学校,这个信息对于大家选择学校和专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高考分数,和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但在建筑学、土木工程这些行当,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上,他们之间的差距要远远小于高考分数的差距,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连211都不是。

3、从这个招聘学生数量的比例中,你就能看出为什么工科专业的就业为什么好,因为这是每个行业中的主力。

4、从这个表格中,你还能看出当时法律就业的一点小尴尬。法律专业的学生,全部来自于中国政法大学,一个额外的信息时,很长一段时间,法律部一直是中建国际学历最高的部门,全部硕士学历,几乎全部是中国政法大学或者相当学校的学生。但这一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

5、选择适合的公司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对于我首次就业的建筑公司,主流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的电气、给排水、空调等,这些专业学生,大多数后续都有不错的发展。

相比之下,同期进入公司的有北京大学的世界经济专业,有英语专业的。这些学生的发展就极为有限,后来也都陆续离职。而其中有一个学英语的学生,离开公司之后进入广告类的公司,后续的职业发展非常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