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增强我国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四部委在“十五”基础上继续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重点支持我省“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
按照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要求,经研究,省科技厅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制定了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请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做好申报组织工作。
附件:1、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申报须知
3、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1: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粮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分别在我省水稻、小麦主产区建设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立起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粮食产业体系及其科技支撑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培育增强持续发展的粮食生产能力,并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生产水平提高和产业化经营。
课题1 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2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单季中稻区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亩产675千克,平均亩增产100千克,或增幅20%,(比本项目区前三年平均,或比非项目区,下同)20%,平均亩增效135元;示范区亩产625千克;平均亩增产8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亩增效100元;超高产攻关田亩产700千克。
(2)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和垩白等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或国标三级米以上标准;
(3)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种制宜、节本高效、减灾避灾、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2套。
课题2 江淮东部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2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单季中稻区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油菜茬亩产指标 700千克,平均亩增产11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50元;小麦茬亩产650千克,平均亩增产10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35元;示范区油菜茬 650千克,平均亩增产85千克,或增幅15%,平均亩增效110元;小麦茬600千克;平均亩增产8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亩增效100元;超高产攻关田油菜茬亩产750千克,小麦茬亩产700千克。
(2)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和垩白等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或国标三级米以上标准;
(3)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种制宜、节本高效、减灾避灾、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2套;
课题3 江淮中部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2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单季中稻区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油菜茬亩产指标 675千克,平均亩增产95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50元;小麦茬亩产625千克,平均亩增产75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10元;示范区油菜茬 625千克,平均亩增产60千克,或增幅15%,平均亩增效90元;小麦茬600千克;平均亩增产6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亩增效90元;超高产攻关田油菜茬亩产750千克,小麦茬亩产700千克。
(2)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种制宜、节本高效、减灾避灾、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2套;
课题4 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1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双季稻区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双季稻亩产950千克,平均亩增产15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90元;示范区双季稻亩产900千克,平均亩增产12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50元;超高产攻关田双季稻亩产1150千克。
(2)晚稻品质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
(3)研制出本地双季稻早晚稻品种搭配、操作性强、轻简节本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
课题5 皖西山区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由具有生产绿色食品资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基地负责实施,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1000亩,示范区5万亩;
(2)本地绿色、有机水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绿色、有机水稻生产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4)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达到绿色产品标准的水稻亩产500千克,示范区达到绿色产品标准的水稻亩产450千克;
(2)研制出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和有机产品标准的水稻生产技术标准(或综合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提出生产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和加工技术标准1套;
(3)提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报告;
(4)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产品及其生产基地通过认定,成规模生产绿色稻米,批量生产有机稻米,树立产品品牌。
课题6 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丰产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2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旱作茬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亩产550千克,平均亩增产9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20元;示范区亩产500千克,平均亩增产65千克,或增幅15%,平均亩增效90元;超高产攻关田亩产575千克;
(2)小麦品质主要指标达中筋或强筋优质麦标准;
(3)研制出本地旱作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
课题7 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丰产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2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水稻茬小麦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亩产425千克,平均亩增产60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10元;示范区亩产375千克,平均亩增产45千克,或增幅15%,平均亩增效70元;高产攻关田亩产475千克;
(2)小麦品质主要指标达中筋或弱筋优质麦标准;
(3)研制出本地水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轻简节本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
课题8 沿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申报立项)
任务
(1)建设核心试验区1000亩,示范区10万亩,超高产攻关田10亩;
(2)本地小麦水稻两熟平衡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建立5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非示范区农户的技术经济记载档案。
目标
