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种植致富果视频_扶贫种果树_农村种植致富好项目视频

“大水缸”——甘宁水库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尧华燕 通讯员 周雄英 文/图)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脱贫攻坚以来,万州区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打好水利扶贫攻坚战,落实水利定点扶贫任务,有效破解了“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发展困局,为全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民生为先 力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龙沙镇马岩村6组村民冉从均至今记得,屋后小地名湾丘的那一股山泉水,一到夏季便成了村民们排队争抢的水源。

“为了吃上水,全村的人来这里排队取水,队伍有时排了好几十米长。”冉从均说,山泉水清澈甘冽,比起浑浊的塘水和自家修建的蓄水池里的水好了太多。但由于水眼小,取水量大,小水井很快就干得见底,大家就得守在井边,等着水冒出来再取。“有时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早点取到水,很多人天不亮就来了。”冉从均说,有的村民住得远一些,取到水了还得挑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家,为吃水可谓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困难很快得到解决。2014年,区委、区政府将马岩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年,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马岩村在全村海拔最高处的团领子开建供水工程。该工程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118.4立方米,投资约85万元,通过建设输水管道、反应池、沉淀池、无阀滤池、清水池、加氯加药间、管理房及配水管网等,将附近丰收水库的水引到水厂,水处理达标后再通过管网一户不落送入村民家中,由此解决了马岩村全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9年,万州区对马岩村自来水厂实施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饮水工程体系,使饮水管网铺设达到120千米,提升了供水保障和供水水质,让全村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

“这水好喝得很哩。”日前,干完农活一回到家,走马镇冒水村6组村民叶本春便打开水龙头,用碗接过一碗自来水就“咕噜咕噜”喝了下去。

要是在以前,叶本春不仅不敢这样直接喝“生”水,还根本就没有哗哗的自来水可用。

冒水村位于走马镇东南部,系走马镇最偏远的村,由于地势高,存在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一到缺水季节,60多岁的叶本春不得不走20多分钟去山下取水,然后再挑水回家。然而,即使这样也无法保证水质,有时还无水可挑,无水可用。

今年来,为彻底解决叶本春等高山村民饮水保障问题,走马镇对冒水村原有饮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通过更换主管道、增加加压泵、水管入户改造等措施,让全村一户一落全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不仅让群众喝上自来水,还要让群众喝上好喝的水。”在太安镇钟刘村,一座规模为每天200立方米的一体式净水站刚刚建成并投运,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钟刘村支书黄峻松说。

作为贫困村的钟刘村,自脱贫攻坚以来通过采取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改扩建、新建小型供水工程和分散蓄水池等方式,解决了全村村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今年,万州区对该村饮水工程实施巩固提升工程项目,通过新建净水站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让该村6个小组的村民用上了直饮水标准的安全放心水。

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区已先后建成218个饮水扶贫项目、865处巩固提升工程,累计建成1.2万多处农村饮水工程,形成到村全覆盖、多层次的供水工程体系,惠及贫困人口10万余人,筑起了脱贫攻坚的民生之本。

以水兴业 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想

“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喽。”在白羊镇太和村,柠檬树漫山遍野,果子压弯枝头,村民冯特建一脸期待地说。

“全靠这山坪塘的滋养,不然早就干死了。”冯特建指着一口名为锅底的山坪塘告诉记者,太和村辖区无大江大河,也无大型水库,但得益于水利工程建设,全村180口山坪塘为兴产兴村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太和村全村种植柠檬1500亩,产业覆盖到了全村全组,家家户户都发起了“柠檬财”,全村光是柠檬收入一年就上了1000万元。

在冯特建看来,如果没有山坪塘的水灌溉,太和村的柠檬真的成长不起来。“以前山坪塘病的病、干的干,别说农田灌溉,就是我们洗衣服都困难。”冯特建说,脱贫攻坚以来一个个水利工程在村里实施,山坪塘则通过清淤、护堤以及附属工程建设,发挥着引水、储水、灌溉作用,为柠檬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同样的柠檬村,长江之滨的新田镇五溪村也得益于水利工程,全村6000亩柠檬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五溪村属三峡工程移民村,10多年前从长江边就地后靠搬迁,总面积8.3平方公里。“到处都是乱石岗,一下大雨垮土厉害得很,不仅农作物随着垮土被冲走,土质也越来越薄弱。”五溪村村主任冉振爱告诉记者,曾经的五溪村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发展产业一度困难重重。但得益于水土治理工程,该村水土得以持续保持,村民在村里的号召下纷纷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坡岸栽种柠檬,使得全村柠檬面积达到6000多亩。

