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隆镇平细村村民在加工八渡笋。

田林县八渡笋示范区一景。

六隆镇平细村群众正在晒八渡笋。

六隆镇平细村村民正在采收八渡笋。

村民展示八渡笋菜品。

2020年6月,八渡笋收割的季节,笔者来到田林县六隆镇连片20余万亩的八渡笋生产基地采访。

25年前,这里是漫山遍野的野草。因为“清朝贡品”八渡笋的盛名,“八七”扶贫攻坚期间,这里便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来自凌云、田东、田林等七个县份的严重石漠化山区3万多名贫困群众到此“安营扎寨”。

进入漫山遍野的竹海林区,满山的苍翠在风中摇曳,浓荫蔽日的竹叶在“唰唰”作响,似在以最朴实的礼仪欢迎山外来客。

在六隆镇平细村渭六沟移民点,笔者一行在一个架上挂满葡萄的院子前停下,这里是吴再梦的家,“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他们家根据政府安置移民到此。

进入屋内,笔者就被悬挂在客厅正堂显眼位置的一张镶着精美相框的彩色照片吸引住了。吴再梦见状,径直走过去取下相框拿到笔者面前说:“这是陈开枝主席夫妇2017年到六隆移民点考察时与我们的合影。”

于是,吴再梦与笔者聊起了20世纪9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聊起了促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清朝贡品”——八渡笋。

茫茫竹海荡碧波

驮娘江是田林县境内屈指可数的较大江流,发源于云南省,自西向东经西林县的八达、普合、那劳等乡镇流入田林县,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串起了定安、八渡、八桂、六隆等4个乡镇。

田林县境内的驮娘江,河段总长155千米,流域面积1158平方千米。多少年来,驮娘江展示给人的不是汹涌澎湃、惊涛拍岸,而是绿波荡漾、温婉可人。

八渡笋就出产于驮娘江畔的八渡瑶族乡博峨村平作屯。八渡笋竹属于麻竹,又叫甜竹、大叶乌竹,是巨型笋材两用竹种,笋体粗壮,肉质肥厚,味道清甜,食用脆嫩无渣,美味且营养丰富,是竹笋家族中的极品,深受人们青睐。

程允升在《幼学珠玑故事琼林》(地方贡品专著)中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宫廷就有八渡笋这个菜谱。八渡笋产于偏远的大山之中,如何成为清朝的宫廷贡品,有人认为这与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关,这位风云人物就是岑毓英。

另据《田林县志》记载,1947年田林县八渡笋(笋干)年产量曾高达7500公斤。1958年以后成立了人民公社,竹林归公,因无人管理遭到随意砍伐,产量逐年降低,竹林几近灭绝,至1973年,田林八渡笋年总产量只有400公斤。

八渡瑶族乡曾是田林乃至广西有名的穷乡,1983年被自治区列为广西155个贫困乡镇之一。也就从这一年开始,田林县把八渡笋当作“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来开发。百色地区乡镇企业局下拨了2万元经费到八渡瑶族乡(时称八渡公社),筹办笋场发展八渡笋生产。但因技术等各方面原因,笋场没有办成功。

再次把八渡笋作为扶贫产业大开发的,是1993年提出的“510”工程,就是5个10万亩,八渡笋就是其中的一个“10万亩”工程。由于田林县委、县政府的广泛号召和全力推进,驮娘江一带从田林至西林321省道沿线的潞城瑶族乡平吉村、八桃村平楼屯、者苗乡八亨村平刀屯一带的八渡笋开发如火如荼,至1995年,全县累计扩大八渡笋种植面积3万多亩。而作为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始于1996年的连片20万亩的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大开发。

国有乐里林场退休干部、林业工程师、曾在平细村担任过驻村工作队员、也是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建设者的六隆当地人黄炳良回忆说,1996年,百色地委、地区行署印发了关于确保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地区人口温饱问题的相关文件,田林县委、县政府也相应制订了扶贫攻坚易地安置开发八渡笋实施方案,要开展六隆八渡笋基地建设大会战。记得最初要求每个乡镇负责组织劳力100人以上参加大会战,还抽调县直单位和乡镇12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组织管理砍草、炼山、清山、挖坑、回土、种植、管理等生产施工,当时的黄炳良就是作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被抽调参加了大会战。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9月5日,50辆卡车载着全县各乡镇2300多名青壮年男女,浩浩荡荡开进六隆安营扎寨。各个山头地块,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场面可谓如火如荼,几千名参战人员,顶风冒雨,风餐露宿,艰苦奋战,没有人提出半句怨言。”黄炳良说。

