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山村,位于洮河西岸,是寺洼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距县城20公里,有村民小组9个,常住人口589户2540人,耕地面积4050亩。寺洼山村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实施“党建聚力 领跑发展”追赶进位工程为统揽,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流转土地、搭建大棚、渠道衬砌等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土地效率和增加劳务收入的“四赢”目标。

党建引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为解决村民种什么才能最大程度增收问题,寺洼山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走访摸底,收集种植大户、党员、群众等意见建议,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等,确定土地碎片化治理和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推动全村农业生产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主要种植传统低效高秆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依托水利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现已建成1050座西瓜钢架大棚,逐步实现种植业由单一品质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特色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融合发展,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党支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加速器”。在土地流转前由寺洼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村集体集中流转的形式,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由寺洼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西瓜种植企业签订合约,对集中流转的土地在支付农户流转租金的同时,每亩由企业支付100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100元的项目管理费,作为每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盘活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党组织“无钱办事”问题,为乡村振兴“加挡提速”。

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较多,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成为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寺洼山村依托“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负责对土地实施碎片化治理,企业集约化经营,农户全过程参与,通过打破地界、连片种植、集约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平整度不高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已流转土地350亩,按照800元/亩的标准为农户发放流转租金。流转到土地后,村党支部牵头向种植企业外租,实现土地流转高效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户按期足额收到流转资金。

就近务工,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寺洼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大棚西瓜专业合作社,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依托产业基地带动了大量用工,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寺洼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大棚西瓜种植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种植项目前,村党支部就与企业签订了协议,所有的务工人员全部在寺洼山村农户中找,按照不少于12.5元/小时的价格支付工资,务工群众年增收预计能达到100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