曾经的乱石岗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果园,柠檬树长成了比碗口还粗的大树,6000亩果树连片成林,仿佛铺在长江边上的绿色屏障,不仅为长江两岸添了绿,还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盛产时全村产量5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冉振爱告诉记者,全村大部分村民依靠种植柠檬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太安镇红丰村,随着红丰三级电站工程的建成并发电,贫困户不仅用电不再花钱了,还分享着这个小水电工程源源不断的红利。

红丰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属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为精准帮扶红丰村脱贫攻坚,区水利局将红丰村纳入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项目区,在该村启动建设了红丰三级电站工程。2017年,该工程建成投产,年设计发电量205万千瓦时的电力保障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电力缺乏,为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丰电站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电力供应上,其配套修建的引水坝和引水渠,更改善了周边群众的人畜饮水和200多亩农田的灌溉水源。红丰三级电站修建过程中,还配套修建了公路,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出行,并由此催生了扶贫产业柠檬200亩、核桃500亩、青蒿1000亩。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引导、市场运作、贫困户持续受益”的扶贫模式,红丰村建立贫困户直接受益机制,将电站运行收益连续五年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专项用于建卡贫困户的扶持和贫困村的公益建设,并优先在当地贫困户中聘用电站工作人员,带动就业、促进增收。

借力小水电扶贫工程,红丰村如今走出贫困,正迈步小康。

脱贫攻坚以来,万州区加快水源、防洪、排涝、灌溉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扭转了贫困地区水利发展滞后局面,让群众不再因“水”而贫,而是水利惠及千家万户,村庄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群众因“水”而富。

精准帮扶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时下的后山镇沐河村,小地名石笋沟的山谷里机声轰鸣,水库建设场面一派火热。这里,正在建设一座可覆盖后山镇、余家镇、弹子镇等地10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石笋沟水库。

石笋沟水库是一座具有农业灌溉、场镇供水及农村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小(一)型水利工程。该工程总库容300万立方米,由枢纽工程、借水工程及罐区工程三部分组成。建设过程中,为了引来河水成库,该工程设计修建了一条约2公里的引水道。该引水道需穿过后山镇天元村一座大山,因此工程需要开山凿洞。目前,石笋沟水库导流洞、上坝公路、取水塔、溢洪道以及借水隧洞等工程序时推进,力争按时保质完成工期,解决后山片区工程型缺水问题,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石笋沟水库是万州区弥补水利工程短板的一个缩影。根据全区实施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万州区另一座水库枫木水库已经开建,还将开工建设青龙水库、双河口水库,同时启动大滩口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着力解决万州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形成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为兴产兴业打下了水利基础。

日前,水利部淮委沂沭泗局南四湖水利管理局助力万州区脱贫攻坚贫困儿童“一对一”志愿帮扶活动走进龙驹中心小学,为该校10名贫困学生送去助学帮扶资金。

这是该局第二次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了。2019年,南四湖水利管理局积极响应水利部定点扶贫万州的工作,在龙驹镇中心小学选择10名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助学帮扶,并组织干部职工于“六一”奔赴万州开展助学活动,向每名贫困学生捐赠2000元及学习用品。今年,该局持续开展助学活动,原计划是在暑期将10名贫困学生接到山东、江苏等地,邀请学生参观水利工程,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但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不能成行,该单位遂出资委托万州区对以上10名贫困学生进行慰问。

站在梨树乡龙头村口眺望,龙地公路和梨泥公路贯穿全境,潭獐峡景区入口以及峡谷上游段坐落村头,青山环抱的小山村如今愈发美丽。

得益于水利扶贫,脱贫攻坚以来该村新建了集中供水工程4处,着力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灌溉难等问题,村民的生产生活实现了改头换面。在区水利局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该村在合力、杨家槽片区实施了荒地坡改梯,治理坡耕地并配套沟凼路池等小型水利设施,为发展产业整治出了大片土地。有了土地,该村通过创建产业园区吸引村民回乡创业,先后建成了7个李子园区,发展起高山生态晚熟脆李1000亩,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去年,在水利扶贫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龙头村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山胡椒产业2000亩,并和知名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把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群众实现了产业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以来,万州区全力落实水利部定点扶贫万州年度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水利行业倾斜支持、贫困户产业帮扶、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牺牲勤工俭学帮扶、水利建设技术帮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贫困村党建促脱贫帮扶、内引外联“八大工程”,聚焦精准,因地施策拔出贫穷根,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八大工程”正序时推进,已完成山坪塘整治61口,55名贫困户通过了技能培训,50名万州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勤工俭学帮扶, 25名贫困村支部书记及致富带头人获得培训,2个贫困村启动了党组织活动场所修缮及设备更新,4例贫困户患者得到了远程医疗。

放眼万州,“水”正滋润着平湖大地,浇灌出人们脱贫致富的幸福果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