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绿色沟通机制

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活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刘永好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应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对当前头部企业面临的特殊个性困难和问题给予帮扶和支持,在一定规范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开辟绿色通道。

二是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民营企业在信贷投放中的比重;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各银行贷款总额不减少,增幅比例不低于各银行企业贷款增幅平均比例;给予民营企业征信保护机制,如发生展期,在不超过企业总融资额比例和期限的情况下,不在征信上体现;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型增信公司等加大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担保;成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债券的投资基金,在各级市场引导投资,发挥积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三是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避免对行业和相关企业造成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体量大、影响大的行业,要充分重视政策出台前的预沟通,让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政策调整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可能会产生的积极或负面的影响,提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推动解决困难的合力,降低政策出台后的曲解和冲击;政策出台后,要重视解读引导和相关落地措施配套,定期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复盘;加强各部门协同,对于重要政策要坚持执行。

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

据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同比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0%以上。大豆超过2/3的价值是豆粕,重点满足饲用需求。

刘永好表示,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链条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国内扩产大豆的成本较高,所以需要在稳住大豆产能的同时,加速挖掘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环节的节粮潜力。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

二是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降低卡脖子风险;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三是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杀手级”应用;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科研体系、创新算法、智能装备等等,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