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很惭愧的,因为始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就是很烂的意思)。不过在知乎写东西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很赞同 @王瑞恩 的划分方式,因为实际上提问领域不同,回答的写作方式是不一样的。翻了翻我自己的主页,发现知识和见解类问题比较多,因此这个答案可能会更适合知识和见解类问题。
当构思一个回答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会从提问、素材、读者三个角度来综合考虑这个问题可以有什么回答方式。简单来说是,从提问者角度组织内容核心(写什么/找什么素材),从素材中提炼观点(怎么论述),从读者角度思考行文细节(怎么动笔)。
下边来详细解释~
1.站在提问者角度组织回答---多想一点
知乎上的提问/回答是一种特殊的命题形式,因此可供回答的角度其实非常受限于问题本身。概括来说,根据问题的领域和提问目的,可以分为开放性的问题和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专业性的知识类问题是其中代表:大部分专业性的知识问题是有唯一确定答案的,因而回答角度会非常受限。
那么这种问题可以写什么?直接给答案就可以了吗?
并不是的,在知乎语境下,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类/干货)答案写的其实是提问者和这个问题的主要浏览者感兴趣的知识(表面上的知识点和潜在的知识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回答表面上的知识点。
有点像「以点带面」。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这个问题 抗生素耐药性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下@李翛然 同学回答的已经很好了~但是我相信很多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定义问题,应该去查教科书或者wiki」。当然wiki是这么写的:
耐藥性(drug resistance)是指药物的治疗疾病或改善病人徵状的效力降低。當投入药物濃度不足,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殘留的細菌可能具有抵抗此種藥物的能力。例如細菌可能因抗生素產生的活性氧誘發DNA突變而造成耐藥性[1]。這種現象被稱為hypermutability。
抗药性一词等于药物剂量失败或药物抵抗。抗药性多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而抗藥性則亦指因長期服藥,造成相同劑量卻不如當初有效的情況。抗药性产生亦可能是抗生素的滥用,或未按处方服药。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耐藥性主要有4种机制:
使药物分解或失去活性: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例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分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使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药物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或不易发挥作用。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改变细胞特性:改变或其它特性,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将药物泵出细胞[6]:细菌产生药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大家看,回答的核心内容很简单,如果不考虑通俗理解,其实问题需要构思的内容并不多,这是表面上的知识点。但是我个人会喜欢对问题做一些扩展解读:
抗生素耐药性不是一个日常词汇,但是与民生息息相关。那么抗生素耐药性的历史、现状、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抗生素耐药性有没有办法?或者替代品?中国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虽然题目中没有提到,但是提问者和读者有很大可能都是知道并且关注的。那么目前有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有没有具体的定量影响?更深一层思考,抗生素耐药性都是负面影响吗?会对人有正面印象吗?
这些是潜在的知识点。这些潜在知识点虽然多,但是不是回答的焦点内容,可能只是会在回答中简单提到 (比如上述每个潜在知识点1-2句),而不多做解释。这样构成的回答内容就会比较充实,显得「信息密度大」。
那么如果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内容就会根据上述知识点梳理,组织,搜索来自一手信源的资料 (主要是综述性论文) 以供参考,并保证回答的事实正确性。
开放性问题
比如本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的代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的写作理解,因而回答角度多种多样。这类问题很容易找得到新奇视角。
以这个问题「如何在知乎创作一篇高质量回答?」为例,我们可以在提问者的角度把这个问题拆分:
上述任何一个视角都可以完成这个问题的回答,且都与其他人不同(我大概看了看,部分视角已经有了回答,部分没有)。这篇回答采用的是最后一个视角。
2. 从素材中提炼观点---回答中的思考过程远比观点重要
有句话叫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句话放在形容知乎回答上也同样可行。
我们写回答,直接动机是向大众分享自己的知识/观点。但是一个答案(特别是见解类问题的答案)仅仅分享观点是很难赢得赞同的,答案的主要目的不是直接甩出观点,而是如何帮助读者/提问者得到答案中的结论。
实际上,当有了简单的答案内容大纲之后,剩下的问题是怎么说服读者同意你的知识/观点/情感。当然,说服读者有很多种途径,比如语言真挚、追求情感共鸣(此处应该有咪蒙),比如观点明确一针见血等等。
我自己更喜欢的方式是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读者,通过罗列事实/素材并一点一点分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得出回答里的观点。答案的观点来自于事实论据的支撑,当论据的可信度比较高时,结论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会很高。同时选择合适的论述方式,这样答案就会显得严谨缜密。外在表现是回答逻辑性强。
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并不适用于所有答案,因为有的时候提问并没有那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严密的逻辑是可以普世于见解类和知识类答案里的。
上边这些可能有点绕。我举几个例子来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怎么做到:
a. 今天的热榜,@敏大 的超棒回答:
如何看待“从阿里离职的漂亮女高管,从来不过情人节”及蚂蚁金服副总裁怼离职“女高管”:吹牛要有个度?