(1)核心试验区小麦亩产425千克,中稻亩产625千克,平均两熟亩增产125千克,或增幅20%,平均亩增效180元;示范区小麦亩产375千克,中稻亩产575千克;平均两熟亩增产75千克,或增幅15 %,平均亩增效120元;超高产攻关田小麦450千克,中稻亩产675千克;
(2)小麦品质主要指标达中筋或弱筋优质麦标准,中稻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和垩白等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或国标三级米以上标准;
(3)研制出本地小麦水稻两熟平衡增产、节本高效、减灾避灾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2套。
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在水稻、小麦主产区建立试验研究基地,开展品种选用、高产栽培、节本增效、防灾减灾、养分管理、植物保护、农机应用等丰产优质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解决一批水稻、小麦丰产优质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课题9 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针对现有超高产中稻产量高而不稳、秆高穗大易倒伏、前期繁茂后期早衰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的弱点,重点研究:
(1)超高产中稻品种筛选及其高产机理、生产潜力研究;
(2)亩产800kg以上中稻超高产的群体质量动态指标及综合栽培技术;
(3)中稻生长后期防倒、延衰、提高结实率技术及化控技术应用;
(4)中稻超高产与优质协同的栽培技术途径。
目标
(1)筛选出具亩产800kg以上潜力,高产、稳产、优质、抗倒、延衰的中籼、中粳稻品种各1~2个;
(2)提出任务(1)、(2)、(3)、(4)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
(3)研制出中稻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4)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技术经济指;
(5)研制或筛选出几种穗期有效防倒延衰、提高结实率的创新型复配制剂新产品(配方)。
课题10 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随着农村务农青壮劳力的减少,轻型、高效栽培已成为我省水稻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进行创新研究,形成我省不同稻作区的轻简标准化栽培模式,重点研究:
(1)不同茬口免耕稻持续高产、节本的机理和种植管理以及稻田生态健康管理技术;
(2)抛秧技术创新(包括无盘抛秧、机械抛秧等);
(3)直播稻高产、高效的种植管理技术及经济效益。
目标
(1)提出任务(1)、(2)、(3)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
(2)提出直播稻田高产、高效、无害、节本、防草、防病虫综合技术规程1套,无盘抛秧、机械抛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各1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3)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技术经济指标,并作出技术经济分析。
课题11 中稻减灾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针对安徽江淮丘陵稻区生产上存在着生产基础脆弱,干旱、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本区缺水易旱、地力水平低,种稻的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重点研究:
(1)明确不同熟期和类型的当家组合,筛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早、中、迟熟中籼和优质抗病中粳品种(组合);
(2)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节水灌溉技术;
(3)干旱、热害、低温等逆境胁迫下中稻减灾补偿栽培技术。
目标
(1)筛选出高产与抗逆协同性好的早、中、迟熟中籼和优质抗病中粳品种(组合)各1~2个;
(2)提出任务(1)、(2)、(3)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
(3)提出江淮丘陵中稻减灾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提出干旱、热害、低温等灾害应急技术预案各1~2套,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4)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产量效益指标,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灾害年比对照田减损30%以上。
课题12 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针对我省淮北地区气候条件及高产麦田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研究淮北地区旱茬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栽培技术,为我省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储备,重点研究:
(1)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研究与品种筛选;
(2)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的群体结构、茎蘖动态、产量要素构成及其调控技术;
(3)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超高产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4)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保健与防倒技术;
(5)小麦稳定超高产技术优化集成。
目标
(1)筛选出淮北地区超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1~2个;
(2)提出任务(1)、(2)、(3)、(4)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
(3)提出淮北旱作区小麦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4)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产量效益指标。
课题13 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针对稻茬土壤质地粘重难以耕种、播种期较迟易受连阴雨或干旱天气影响以及土壤肥力差低、灌溉条件差、劳力不足等问题,重点研究:
(1)筛选适宜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的稳产、高产小麦品种;
(2)稻茬小麦旋耕条播、耕翻撒播、撒播套种等不同轻简耕种方法及其配套技术;
(3)小麦渍害、干旱、冻害、低温冷害的预防及灾后补救技术;
(4)沿淮江淮小麦水稻两熟平衡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目标
(1)筛选出适宜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的稳产、高产、抗穗发芽品种小麦品种2~3个;
(2)提出任务(1)、(2)、(3)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
(3)研制出沿淮江淮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沿淮江淮小麦水稻两熟丰产产高效技术规程1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提出沿淮、江淮地区渍害、低温冷害、干旱、连阴雨、干热风等主要灾害的应急技术预案各1套;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4)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技术经济指标,灾害年比对照田减损30%以上。
课题14 安徽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演变及防控技术研究(申报立项)
任务
由于气候、粮食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的变化,近年来我省小麦、水稻病虫害发生和危害也发生了变化,加之社会对粮食产品质量和对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粮食生产的安全管理成为重要问题,重点研究:
(1)水稻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2)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和地下害虫等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3)沿淮江淮地区麦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
(4)水稻、小麦病虫草害防除的高效安全药剂(含种衣剂和浸种剂)研制和筛选;
(5)综合控防新技术(含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目标
(1)提出任务(1)、(2)、(3)中小麦、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展规律、测报技术、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规程,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2)研制或筛选出水稻、小麦病虫草害防除的高效安全新药剂(含种衣剂和浸种剂);
(3)引进或研制出水稻、小麦病虫草害综合控防新技术(含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并应用验证。
课题15 安徽稻、麦高效生产条件下养分资源运筹研究(定向委托)
任务
针对安徽省稻麦产区土壤基础肥力不高、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盲目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以及各种养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重点研究:
(1)安徽稻、麦主产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动态变化与调控技术;
