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门县城出发,转过几条喧闹的街道,进入了一片宁静地带,平坦干净的路面,还有别出心裁的一排排绿化树,让人误以为走进了风景区,但不远处的稻田和木篱笆却透露出这是一座村庄,再向前行驶,一块硕大的石头写着:城西村。

2016年城西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时,进村的道路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的土路,其村容村貌与现在有着云泥之别。今天,270盏太阳能路灯、近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40KW光伏发电项目、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小山村的功能变得如城市般齐全,村民生活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使其成为龙城街道文明村居建设的先行者。

城西村一系列改变的背后,是城西村“两委”和帮扶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

党建引领

乡村形成向上向前发展凝聚力

自开展新农村创建活动以来,城西村党支部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不断优先扶持贫困户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村容村貌的改善。城西村形象入口及Y123乡道绿化美化、文体广场、太阳能路灯、污水处理、乡村公园等一批项目的完成,让该村的形象有了极大提升。2019年城西村38户贫困户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80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3万元。

群雁齐飞,最重要的是领头雁。龙门县人大代表,现任龙城街道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火生,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切。作为土生土长的城西人,陈火生首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然后渐渐成为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比如,在他的牵头下,城西村近些年创建了全省第一个村级农民工匠协会,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城西村便民服务中心、城西村文化广场、村道硬底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使得城西村面貌焕然一新。陈火生还于2018年被龙门县授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城西村有党员40名,村内建设有党建长廊、农家书屋长廊、古建筑宣传长廊,同时在基层党建标准化、“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村监会的创新治理上发力。例如,在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过程中,城西村委会按照拆除清单,该拆的就拆,该保留的要保留,例如吴屋村民小组有一口老井保留下来了。这样做是要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老一辈的生活,要懂得饮水思源。

在党建的引领下,城西村一道道难题被有效化解,整个乡村形成了向上、向前发展的凝聚力。

目前,城西村正加强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干部的学习教育,重点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党员学习教育、优化党员文化、年龄结构、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能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努力发展经济,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城西村正着力考察本村及周边村镇,选择合适发展的项目,努力筹集启动项目资金,利用好农村经济合作社寻找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村经济发展,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

规划发展休闲旅游业

城西村的天辅星青枣园内种植了370多亩台湾蜜丝枣。春日正浓时分,一大片青翠欲滴的大青枣果树绿意盎然,鸡蛋般大小的青色大枣侧枝斜生,累累硕果压弯枝头,370多亩果园总产量达60多万斤的蜜丝枣供不应求。来自深圳、东莞、惠州市区等地的果商们纷纷来到现场选购,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城西村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期间,驻村工作组没有停止帮扶的步伐,2020年筹集了50多万元,和村里一个合作社进行园林苗木种植,占地50亩、总投资109万元,合作期为10年,预计总收入是190多万元,按照50%分成,村集体收入每年能增加9万多元。

近年来,城西村打造连片绿道,将苏冚村、围心村两个自然村连起来,然后建设龙平渠1.5公里长绿道,乡村旅游基础将更加完善。市住建局驻城西村第一书记王金宁介绍,城西村将整合村里现有的产业,香蕉园、青枣园、绿化美化苗木基地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城西村规划发展休闲旅游业,一方面盘活集体经济资产资源,把170亩鱼塘连片改造,打造生态农庄,具体是鱼塘改变经营模式,打造成休闲垂钓区;鱼塘周边搭建农家餐厅,供游客体验农家饭菜;在鱼塘周边种植四季水果,打造百果园,供游客采摘,开发民宿等;另一方面,城西村现有2000多亩高标水稻农田、200多亩青枣种植,可开发田园采摘观光农业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单位和村“两委”、第一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各有优势,各有分工。第一书记输出了资源、政策和点子,而村党支部书记则更多发挥村民的组织协调作用,双方的密切协作成就了城西村今天的成绩。他们和谐互补的相处方式,充分发挥了两者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抓住工作重点,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合力。

谭学源:明代龙门科举兴起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城郊村,城西村保留了不少古建筑,广府风格,规模宏大,其中,位于新凹村民小组、始建于明末的又损公祠,是其中代表,它祭祀着新凹围开基祖谭学源(字伯洪,号又损)。

龙门乡村,古建筑众多,祠堂星罗棋布。城西的又损公祠,外观上与龙门其他广府祠堂没有多大区别,但其主人却非等闲之辈。翻阅志书可以发现,谭学源以孝友闻名乡里,亦是明代龙门士人兴起的标志人物之一。

谭学源祖居在龙城城内旧凹,其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任广西贵县知县,后前往城外凤岗岭兴建新围,故名新凹。

清康熙版《龙门县志》介绍谭学源称,“少贫,苦志力学,十五游庠,三十乡荐,出宰广西贵县,民怀吏畏。”

作为明代龙门早期的文人,谭学源留下的诗文并不多。龙门旧志只载其一首《虎跳石》:“悬崖削壁郁崔崔,虎跳何年玉峡开。岂谓班生窥穴去,却缘刘合渡河来。势倾西北天门迥,柱奠东南地轴廻。长啸凭高千古思,冷风飒飒满江隈。”写得颇有气势和古风,显示了谭学源丰富厚重的学识。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谭学源亦是明代龙门科举兴起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龙门学宫设立于龙门设县之时,即明弘治九年(1496)。