“第一个六隆笋场建成后,1997年11月5日,又组织1300多名干部和4个乡镇的群众,共同奋战10天,义务抢修了通往移民安置点的公路。紧接着,全县19个乡镇4000多名民兵,于1998年元旦在新六隆打响了大会战,苦战了20天,完成了10万亩地的砍山、炼山任务。1998年2月20日,218名县、乡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背着行装扛着工具,带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一起上到工地,就这样,相继建成了三个六隆笋场。”

3年时间,没有大型机械,靠的全是人海战术,连片种植八渡笋14万亩,现保存的稳产八渡笋面积12.8万亩,谁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呢?

就这样,基地边建设,边安置,先后易地安置凌云、田东、田林等七个县份大石山区贫困农户3947户19824人,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说到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开发,广东亲人的帮忙不能忘,两广情相牵、心相连。远的有明清时期两广的民间经贸往来,近的有20世纪90年代广州对口帮扶,到现在脱贫攻坚战深圳光明区的对口扶贫协作,巍巍青山、茫茫竹海将永远铭记广东亲人结对帮扶的不朽功勋。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田林实施六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建设,既是田林县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成功典范,也是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百色的重大成果;既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贫困地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绿色工程”“生态工程”的成功典范,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永远造福田林、造福移民的子孙后代。

如今,走进六隆镇,走进八渡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郁郁葱葱的竹林让人仿佛置身于无边无垠的绿色海洋。夏季,破土而出的竹笋茁壮挺拔,又似迎着朝阳的少女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韵。风起时,万顷竹海碧波荡漾,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风拂竹稍,让掩映于波澜壮阔的竹海里的一座座楼房若隐若现,让人充分体会“绿海深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

脱贫路上写华章

能反映“八七”扶贫攻坚到近几年的脱贫攻坚笋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变化的,吴再梦算是一个典型。

他来自田林县大石山区浪平镇,1996年被安置到六隆镇平细村渭六沟移民点,全家7口人,当时分得八渡笋竹林80亩。

“刚来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八渡笋竹,对八渡笋竹管护没有经验,对八渡笋加工更是一窍不通,好在有政府组织专家、技术员来开展培训和指导,如今这里移民过来的家家户户,都熟练掌握八渡笋加工技术了。”吴再梦说,他家依靠外出务工和管护八渡笋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他的大儿子与儿媳边打工边带孩子在县城读书。小儿子2019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市里面工作。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人管护八渡笋,每年也有8万元的收入,成为移民中最早的脱贫户。

随后,笔者一行来到村民小组长杨光勤家。

杨光勤家位于平细村村头,水泥硬化路经过他的家门口,屋后是大片的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房子为二层砖混楼房,坐在屋里,可清晰地听到屋后风吹竹叶的“沙沙”声,非常惬意。

杨光勤也是来自田林县浪平镇,2017年通过管护八渡笋增收脱贫。他曾于1992年到百色某国有企业上班,1996年因企业不景气辞工回乡。在老家,全家只有20来亩山地,以种植玉米维持生计。好在辞工回乡当年就被县里安置到六隆平细渭六沟移民点,全家5口人也分得了80亩八渡笋来管护。

“说实在话,当初对管护八渡笋并不抱什么希望,更想不到能通过八渡笋致富,当时看中的是这里肥沃的土地。刚来的时候,能够在八渡笋幼林里间种玉米,一年下来,可以收获一万多斤粮食,相对缺少土地的石山区,确实是个不小的收获。”杨光勤笑着说。

“后来县里派专家和技术人员给我们做八渡笋管护培训,帮我们算八渡笋经济账,我和妻子按科学要求精心护理,1997年八渡笋开始有收成,收入比种玉米的收入多多了,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家不知道要穷到什么程度。”杨光勤说,他的3个小孩读书的时候,每年享受的教育补贴就有近万元,如果没有教育扶贫,没有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没有八渡笋收入,他自己根本无法担负孩子们读书所需费用。

“建房时,你家享受危房改造补助吗?”环顾杨光勤漂亮的楼房笔者不禁问道。

“我家的房子是2016年建的,获得1.87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杨光勤说,“今年八渡笋种植还得到每亩700元的产业奖补,也有5000多元的收入。”

