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壮族人民的健康及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壮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广西壮医药资源十分丰富,常用壮药达2000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没有文字记载,壮医药也没有得到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只靠口耳相授在民间流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广西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规的轨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壮医机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广西没有一家专门的民族医药研究或医疗机构。1984年,广西中医学院首先成立了壮医研究室,并设立了壮医门诊部,建立了壮医研究所。1985年,经国家科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并在原南宁地区人民医院增挂"广西民族医院"牌子。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挂靠在该所办公。1988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管主办了《民族医药报》,并向全国公开发行。1993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民族医药研究基地,加挂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牌子。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现有职工200多人,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90%以上的壮医药科研任务。据统计,广西目前有民族医药机构15所。其中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机构1所、高校壮医研究所1所、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机构2所、民族医医院7所、民族药定点生产厂家4家。分别分布在广西南宁、柳州、河池、百色等几个壮族聚居地区。2002年8月,经自治区编委、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增挂"广西壮医医院"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2004年6月,靖西县成立了壮医医院。这些壮医药机构的建立,为广西壮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资源调查
1986年,在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及各地市、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广西开展了大规模的壮医药资源普查工作。分三批共调查了壮族聚居的70多个市县,同时,组织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主要是历代广西各地地方史志、博物志、正史、野史等。对部分与壮医药有关的壮族历史文化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考证。收集了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壮族医药文物、壮医药手抄本,大量的壮医药验方、秘方等,并制作了大量的民族医医药标本,建立了广西民族医药陈列室、广西民族药标本室等。结果发现,广西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中药、民族药品种达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通过多年的普查,初步摸清了广西壮医药的历史和现状,为壮医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
1985年,广西中医学院招收了一批壮医硕士研究生。此后,广西中医学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陆续开办了上百期广西民族医药培训班、函授班。部分地、市、县也办起了一些乡村医生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培训的学员达8000多人。培训的内容有: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诊疗技术、疑难杂症治疗、民族药知识等等。这批学员如今活跃在广西各地乡村为群众防病治病,深受群众欢迎。2002年,广西中医学院首次招收了5年制壮医方向本科班,2004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将壮医列为首次招收的民族医专业,壮医从此结束了没有正规教育的历史。近年来,壮医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汉儒、庞声航、钟鸣、吕琳等壮医药专家为广西培养了近10名壮医药高级人才。广西壮医药人才的培养,正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四、科研开发
十几年来,壮医药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12月,研究所共承担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9项,大部分为壮医药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计生委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科技部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5项、广西科技厅课题23项、广西区卫生厅课题27项、广西社会科学院课题2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1项,其他课题85项。通过成果鉴定40多项,其中,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广西医药科技进步奖2项,广西轻工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壮医医疗技术得到了发掘整理,壮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广西壮医药在科研、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基础理论研究
(1)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各地民族医药工作者发表了上千篇有关壮医药的学术论文。突出的有《壮医学术体系综论》、《关于壮族医学史的初步探讨》、《壮医理论体系概述》等。这些学术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壮医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专著。除一大批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外,广西还出版了十多部壮医药或与壮医药有关的专著。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的出版。1998年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黄汉儒等主编的《壮族医学史》,填补了壮医史上没有医药专著的空白。该书首次对壮医药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大量的史料论证了壮医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对民族健康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成就。该书1999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和全国优秀民族图书一等奖,被同行专家誉为壮族医药史上的里程牌。继《壮族医学史》之后,2000年,黄汉儒等又主编了《中国壮医学》,首次从医药发展史、基础理论、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预防学、临床各科、比较学等各个方面对壮医药做出了系统的阐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壮医药结束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历史。2004年,庞声航等主编了《中国壮医内科学》,梁启成、钟鸣等主编了《中国壮药学》,填补了壮医药史上临床内科专著和壮药学专著的空白,也是壮族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历代史料荟萃》、《发展整理中的壮医》、《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壮药原色图谱》等一批壮医药学丛书的出版,使壮医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3)课题。2002年2月,历时10年,由黄汉儒等牵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承担的《壮医基础理论的发掘及临床实验研究》项目,通过广西区卫生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200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度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年12月,由庞声航等承担的《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和实验研究》通过了广西区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一大批国家、部省、厅级科研项目通过了鉴定,丰富了壮医药理论的内容,为今后壮医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诊疗技法研究
(1)壮医诊法。壮医独具特色的诊法有目诊、甲诊、腹诊、指诊等。重视目诊,是壮医诊断的显著特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把壮医目诊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之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民族医药专科建设项目。
(2)壮医治法。大概有近100种,大部分在壮族民间应用。这些方法概括起来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又包括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两大类。在壮医的治疗方法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这两个疗法的研究已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其他一些壮医疗法,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国内3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并传播到西欧、北美、大洋洲部分国家及台港澳地区。目前,壮医肿瘤科、痛证科又列入壮医医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广西壮医医院对壮医特色诊疗技法进行了大量的验证,并不断地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实验研究