一开始,龙门的文运并不佳。在龙门学宫设立两年后,即明弘治十一年(1498),龙门县城西门人汤文萼中举,到了明万历二十年(1594)南门人郭用宾中举,两个举人出现的时间相隔近百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龙门知县陈阳长重修学宫,郭用宾为之作《重修学宫记》时称,“将及百年,贤书久寂”。

郭用宾将自己继汤文萼、近百年后中举,归功于前任知县王士敏重修学宫。

郭用宾还在这篇文章中说:“宾与谭君三策叼领乡荐,继而丁酉荐徐君遂良、谭君学源,丙丁谭君初塾,此始发之祥。”

正如郭用宾所记,明万历一朝,龙门学宫相继出现5位举人,冠绝明代龙门科举。徐遂良、谭学源、谭初塾等人相继中举,是龙门文教“发祥继美”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讲,谭学源可谓是龙门科举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

居闾里敦善行以孝友闻

史料记载,致仕后,谭学源成为热心地方事务的名士,以友孝而有口皆碑。谭学源“解任归,置祭田崇祀事。痛弟学濂无嗣,拨田以延其岁享。乡邻之贫窭者,常分粟赈之。”

孝友着闻的谭学源,不管在公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都秉着儒家入世情怀,经世致用,使得人们“远迩思慕”。

岁月变迁,又损公祠成为了龙门县域内较有文物研究价值的古建筑。

清咸丰元年(1851),龙门知县、《燹馀吟草》作者张经赞在审定《龙门县志》写序时称,“自有宋以来,代有伟人,或寝礼巢义、竭孝殚忠,历久而益坚其志;或带甲枕戈,杀敌骂贼,至死而不易其操;或居闾里敦善行以排解其纷难;或老岩泉、抱悲愤而莫献其才猷;或负轮困之质、粹圭玉之品,孜孜穷年,而残编断简,以留赠后人;又或烈贞女,无亏大节,野人游士,独擅微长。”这位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从湖北到广东任职的文人,对龙门人的民风和性格颇有见地,较为中肯。

按照张经赞的评论,那么,谭学源应该属于“居闾里敦善行以排解其纷难”一类,亦是“伟人”。

城西村

城西村东至龙门县城中心,南邻水贝村,西邻黄竹沥村,北接龙田镇,龙黄路从村穿境而过,距离武深高速4公里。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10350亩),其中耕地3570亩(含水田2900多亩)、省级生态林1500多亩,园林树种植面积670多亩,水果种植面积1800多亩、山地3300多亩,灵山秀水,风光迤逦。

城西村辖上建围、围仔、甘园、黄屋厅、上围心、下围心、吴一、吴二、中心围、庄屋、松元头、土楼、汤一、汤二、福一、福二、高福、路屋、张屋、沙田、贵冠围、新凹、苏冚、万屋、何屋25个村民小组,共668户3190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谭姓、吴姓。所获荣誉有:2011年,先进党支部;2018年,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广东省卫生村;2019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城西成立农民工匠协会为广东首个村级协会

走在城西村的乡间公路上,随处可见别致的花草景观和墙绘壁画,加上乡村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实际上,走近景观后仔细观察,景观虽然大多是简单绿化和废旧瓶罐的再利用,但却显得匠心十足,颇具意境。这些景观的设计思路来自城西村人,材料也来自城西村,村里有很多手艺人在从事木匠、建筑、装潢等工作,还于2019年4月成立了广东省首个村级协会——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让一技傍身的村民有了大舞台,增加经济来源,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5个城西人、一个建筑人”

城西村,祖祖辈辈从事建筑业的村民有不少,建一栋楼所需的泥水工、木工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当地素有“5个城西人、一个建筑人”的说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村民的辛苦并没体现出应有的“工匠价值”。

建筑业或许能成为城西脱贫的“金钥匙”!意识到这点,惠州市住建局驻村工作组马上联系局里并取得支持。2018年9月,针对村里建筑工缺乏职业资格培训考核的情况,市住建局组织首期培训班,对城西村66名建筑“土师傅”进行培训,全部通过广东省建设教育协会考试,获颁农民工匠证书。

然而,驻村工作组在推进工作中发现,虽然通过培训,“土师傅”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各干各的,不易揽到活,还是难以增收。

2019年4月,在市住建局指导下,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成立,会员由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组成,包括了泥水工、抹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等,几乎涵盖了建筑需要的各个工种。

市住建局把这些工匠组织起来,从省里请来专家,给工匠们讲解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提供专项资金培训工匠们的技能。106名城西村建筑工匠通过了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考核,并考取了《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散兵游勇”变身为“正规军”

据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谭永林介绍,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的成立,不仅为村里的工匠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拿到培训合格证书的工匠们,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也提高了,承接工程项目也有了保障,既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也能外出承揽更多的工程,实现以技养家。

如今,城西村100多名建筑“土师傅”考取农民工匠证书成为“正规军”,其中包括15位贫困户,吸引了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乡村建设工程。更可喜的是,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还成立了党支部。经过工匠协会党支部的联系,20多名会员第一次走出家门,赴澳门承接工程,工价翻了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市住建局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投入16万元,在城西村建设古建设宣传长廊,深度挖掘龙门本土特色古建筑,对全县的古建筑进行了拍摄展示,力争将龙门古建筑打造成龙门的又一城市名片,这也将为城西“工匠村”增加文化含量,推动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