现在的渭六沟移民点,23户移民搬迁户已全部把当初那些低矮狭窄的砖瓦结构安置房推倒重建,建起了砖混新楼房,一幢比一幢高大宽敞,一户比一户装修得漂亮。

不仅渭六沟,在整个平细村都是这样,不仅房子大变样,公路也不再是基地刚建立时的泥土路,全部换成了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不少村民买起了私家车。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笋区农网改造已经完成,不仅用电正常,村里还建有卫生室,有专门的村医,感冒咳嗽等小病不用出村就能得到医治。

在采访中,笔者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实施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基地开发,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八渡笋竹有没有老化?八渡笋产量有没有减产?笋农的收入是否稳定?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找到了平细村驻村第一书记潘颖。

潘颖介绍,为改变八渡笋竹老化、低产状况,田林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主动作为,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员进村实地现场指导,对八渡笋竹实施追肥、除虫、采伐老竹和低产改造,使八渡笋保持旺盛的生机,采伐的老竹又用来做八渡笋加工用的竹编和发酵筐等物件,降低了八渡笋加工成本。

此外,县里创建了八渡笋产业核心示范区,投入资金220万元,主要对八渡笋进行科技研发与推广,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培育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在核心区分别建立了综合竹苗(蔸)培育科技示范区、优质高效培育示范区、林业有害生物生态防治防控示范区、生态有机八渡笋培育试验区和传统生产经营对比区,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笋农稳定增收。

潘颖介绍完,平细村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邓云龙接着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后援单位,百色市国有老山林场功不可没。老山林场依托自身林业技术优势,在八渡笋低改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诸多的帮扶。”

原来,自2015年以来,老山林场已在平细村派驻两任第一书记,前者王艳艳,后者潘颖,都是老山林场的中层领导,技术骨干。

王艳艳在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驻村期间,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林场本身捐助,实施通村道路硬化11千米、通屯道路硬化5千米,完成平细、那来、那茂、平合4个屯的屯内硬化及亮化,完成村部办公楼、篮球场、戏台、卫生室等建设和那茂、平细、渭六沟、渭宁、平合、那来6个屯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以及通讯网络建设。

说到驻村工作,潘颖说,六隆镇平细村是他的第二故乡。

2003年5月,潘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被组织安排到第二六隆八渡笋场担任分场场长,主要负责技术管理工作;2008年11月调到老山林场工作,10年后又被单位派驻六隆镇平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潘颖争取到上级资金106万元建设田林县兴茂专业合作社八渡笋加工厂,使八渡笋加工由原来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完成渭宁和渭六沟两屯的屯内硬化和亮化;争取到8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村亮化;完成11条水利建设,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成平合路口至甲代组5.3千米的道路硬化;完成实施电力农网改造工程等。

结束六隆镇的采访,笔者一行转到八渡瑶族乡,这里是“宫庭贡品”八渡笋的原产地。

来到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笔者见到了博峨村党支部书记、平作绿缘八渡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罗文才。

罗文才看上去40来岁年纪,中等身材,谈笑风生,周身洋溢着农村基层干部的豁达和精明。

“八渡笋是‘清朝贡品’,但以前全村种植面积也只有四五百亩,都是零散种植,20世纪90年代八渡笋大开发时,八渡瑶族乡范围内发展到7000多亩,但仍然是‘提篮小卖’的状况。这几年我们通过‘抱团’经营,社员在合作社的引导下实行有机种植、规模种植,不施肥、不喷药,以前闲置的荒山全部种上了八渡笋,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有八渡笋。”罗文才说。

罗文才告诉笔者,博峨村143户贫困户中,有136户把八渡笋作为脱贫致富产业,全村八渡笋面积由原来的15000亩扩大到20000多亩,年产鲜笋3000多吨,2016年实现全村顺利脱贫出列。

八渡瑶族乡政府干部告诉笔者,目前全乡八渡笋竹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八渡笋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如今,八渡笋种植已遍布田林县14个镇,笋竹面积达25.5万亩,有六隆、八渡、八桂、潞城4个主产区,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0万宙,其它各个乡镇也有零散种植,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

田林县也因八渡笋获得了诸多荣誉:2009年12月,田林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称号;2010年4月,田林八渡笋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5月,田林县八渡笋生产基地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同年7月,八渡笋(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5年,田林八渡笋获得2015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蔬菜)50强称号……

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如进一步提升八渡笋在全县“5+2”特色产业中的位置,在八渡笋产区纳入村级“3+1”特色产业,从而有效带动一大批贫困人口同打“贡品”牌,实现稳定脱贫。“清朝贡品”八渡笋,共同谱写着田林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新华章。

(本版图片均由田林县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提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