目前对壮医药的实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刺血疗法、壮医治疗肿瘤、壮医治疗痛证等机理的研究。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脾虚证的实验研究、壮医刺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实验研究证明,壮医药线点灸、壮医刺血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等疗法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4.产品开发
近10年来,根据壮医药理论及组方用药经验,广西陆续开发了一批民族医药产品。如复方蚁巢膏、五灵健肝片、黄花参肝舒茶、胎黄消、童热清、紫杉抗癌胶囊、壮药咽喉灵饮片、天宝口服液、荔枝降糖口服液、利咽清音茶等。这些产品均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部分产品已投入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壮医药为原料制成的复方扶芳藤口服液、云香精、正骨水、中华跌打丸、鸡骨草丸、三金片、痛肿灵、妇血康、花红片、华佗风痛宝、金鸡片等以及以瑶药为原料制成的绞股蓝茶、护肝金片等正以旺盛的销售势头,跻身于医药销售市场的前列。目前,一批新的药准字号民族医药产品正在研究之中,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广西民族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医疗工作
广西大量的壮族民间医生分布在民族地区,为群众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百色地区民间壮医年门诊量相当于3个中等规模的县医院全年门诊量之和。广西壮医医院是全民所有制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拥有一批独具专长的壮医专家。现有职工167人,医务人员12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研究员1人、副主任医师23人、主治(管)医(技)师49人、护士31人、广西名中医1人。每床位配备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1.2;配备护士的比例为1:0.31。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0.6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00.6万元。开设中、西、民族医等20多个门诊专科(专病)诊室和综合住院病房。设病床100张,主要收治各种疑难病症和慢性病患者。门诊部设壮医目诊科、壮医内科(壮医神经内科、壮医肝病科、壮医肾病科、壮医肿瘤科、壮医胃肠科)、壮医外科、壮医肛肠科、壮医针挑科、壮医痛症科、壮医拔罐治疗室、苗医薰蒸治疗室、壮医妇科等23个科室。其中壮医目诊科、壮医肿瘤科、壮医痛症科为医院重点专科。开展的壮医诊疗方法有望诊、目诊、舌诊、脉诊、甲诊、腹诊、草药内服、外敷、熏洗、佩挂、药线点灸疗法、针挑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火针疗法、头针疗法、经筋疗法、角吸疗法、陶针疗法、火攻疗法等。10多年来,门诊部和住院部诊治了大量的病人,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欢迎。2004年门急诊量11.5万人次,收入550万元。
六、学术交流
10多年来,广西积极组织壮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先后组织了3次大型的全国性的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主办了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学会秘书长会议、7次全区性的端午医药学术交流会。组织民族医药工作者到著名的壮医药都--靖西,举办大型的端午节药市节或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为群众义诊。2002年6月,组织壮医药人员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族医药特色医技疗法成果展示推广活动。这些学术会议或活动,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提高了广西壮医药学术的地位和水平,推动了壮医药学术的发展。
七、展望未来
广西壮族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研究起步很晚,但进展很快。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临床服务、学术推广等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广西壮医药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先天缺陷和后天投入的不足,使壮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步履维艰,加之名老壮医人才断层以及医疗政策的一刀切,阻滞了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潮流,壮医药发展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宽;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壮医药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西部许多省区已经把发展传统医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广西自治区发改委主持制定并实施了包括壮医药在内的全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传统医药产业将成为该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而壮医药由于其资源优势、特色浓厚和知识产权自主等优点,将成为广西传统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广西民族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为西部大开发做出特殊的贡献。为此,笔者建议:
1.照二级民族医医院的级别建设县以上民族医医院。
在原有临床医疗布局的基础上,以突出民族医优势与特色作为重点,以专药治专病、专病带动专科、以专科突出品牌、品牌增创效益的连环机制,突出壮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选择主要病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量化的辨病、辨证及诊断治疗指标,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为核心,加快民族医专病专科的建设。广西壮医医院争取完成2~3个民族医重点专科的建设,如壮医目诊科、壮医肿瘤科、壮医痛症科等。
2.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发展目标。
保持和发扬壮医学的优势,继承老壮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主要病种的的辨证论治规律,争取对壮医的诊断、治疗方法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以重点学科的建设为核心,全面带动科研、教学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学科的整体建设。
3.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是孕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要围绕学科研究方向,组织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使学科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在原来承担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实现新的突破。总结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及论著,继续完成《壮医目诊》、《壮医药历代史料荟萃》等壮医专著并早日出版。按计划完成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和申报成果,包括科研、教学成果和专著的成果申报。条件成熟时申报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使壮医的研究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并作为广西中医学院壮医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教材内容之一。并与相关单位如中医院、民族医院、卫生院等建立协作网开展专科建设。
4.构建合理梯队,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通过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在职学习等形式,严格遴选、积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根据重点专科建设需要,拟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区内外各大医院进修、深造。重视高学历的人才比例,改善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与广西中医学院合作,培养壮医方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共建壮医目诊方向硕士点。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形成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构成较合理,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团结合作,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梯队。
5.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影响。
有计划地派出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学术进展最新动向。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派出学者到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做学术讲座。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研讨班,瞄准学科研究前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授专题,建立协作关系,使重点学科建设的条件和力量得到优化。
6.突出壮医药制剂,提供优质服务。
学科建设要与提高医疗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根据民族民间对以上优势病种的诊治经验,与地方产业合作,开发民族药制剂,如抗肿瘤药、痛症酊剂等,形成专科、专病、专药;不断提高门诊量、收治病人数、壮医治疗率、病床使用率等医疗指标,促进成果转化,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