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大约有4篇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教师赋能工程助力“双减”

XX市XX小学结合教师发展分别开展“勤学”、“强基”、“深研”三项教师赋能工程,引导教师树立多读书、勤练功、善教研的理念,助力实现作业精减、课堂高效的“减负增效”目标。

一是全员教师“勤学”,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深学“课标”、细研“教材”、品味整本书,在“勤学”中体会教学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并坚持记录学习笔记、分享读书收获、撰写经验论文。

二是青年教师“强基”,力争站好讲台。突出抓好粉笔字、钢笔字和简笔画能力训练,学习各种课型规律,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提倡撰写教育日志或教育叙事,培养文字运用水平,要求做到每天一练习,每周一分享。

三是骨干教师“深研”,引领提升发展。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以学科或年段为单位,建立教研小团体,梳理教材知识点、重难点、关键点,抓好教法学法指导,落实新优质课堂打造行动,并针对学生差异,设计灵活、开放、新颖、多样的校本作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能力提升。

篇二: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西昌市第五小学召开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双减”工作的有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双减”的深远意义;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双减”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等专题研讨,辩证认识“双减”工作。

利用家长会、家访、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宣讲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观,搞好“双减”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双减”工作。

1、构建新的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不断完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的常规制度,围绕教学认真细化每一条常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科常规管理制度,学习各科课程标准,明确各科、各年级段的阶段目标,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①学校教导处要严格制定“作息时间表”按时作息,并科学制定“课程表”和“课外活动安排表”,并将其公布在学校教室显眼的位置,接受社会、家长监督。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真正动起来,不断提高活动效率,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②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在计划课程饱和、学生活动时间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科学设置学校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想方设法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2、打造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能力。

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爱护每一个学生,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缺点和不足,不得讽刺挖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把“双减”工作与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结合起来。

②搞好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搞课外延伸(补课),确保“双减”不减质量。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的执行意识,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应。

①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上好“常态课”,积极学习优质先进教学模式,领会其实质,争取课堂效益最大化,逐步建立“高效课堂”。

②学校充分发挥各类教科研骨干,在校内外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在不同的范围内做好专题讲座,上好示范课,研究课,通过师徒结对同上一堂课,开展“同上一堂好课”的研究活动。

4、优化作业设计,控制家庭作业量。

学校统一制定“双减”标准,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内完成。作业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分层布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协调控制语数等各科作业总量。

作业布置原则:总量控制、分类布置,三至六年级探索布置“菜单式”“个性化”家庭作业。在常规型作业、习惯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布置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设计分层作业,减少机械重复作业。双休日、节假日,倡导适当布置户外观察、体育锻炼、实践活动、家务劳动等作业。

在“双减”中,为了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学校诚挚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学校,发挥家长不同职业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行业知识,感受父母在工作中的快乐与辛苦,体验“新奇课堂”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收获。

通过家长进课堂活动,充分挖掘、利用家长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了学校教育内容和学生们的学习经验,让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家长真正成为家校共育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实现了学校、家长和孩子的三方共赢。

篇三: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三步联动”,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

XX市XX县XX中心小学探索社团活动“三步联动”做法,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拓宽学生课后学习成长的渠道和视野,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第一步:学情分析——按需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学校主动调整不适应学生需求的知识重复性学习的社团,增设学生成长所需的益智性与综合性课程,如象棋、围棋、舞蹈、足球、篮球、编程等课程,使课后服务社团课程由18个增加到27个。

第二步:社团活动——分层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学校采取“走班制、多选择”的分层法,将课后服务的27个社团课程“菜单化”,每个学生在每周2次课后服务时间,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遵循学习规律,一二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分层开设相同的课程,螺旋式上升。由初级课程(一二年级开设)迈步提升到高阶课程(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为培养兴趣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课程开设与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步:校内外合作——促进课后服务课程校本化。学校积极利用当地社区(村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场所开展课后服务。协调各专业(体、美、音等)协会等机构参与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在择优引进社会课程时,坚决去除以学生参加社会考级为噱头的商业化操作,要求按照课程开发规律与规定,面向学生需求和成长,引领个性化课程校本化,真正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篇四: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一是融合学校课后服务全过程。鲤城区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学校少年宫建设“复兴少年宫”,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引进学校“复兴少年宫”,发挥其“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德育人”功能,并与学校课后服务有机融合,打造鲤城特色的非遗进校园品牌,拓展课后服务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二是实现有效覆盖。目前鲤城区20个学校“复兴少年宫”已基本实现与课后服务活动时间、活动项目、场地资源、辅导师资、活动机制的融合,组织开展阅读、经典诵读、科技、乐器、戏曲、木偶、南音等德育类、技能类、文体类活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有效保障了“双减”工作的顺利开展。下一步,鲤城区将继续推进“复兴少年宫”建设,依托区级文体活动阵地、学校、社区等空间,为青少年开辟更多公益免费的活动场所。同时,已挂牌的“复兴少年宫”将做好活动项目整合提升工作,有效融合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形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三是特色项目展示。采用网络展播的形式,组织辖区内20所小学学生联袂演出,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民乐合奏、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虎虎生威的武术表演等项目,不少学校将闽南元素融入展演中,高甲传统小戏《妗婆打》诙谐有趣,小小少年舞台演绎别有一番韵味;南音名曲《直入花园》曲调悠扬婉转,令人陶醉;原创闽南童谣《大美泉州新少年》语言简洁明快,引导更多人践行文明生活。

上面就是摘抄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