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之“红”
我省海水养殖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由于沿海滩涂广袤,紫菜和贝类、虾类向来是江苏海产的特色与优势,也孕育了诸多“江苏红”的标志性品种。
夏日,南通鲜之源食品公司调味紫菜加工区,8条生产线正在生产各类夹心海苔,芝麻味、椰子味、香蕉味,香味缭绕……这是南通最大的紫菜二次加工企业,产品销往海内外,去年产值8000余万元。其原料40%来自下属的养殖基地,65%的苗种采用了我省自主知识产权的“苏通1号”“苏通2号”紫菜新品种。该公司负责人说,“苏通”系列成品氨基酸含量更多,膳食纤维含量较少,藻体薄,故更鲜嫩,易入口,主要面向高端消费市场,销售量增长很快。
启东海涂的养殖池边,一袋褐红色的文蛤刚刚捕捞出水,泛出鲜活的光泽。煮熟品尝,蛤肉肥美。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副主任吴杨平介绍,这是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近年研发成功的“苏海红1号”红色文蛤新种质,目前正在省内外六地开展中试。
近几年,省海洋所研发的“江苏红”海产新品种层出不穷。据统计,迄今已面市的有“苏通”系列条斑紫菜、“科苏红1号”脊尾白虾、“江苏红”海蜇等。前两者均已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苏海红1号”文蛤预计2021年后开始大规模推广。“苏通”系列紫菜适应性强,品质优良,可增产10%~20%,已累计推广60万亩。虽然红虾、红海蜇、红文蛤三个新品或尚处于市场推广之初,还不为消费者熟悉,销量不大;或尚未正式走向市场,但已初显独特价值。
技术与模式之变
如果说“江苏红”走红市场的背后,新品种是一种创新引导,新技术和新模式就是一种创新推动。
十多年前,南京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就开始推行“蟹塘调水种草”新模式。即:利用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去除池塘底泥的有害污染成分,利用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营造良好生态,水质环境改良的结果是优质大蟹的出产率大幅提高。这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养蟹模式,逐渐推广至高淳各地乃至省内外,“青松牌”固城湖蟹也逐渐成为新生代苏蟹的代名词。长荡湖、高邮湖、滆湖等地区的大闸蟹之所以品质上佳,同样得益于这一新模式。近年来,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各级推广机构在全省创建了十余项蟹池多品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如:河蟹与青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等双主养,河蟹与名特优鱼类双主养等。累计推广面积265万亩,总产值253.5亿元,总利润125.8亿元。
7月初,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一片四十多亩的水面,荷花满池,荷叶田田,白鹭翔集。看似普通的池塘,却隐藏着一条“鱼群的跑道”。塘边有一道5×20米的长方形水槽,水不停地向一侧流动。投食机一开动,无数草鱼和长春鲌、蒙古鲌争相跃起抢食,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基地副主任冯冰冰介绍,这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试验区。池塘里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养殖了花鲢等,是天然水质净化区。封闭的水槽中可养殖草鱼、加州鲈鱼、黑鱼等,鱼的排泄物经水流+滤网处理,沉淀后还可作为生物肥料。因此“跑道”水质洁净,鱼每天奋力游动,健康肥硕。外塘还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再养殖虾蟹等。单位水面效益远高于传统模式,且更为生态。
我省渔业新技术更为丰富,涉及从生产到加工的产业全流程,部分已在全国推广。
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朝晖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河蟹生态养殖等新模式,池塘工业化、池塘循环水、重大病害防控等新技术,都已逐渐在我省广泛应用。池塘工业化技术较好解决了传统鱼塘劳动强度大、尾水污染、养殖效益和环境容量提升空间有限等问题,目前全省2.24万亩基地较传统池塘亩均增效2000-3000元,并且生态效益显著。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则实现了“一水两用”,全省实施面积逾170万亩,较传统稻麦轮作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新技术与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渔业的生态高效发展,形成了河蟹、青虾、小龙虾、紫菜、贝类等多个产值超百亿的“江苏红”优势支柱产业,河豚、刀鱼、黄颡鱼、沙塘鳢等一批我省地方特色品种也已初具产业规模。
观念之变
品种、技术与模式不断创新之源是观念的改变。只有打破传统固有的观念,从生态产业、现代化产业的角度看待渔业,才能够创新不竭。此方面,“江苏红”水产人同样是代表。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周刚说:“河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江苏水产业的发展,为渔业增收、渔民致富注入了活力。我省河蟹业发展将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高效的方向。”南京鑫勤家庭农场养殖户老吴介绍:“明年准备在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指导下投资购买无人机、喂料机、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及查料仪器,减少人工,增强管理精度,进一步提高青虾精养水平。”
无论专家还是一线的企业老总和渔农,话语中传递的都是全新的观念,是对于市场供求变化的敏锐感知与绝不保守的创新精神。江苏渔业人能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能够赢得远高于既往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绝非“天降馅饼”。“江苏红”的品牌附加值之所以领先全国,之所以成为我省标志性的水产品类,这正是起点。
江苏渔业科技界并未就此满足。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目前,我省已建设了23个省级渔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渔业科技研发中心,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10项,陆续形成了一批江苏特色鲜明的产业化成果。但是,他也坦言,我省渔业科技创新还存在诸多束缚,譬如科技领军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服务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还有流通环节的创新不足。他提出,关键在于加快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激励更多创新人才涌现。同时,应借鉴海外经验,让行业协会更多地发挥微观调节作用,更多地提供涉渔金融服务,支持创新。唯如此,江苏渔业的生态高效之路才能够长久延伸。
记者 王峻峰
通讯员 张 岩 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