(2)不同类型区水稻、小麦高效安全精确施肥技术;
(3)有机养分资源的农业应用与环境友好型生态施肥技术;
(4)粮食主产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目标
(1)研制出水稻、小麦不同类型区高效安全施肥技术方案,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并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产量效益指标,化肥利用率提高8%~10%以上;
(2)提出不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技术、精制有机肥施用)方法和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施与高效利用技术方案;
(3)研制出稻、麦产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规程1~2套;
(4)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课题16 安徽稻麦生产农艺农机双适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定向委托)
任务
针对我省稻麦产区农机应用现状和小麦、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研究农机农艺双适应的技术体系。
(1)淮北地区土壤耕作机械化技术对土壤性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适宜技术参数;
(2)小麦耕种复式作业及其配套农艺技术;
(3)稻茬小麦浅旋耕机条播及其配套农艺技术;
(4)适宜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标准化育秧技术及配套的农艺技术。
目标
(1)提出任务(1)、(2)、(3)、(4)的专题技术研究报告,并总结出农机化技术大面积应用的推广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2)形成小麦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1~2套,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其配套育秧、栽培技术规程1~2套,通过省级技术标准部门鉴定;取得成果1~2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8篇;
(3)在所在区域的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和验证,达到相应技术经济指标。
三、推广辐射任务
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树立区域示范样板,推动粮食作物产业带建设。
课题17 安徽稻麦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定向委托)
任务
(1)将在核心区、示范区完成配套集成和标准化的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向我省水稻、小麦主产区推广辐射。水稻辐射面积700万亩,在沿淮、江淮中稻主产区20县实施,小麦辐射面积300万亩,在淮北、沿淮小麦主产区15县实施;
(2)粮食丰产高效技术大规模推广辐射的途径、模式和机制研究;
(2)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宣传工作。
目标
(1)水稻辐射区油菜茬亩产600千克,平均亩增产55千克,或增幅10 %,平均亩增效75元;小麦茬亩产550千克;平均亩增产50千克,或增幅10 %,平均亩增效70元;小麦辐射区旱茬麦亩产400千克,平均亩增产35千克,或增幅10%,平均亩增效45元;稻茬麦亩产350千克;平均亩增产30千克,或增幅10%,平均亩增效40元;
(2)提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辐射工作总结;
(3)提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辐射研究报告。
四、宏观研究
面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于示范”课题的总体任务,开展安徽省粮食生产发展战略、技术支撑体系等宏观问题研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运行管理研究,技术经济研究和后续发展可行性研究。
课题18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运行与管理研究(定向委托)
任务
(1)安徽省粮食丰产高效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2)安徽省粮食生产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经济评价;
(4)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运行管理研究;
(5)“十一五”二期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9—2010年)可行性研究。
目标
(1)提出任务(1)、(2)、(3)、(4)、(5)专题研究报告;
(2)发表论文5~8篇。
附件2: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申报须知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简称“粮丰工程”,下同)在“十五”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宗旨,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粮食生产科技进步为根本目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等工作,为我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粮丰工程”由省科技厅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开展总体设计、论证和组织实施,并按照省科技厅发布实施的有关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和择优定向委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
2、“粮丰工程”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集成研究与示范,共同推动我省粮食持续增产和科技进步。
3、“粮丰工程”项目以水稻和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为主体,由“粮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和“粮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攻关”两部分组成,各设若干专题。
4、粮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专题由县(市、区)政府或国有大型农场申报,由政府或农场分管领导亲任课题主持人并切实履行职责。示范县要落实到具体执行单位、执行人和首席专家。
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必须在水稻、小麦主产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代表性;核心区、示范区基础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示范辐射作用强。
(2)领导重视,有粮食生产的良好业绩和组织实施经验,“十五”承担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3)技术力量较强,具备胜任课题规定任务的能力。
(4)有明确的课题实施方案,方案要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实施地点,并责任到人;要有可操作性强,技术集成方案和保障的措施。
(5)设立首席专家并签定聘任协议。首席专家必须由从事水稻或小麦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对当地情况熟悉,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市、县一线专家优先),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驻点从事技术指导工作;实施单位与首席专家和技术依托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原则上申报攻关课题的专家不再担任示范县或农场的首席专家。
(6)地方财政积极筹措经费,建立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7)与省级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生产的申报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5、粮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攻关专题由省内专家组成课题组申报。
申报攻关课题主持人的条件和要求:
(1)省内从事水稻或小麦研究开发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科研业绩以及较强的合作精神。
(3)每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驻点从事课题研究工作;
(4)要有组成结构合理的课题组,具备相应研究条件,能胜任申报课题的研究任务。
(5)攻关课题组集中研究示范田必须设在相应的生态区域内进行,对地方粮食丰产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6)要有明确思路、技术路线和较具体试验方案
6、课题周期2006-2008年,示范县(农场)承担单位计划在16个左右,
7、实行公开申报方式,申报单位必须由所属市科技局或所属省直归口管理部门的推荐,并将申报材料一式10份于2006年8月20日前统一报省政府政务中心省科技厅窗口。
8、申报材料一律由A4打印,申请材料由申报书、实施方案(集成示范)或技术方案(共性攻关)及相关附件(含附件目录)3个材料组成。
申请书可直接从省科技厅网站上下载.
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示范县(农场)水稻或小麦的生产状况、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内容、实施的地点和负责人、具体实施单位的基本情况、保障措施。
攻关技术方案内容包括思路、技术路线、较具体试验方案及单位基本情况和结构合理的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