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去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他曾经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毕生追求解决全球范围的温饱问题,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他的事业仍在巴蜀大地上薪火相传。
2012年9月,袁隆平院士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基地考察。
“禾下乘凉梦”
向亩产1200公斤发起冲刺
5月22日,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105亩水稻秧苗刚刚栽插结束,水满田畴,稻田如画。
这是由袁隆平科研团队实施的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德昌示范片。“今年我们将力争在这里创造每公顷产水稻18吨的世界最高纪录,也就是百亩连片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200公斤,这也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心愿。”四川泰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阳说。
在天府之国推广超级杂交水稻,是袁隆平亲自担纲的工作之一。早在2005年9月,他就在成都郫都区组建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分中心”),该中心直接受他领导开展科研工作。2006年,他还专程来蓉为成都分中心揭牌。2017年,成都分中心核心试验基地搬迁至郫都区德源街道,并创建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这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凝结着他与四川的情缘。
2012年9月,袁隆平院士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基地考察。
袁隆平曾在重庆生活十余年,度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时光。他不仅说得一口四川话,还喜欢川菜、川茶和火锅。他曾说,“四川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争取一年来一次成都,不仅要指导四川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更主要的是‘回家’。”
“这份深厚感情,让他‘想为巴蜀老百姓做点事儿’!”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说,2006年,他亲手在成都分中心种下了“泰隆3号”等两系杂交水稻,开启了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他的指导下,四川杂交水稻也迎来一个个历史性时刻:2007年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在成都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到729.05公斤;2011年成都分中心选育的水稻品种亩产980公斤,创造了当年全国水稻最高产纪录;2012年,成都分中心又选育出了四川首个两系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袁隆平对农业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切也激励着四川众多农业科学家。
“他一直是我们的偶像。”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任万军说,他和袁隆平的交集发生在2007年8月20日,当时他陪同袁隆平参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水稻高产示范片。“他来了就直奔农田,不戴草帽也不打伞,顶着烈日,边看边评价。”任万军说,当年这里最高田块亩产突破800公斤,如今他们继续用先进栽培手段,把好品种的高产优质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和育种家一起保障粮食安全。
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100公斤、1200公斤,一个个超高产攻关目标在突破,我们距离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
2007年8月,袁隆平院士参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水稻高产示范片。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选育水稻“全能型选手”,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5月,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梨坪村的110多亩稻田内,也种下了新一季秧苗。
“这里种的是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丝苗’,该品种兼具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等特点。”四川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任光俊介绍,去年9月,该品种百亩示范片在德阳市中江县取得平均亩产849.73公斤的成绩,并被专家组评价为“水稻全能冠军”。今年他们将力争再创高产优质,向超级稻认定发起冲刺。
从单纯追求高产到兼顾高产绿色优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施十多年来,杂交水稻选育方向也在转变。
袁隆平曾说,“高产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但同时要兼顾绿色和优质,否则市场不会买账。”
四川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大原则。“十三五”以来,省内科研单位加大育种攻关,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成效,诞生了以“宜香优2115”“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品香优秱珍”等为代表的一批水稻新品种,改写了蜀中无好米的历史,引领四川水稻向优质、高抗、高产的方向发展。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成都分中心的选育方向也在不断调整。2015年,成都分中心培育出可媲美泰国大米的“泰香199”品种,亩产达700余公斤。此后又向着与产业配套的专用稻品种发展。“这也是在继承袁老的精神。”张向阳说,农民单纯靠种水稻难以致富,早在2005年,袁隆平院士就提出了“曲线致富”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过大幅提高水稻单产,在保证口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实现“种稻致富”。
近年来,成都分中心探索出了“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等“水稻+”模式,一方面选育适宜该模式的专用水稻品种,另一方面通过田里种稻、池中养鱼,每亩水稻产值从一千多元提高到一万多元。
“2021年,我们选育的稻渔专用稻‘天泰优808’通过审定,它具有很好的耐肥性和抗倒伏性。”张向阳介绍,去年该品种测产时亩产达822.4公斤,今年已在川南地区和成都平原进行大面积推广。
产量更高、米质更优、抗性更强……这样的杂交水稻也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如今,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全国第一,杂交稻已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九成以上,亩产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200多公斤。
四川造杂交水稻也走出国门,受到东南亚国家青睐。比如,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越南种子公司合作选育出的杂交稻新品种“太川111”,已纳入越南政府采购的主要品种,是越南进口最大的一个杂交稻品种。
“我国在杂交稻技术上全面领先,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依靠杂交水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平说,未来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研发方向,让川种走出国门。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少年识农愿”
开展农业科普教育,让青少年认识、热爱和投身农业
“风吹金色波浪,稻穗阵阵飘香,您把一颗希望,埋进一方土壤……”5月22日上午,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响起清脆的歌声。
当天,一群中小学生走进园区,参加纪念活动。学生们演唱的是园区创作的纪念歌曲《爷爷的稻田》。“这首歌今天正式发布,也是园区的主题曲。”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说,园区将把每年5月22日设立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全国科技工作者主题活动日,弘扬和传承院士精神。
当天,学生和家长代表还在园区内参观科技馆、制作米食、开展插秧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
“袁老曾多次谈过他有两个梦想,其实他还有一个愿望——‘少年识农愿’。”彭甦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从事农业,认为农业又苦又累,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们想向青少年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农业也有现代化、高科技的一面,也很有价值很有趣。
为此,园区内建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和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技馆。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
2020年开园以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已组织科普活动、亲子研学活动超过200场,每年都会结合全国科技工作日、科普活动周、世界粮食安全日、袁隆平院士生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相关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教育融合课外实践的方式,展示农业科研、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过程。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和素质教育。”彭甦说,通过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劳动教育,让更多青少年认识、热爱和投身农业。
园区内,歌声仍在回荡:“爷爷还请您放心,幼苗会长成绿荫,我们都有大决心,一起向着梦想坚定前行……”
在这片田野上,袁隆平的精神和事业正在薪火相传。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