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规划,慢一点才是真快。
做任何事之前要先确定方向,预判,举一个例子:
在做一道中大规模的物理题之前,
第一步先解题意,理解每一道题所对应关键词后隐藏着的自己熟悉的知识,如“缓慢”等于“瞬时静止”,“相对运动”等于“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有加速度”等于“受力不平衡”……
第二步,从特殊到一般,根据原先所学分析此题所运用到的理科四大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函数方程思想),再细化到方法,最后再到模型(此步骤注意不可受思维定势桎梏的限制)。
第三步,从一般到特殊,找相应外延来限制。
第四步,如若半途中出现卡壳就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粗心大意,此时需回归题干,二次品题,找到遗漏细节;其二如若有时间限制,则可判断为无思路,先做下一题,等答题结束得知正确答案后再根据题目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
第五步,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已知易错点结合计算答案进行检查。
以上,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因此今后还有无数的知识等着去归纳和深度学习。
2. 归纳与深度学习(推荐用活页本)
世界初始是有无数的,千变万化的现象混为一谈的,正如杂货铺经历过风暴后,但是随着一位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就像是建起一座座木箱,它们相互交流着,统一着归纳世界的标准,并对世界上的无数真理进行分类归纳,最终方可形成秩序。学习怎么不是除此呢?混乱零碎的知识,就算给任何不归纳的人几十年,其可能连见到偏僻的知识点一面的机会都少吧?因而我的深度学习是这样做的,以语文为例。
第一步,根据考纲建立大模块。
第二步,建立起每一个模块中的细小分支。
第三步,每一个细小分支充分研究。(定义—思维模型—拿到题后模拟思考方式—典型例题—易错点归纳)
第四步,上述归纳是横向归纳,接下来可以对相应的模型进行纵观,继续侧向归纳。
第五步,每做一题都要总结其特殊性,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
第六步,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语文就注重积累,因此需开出以区域,进行每日积累与每日阅读。
3. 独立思考
我曾跟过一段时间的风,把一有问题就问老师(或高明的同学)当做有学习主动性,找老师的次数越多越代表我主动,我有独立思考过。其实不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认为我们要有真正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就是相信真理绝非老师,一直要有超越老师的勇气。那么对于独立的见解,综上,先自己想,再自己想,最后翻来覆去地自己想,实在没辙再请求老师的点拨与提示,最后自己总结反思。
4.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风暴过去后难免会有不稳定的东西飞得很远,很偏僻,很隐蔽,这时,找寻它的过程就是探索。爱因斯坦曾说过,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所谓创新只不过是追本溯源找到他的影踪。那么有了相应的系统,就如有了枝干,只要有泥土的呵护和雨水的滋养,何惧它不会萌发呢?创造不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演绎,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兴趣的源头就在于此。因而,学习还要以哲学中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就是在不断地推广,创造。
在生活里亦是如此,我坚信一切源于学习,正如程朱理学里所言,格物致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相信砥砺向前,乐观而上,我在学习体系上的建构会出现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