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回了一趟老家,村里的老人开心地告诉笔者,“我家的土地流转给别人做家庭农场后,每年可以得几千块钱。”原来,老家一些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托管等途径,将村里闲置多年的土地统一耕种。此举让不少“望土兴叹”的高龄老人有了收入来源,也让“遇冷”的耕地开始“转热”。

规模大小不一的家庭农场,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叠加粮食“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的意愿不高,土地抛荒问题有所“抬头”。如今,在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大量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集约化经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量大质不优”的问题,缓解了土地撂荒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稳稳端牢中国粮,做优一桌湖南饭”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远看,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趋势。张家界慈利县的夏泽林家庭农场,自2005年开始水旱轮作生产富硒稻谷和油菜,7年时间里共生产粮食700多吨、油菜籽近90吨。“小田变大田”“粗放变精细”的集中耕种,既有效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又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徐徐铺展了一条农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新路子。

发展家庭农场,“小而精”才能“长而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这意味着,我国家庭农场更加注重的是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摒弃农业产业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垒大户”的传统做法,根据产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家庭农场释放出的“活力”与“红利”,将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铺开家庭农场,搭建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的乡村舞台,家庭农场的欣欣向荣,必将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致富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