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全国多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和实施“一县一品”发展模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版选取内蒙古黄牛、广西砂糖橘、福建莲雾、河北对虾,深挖“一县一品”气象服务背后的故事。
广西荔浦:从“看天吃饭”到“借天发展”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会玲 唐莉梅
荔浦砂糖橘,以皮薄起砂、红硕均匀、清甜化渣、风味独特而闻名全国。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气象局以气象科技助推砂糖橘产业发展,叫响了“好水酿好酒,好气候出好果品”的口号。
8月21日,在荔浦市修仁镇大榕村,种植户沈翠华眉头紧锁。从7月16日起,荔浦市已经连续一个多月遭受高温的侵袭,市气象局持续发布高温预警。“如果这样的高温天气再持续10天,就快没有水灌溉了,我们的砂糖橘也会大量落果。”她一边用手机打开“砂糖橘种植户-气象服务群”查看天气趋势,一边与工人沟通避灾措施。“据气象局预报,未来几天仍然是高温少雨天气,必须马上采取措施保果。”因为两年前吃过亏,现在的沈翠华对气象信息尤为关注。
2013年,沈翠华投入近百万元,在修仁镇种植了150多亩砂糖橘。一直以来,她都是凭着传统经验进行管理,砂糖橘果树长势倒也喜人。2017年果树首年挂果便幼果满园,到了11月,已近成熟的砂糖橘如同一串串“金果果”缀满枝头,沈翠华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收成。12月初,一场大范围霜冻灾害影响荔浦,由于没有关注天气信息,错过了盖膜最佳时期,她眼睁睁地看着即将收获的砂糖橘被冻坏。这一年,她损失了近80万元。2018年,市气象局主动服务,在沈翠华的果园里安装了一套小气候仪,还不定期安排农气专家入园“把脉”。通过巧用天气科学种果,去年她足足赚回了40万元。
除了常态化的气象服务,针对砂糖橘种植户需求,荔浦市气象局和自治区气象局、桂林市气象局共同研发了集天气预报预警、气象资料实时数据查询、砂糖橘病虫害防御及生产建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果农可以随时查询到未来天气、园区实况等,并根据晴雨预报安排生产管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增效增收的目的。
自从大榕村委安装砂糖橘智慧气象直通服务系统后,值班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中午或傍晚,收工的果农们不约而同地走向值班室,通过平台查看天气信息,并以此来安排农事。除此之外,农气专家组建“砂糖橘气象服务交流”微信群,每天推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实时为果农提供田间护理、防灾减灾气象指导建议。
“近年来,准确的天气预报为广大果农防灾减灾发挥了很大作用,果农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明显提高,广大群众真正从‘看天吃饭’向‘借天发展’转变,气象惠农系列活动的普及成为荔浦市农民的一大福音。”荔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富强说。据该局开展的2017年度砂糖橘产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表明,当年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为果农减少损失超过6亿元。
内蒙古:“金牛” 驮来幸福生活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赵宇 李国强
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草原生机盎然。巴雅尔吐胡硕镇向东约3公里的黄牛交易市场门口,熙熙攘攘,嘈杂的车流、人流、“黄牛流”不断涌向市场。作为内蒙古东部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之一,这里每年供港的活牛超过4000头。
“今年雨水充沛,前期牧草返青较早。根据气象部门天然草场牧草产量预报,北部牧区牧草干重能够达到每公顷1500千克至2300千克,我们建议适当扩大黄牛养殖规模。”扎鲁特旗畜牧工作站黄牛养殖专家赛那说。
作为当地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打产业之一,科尔沁黄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牧草产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扎鲁特旗,面向农牧部门开展牧草长势、产量预报等气象服务已有几十年历史。随着牧草观测站自动化、雷达及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引进,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逐年提升。
