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建设“强富美”乡村的目标,努力做好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的文章,推动“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近五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6:1,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农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
美丽乡村,美在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
开化金星全景
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的目标,坚持生态至上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贯穿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柯城石梁溪生态河道
按照“一年治黑臭、两年可游泳、三年成风景”的总要求,强势推进“五水共治”,连续三年夺得大禹鼎,“清三河”达标县实现全覆盖,群众满意度走在全省前列。
衢江莲花现代农业园区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抓好“一村一品”、家庭农场、有机农产品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等,“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成“金山银山”。
江山碗窑乡红石桥村污水终端池
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市生猪养殖总量从761万头削减到200万头以下,拆除违法建筑3200多万平方米,连续10年保持出境水质100%达标,连续3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集镇治理和赤膊墙整治“四治”工作,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赤膊墙基本被消灭,集镇面貌也有了较大改观。
二
美丽乡村,美在“一县一带”的集中绽放
柯城石室花海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的美丽度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柯城七里集镇
以“一县一带”创建为依托,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和“一县一带”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户一级抓一级的浓厚氛围,构建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全市大景区”的格局。
开化雨后台回山
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和一批示范乡镇、精品村、美丽庭院,打造了近300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37个,涌现出了大陈村、耕读村等一批特色精品村。
三
美丽乡村,美在农民脸上的灿烂笑容
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滋养出了一大批绿色经济、美丽经济。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增长均在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加。连续4年农民收入增幅位列全省前列,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15%以上的增,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达到9.8%,位居全省首位。
江山市茶叶精品园
衢江出口樱叶加工
江山星菜植物工厂
放心农业全域铺开,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G20峰会上衢州是除杭州外向峰会供应食材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地区,放心农产品效益持续提升。
月嫂培训
来料加工
金屋顶光伏
电子商务
系统推进产业开发、创业就业、结对帮扶、社会救助、健康保险、光伏扶贫六大工程,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体系在智慧和勤奋的武装下实现了转型升级:农村电商、屋顶光伏、观光农业、金牌月嫂……一条条崭新的致富路在老百姓心中萌芽扎根,编制出一张多姿多彩的现代乡村经济网,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循环圈。
四
美丽乡村,美在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
魅力大陈
“烟居数百家”的大陈、钟灵毓秀的三门源、清幽秀奇的霞山……衢州市较早就启动了廿八都古镇、江南毛氏发源地清漾村等保护利用工作,2012年5月,全省首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市召开。到目前,全市已有179个村分五个批次开展项目实施,诸多历史底蕴深厚、风土人情独具的衢州古村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度起身,恢复了往昔风采。
衢江全旺乡村腰鼓舞起来
大陈文化
常山天马里择祠演武厅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打通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00多家,排演文化礼堂节目170多个,开展文化走亲等活动1.8万多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超过150万人次。
《传承》
图文并茂的家训墙
常山礼仪乡村千年古县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最美衢州人”的基因,通过议家风、晒家训、征格言、传美德、唱村歌等形式凝聚民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汇聚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正能量。成功承办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流动文化加油站”成为全国典型。
龙游塔石最美救人集体
凡人善举层出不穷,衢州相继涌现出“最美爷爷”“最美教师”等道德典型,“最美衢州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最美”铸就了美丽乡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