b. 以前的回答:
在全球 5G 市场中,华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c. 以前的回答: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吗?
从提问者角度思考:这三个问题都是见解类问题,a,b 两个问题的结论相当鲜明且清晰,相信大部分读者看到题目也都模糊了解,c 问题的结论实际上并不明确;而且这三个问题的领域不同。
在问题a中,观点其实很明显,缺乏的是素材和合适的论述,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敏大自己的详细背景调查,读者是很难被观点说服的。
在问题b中,华为本身有众多黑粉,我们确实知道华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商,那么显然应当有材料支持这一论断,这些材料显然可以从专利数目和华为财报这些相对可信信源里获取,并且通过材料提炼出观点。
问题c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题目,但是其实这个问题中观点本身并不重要,因为读者都知道这是一个预测问题,整个回答的重点是从历史数据和联合国的数据出发,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过程。
在我个人看来,这三个答案的共同点很明显:结论根植于素材,答案的亮点其实是思考过程。
3.从读者角度思考行文细节---信息密度大、通俗、有趣、简洁
其实这部分是在讲本问题下的很多答主都提到的「同理心」。任何作品,不管是学术论文、杂志文章还是网络小说,都始终需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自己学会了知识,把知识生动有趣的教给别人“,这两个概念从来都不等价。我在最开始写回答最经常犯的错误是,查了很多资料辛苦写的答案只有自己能看的懂,更不要提有读者了。
把专业问题通俗化、有趣化,通过故事引入专业问题~其实知乎上很多优秀答主做的都特别好,这方面我正在努力学习...在我关注的答主里, @微调 、 @赵思家 就特别善于利用故事来讲解专业问题, @太空精酿 在通俗化专业问题上做的特别好。他们总能找到合适的例子解释一些实际上很高深的知识。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可以直接去翻看他们的主页。
在知乎社区里,大家总是在追求干货。我本人喜欢的回答风格是用尽量简单的话客观描述观点/回答,并在最短的篇幅以不引起歧义且通俗的方式组织语言。这样表现出的特点就是回答「信息密度大」,每一句话都不冗余。
但是这其实很难,我们在写学术论文时,可以用专业词汇做一些无歧义表述,增加信息密度。但是在知乎是不行的,如果一个问题的潜在读者是非专业领域用户,我会考虑尽量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避免专业词汇,如果一定使用也会第一时间解释。即使如此,有时候「专业知识」也会因为太干把读者噎死。。
目前我在通过多样的排版(短句分段,不同字体)来增加答案的可读性,同时尽量增加插图(能画图表示的就尽量画图表示,一图胜千言)。另外,太长的回答一定要划分标题,并尽量采用总分结构,这样可以让读者思路清晰,更能明白答主的观点。
其它的一些想说的:
关于高质量与高赞
我觉得大家似乎应该明确一个事实,「高质量答案」并不等于「高赞答案」。固然一个高质量的回答会收获领域内较多赞,但是与不同领域的答案对比,质量好坏与赞同数高低几乎没有联系。
一个回答短时间能收到多少赞,主要与话题热度和曝光渠道有关~不过高质量的回答长尾效应会相对更长。
关于回答动机
这篇回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不一定很成熟。但是,我想还是要特地强调一下,回答问题的重点其实一直都不在于回答本身,在确定思路之后,更多的工作其实是怎么收集、整理资料。通常,专业内问题需要查少量阅文献验证自己的说法没有事实性错误,并整理素材。
但是,如果试图回答一些非本专业问题,通过看论文/文献来理解问题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相当多的时间,再阅读一部分才能形成完整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这个时候,我想好奇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吧。
大概这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