“按现在的行情,一头成年的黄牛能卖11000元到14000元,去掉成本,每头赚3000元到4000元,对百姓增收意义重大。”说起服务效益,赛那不禁竖起大拇指。
同样在气象服务中受益的,还有霍日格嘎查(村)有名的“牛人”达日罕。他养了30多年的牛,近几年在气象部门的帮助下,没有出现重大损失。眼下他家有50多头黄牛,出栏后准备直接卖给当地企业。“以前养牛没有高科技,全凭经验,现在会有农牧气象专家定期上门指导。今年3月遇寒潮天气时,就是因为收到预警信息提前加盖保温被,才让小牛犊躲过了低温。”达日罕谈起“致富经”面带笑容。
近年来,按照国家生态保护总体部署,扎鲁特旗大力推行“禁牧舍饲”。饲养方式的转变既是对牧民的挑战,也影响着气象服务模式的转变。
“气象灾害及室内温湿度同样也影响舍养牲畜。黄牛养殖最忌高温干旱天气和低温冷冻天气,需要依据温度来调节能量饲料在精饲料中的比例,及时采取排风机降温、冷水冲淋等措施,以满足肉牛的基础代谢和防寒需要。”扎鲁特旗气象局农牧气象专家杨博说。为此,当地气象部门联合农牧专家,结合天气及黄牛习性、生产特点,建立舍养黄牛服务体系,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及时的服务建议。
除了强化黄牛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扎鲁特旗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畜牧业养殖保险工作,为百姓兜底。“2017年夏季的暴雨引发了大水。多亏收到气象信息,我们提前转移了牛羊,部分受灾的牛羊也因气象证明得到了理赔。”牧民乌力吉白乙拉回忆。
一个养牛大户带动一家合作社,一家大企业激活若干家合作社。在扎鲁特旗,“养殖户+合作社+大企业”的黄牛全产业链联结机制得到不断发展,牛肉及深加工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旗养牛专业村已超过70个,养牛1000头以上示范嘎查(村)达到5个,牛存栏量超过70万头,养牛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
河北:智慧养虾“蹦”富路
中国气象报记者谢盼 通讯员何丽
“王局,非常感谢今年汛期及时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8月5日,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副局长、曹妃甸区气象局长王锋一到宏强农业有限公司就被技术经理柴立军握住了手,熟络地开始谈“天”说“虾”。
曹妃甸区地处滨海平原,被列为全国八大科技兴海示范区之一。该区海、淡水养殖面积约21万亩,主要水产品有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河蟹等。其中,对虾养殖曾创“单产、总产、规格、效益、创汇、亲虾越冬”六项全国第一。历年来,水产养殖一直是当地气象服务的重点。
对虾养殖的每个环节都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比如投放对虾苗,有雨不行,光照太强也不行,最高气温还不宜超过25℃。”宏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玉来说,收获对虾时,每天约有100名渔民同时在海上开展作业。为保证安全,需选择在风平浪静的天气出海。这个时候,气象信息也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了解养殖池的情况都是依靠“土办法”,即人工带着水温表、盐度表、测风仪进行测量,采集的数据误差大,参考意义小。2017年,区气象局在养殖池中安装了水质监测浮标,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也为这里的水产养殖省了不少事儿。
柴立军的办公电脑上显示的是唐山港口安全运营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养殖池中水的pH值、盐度、气温、溶氧量等数据。“这个系统我一天要浏览好几次。”柴立军笑着说。
这一次王锋的到来,还为养殖场带来了“惊喜”——水产养殖气象服务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养殖池的情况。“这可太好了。”郑玉来立刻拿出手机要求安装。
“我们水域广、面积大、人员少,有效养殖面积达3万亩,绕行一圈22公里,巡视一次至少要两个小时。”柴立军说,“气象局提供的全方位气象服务,让我们管控起来更加便利。”
除了“趋利”,在“避害”方面,气象部门也是尽心尽力。养殖场地处渤海湾,天气多变,每到七八月份,风暴潮等恶劣天气频现。“海塘大堤离我们的办公室只有100米左右,如果刮大风,风暴潮的浪头可以直接打到办公室的窗户上。”柴立军深有体会,“一有天气变化,气象局就会通过电话和微信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2018年7月23日至24日,受台风“安比”影响,曹妃甸区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最大瞬时风力达11级。在提前接到气象预警后,养殖场迅速筑高堤坝,提前在连接外海的堤坝上储备了充足的山皮石,以防海水漫堤,避免了上千万元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