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7日讯 走进荔波县立化村,一片片茂密葱郁的山林,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深入到立化红茂矿区内,路旁废弃的火车站,锈迹斑斑的铁轨,红砖水泥厂房依稀还能见证往日的辉煌。

种植黑花生走上致富路_种植黑花生走上致富路_种植黑花生走上致富路

立化村在2014年前尚未撤镇成村前是个煤矿小镇,作为荔波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开采煤矿,随处挖个洞,都能够挖到煤。到达90年代鼎盛时期,这里大大小小的煤矿厂就有数百个,全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干着挖煤的活儿,迎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号角,绿皮火车载着数以万计的原煤,源源不断沿着铁轨运往广西,原本青山绿水的立化满目疮痍,污水横流,田土塌陷,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虽然环境恶劣,还不安全,但是煤矿养富了整个小镇,立化一度被誉为荔波的“小香港”。21世纪初,随着中央下达关井压产的文件,立化的煤矿开始陆续关停,直到2010年,只余下几个煤矿厂尚未关闭,大部分煤矿全部封了洞口。赖以生存的产业没有了,转变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如何带领广大群众走出困境,实现农村经济转型,是摆在立化党政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 面对困难,立化立足村情,积极探索,始终以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态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努力寻找拓宽农民增收的其他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卢树朋是立化村的村民。煤炭关停压产前自己替别人挖过煤,昔日安稳无忧的生活,转眼间化为泡影,不让挖煤了,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只能选择回家种地。正好此时赶上村委号召大家种植三角梅花卉、种桑养蚕,入股合作社就会有分红,“现在政策好了,只要踏实肯干,就能走上致富路。”

立化村支两委号召群众入股龙祥种养殖合作社,以三角梅花卉种植、种桑养蚕产业为依托,围绕土地、种养殖、就业、入股四种方法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增收致富。以扶贫项目短平快的要求,发展养牛、养猪、养鸡等养殖产业,使贫困人口户户有项目覆盖、人人有致富门路。

原来千疮百孔的煤山,如今种上了三角梅、桑树,盖上了蚕房。废弃的矿区厂房闲置着,可以用来发展养殖项目,在外打工多年,早有打算回乡发展的卢勇边,看中了这一商机。

卢勇边当机立断,在2016年跟村委租下一间600平米的废旧厂房,干起了蛋鸡养殖,创业初期得到相关单位、村委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随着蛋鸡市场的需求增大,蛋鸡养殖的规模扩大到现在的8000只蛋鸡,他现在靠着养殖蛋鸡,成为了村里数得上号的致富能手,一年纯收入将近20万元。

据了解,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植被破坏问题,立化村支两委积极着手治理生态环境,着力引导群众开发丰富的非耕地资源。先后推广种养殖项目9个,投入资金近900万元。先后实施了麻竹、楠竹、杂交竹5200余亩,大板栗1000亩,松木1000亩,速生桉树600亩。非耕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一方面为立化群众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破坏的植被得到了进一步恢复,污水横流现象得到进一步控制,立化村逐步还原了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

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立化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成功转型。该村也由一个农业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种树,再到生态种养业,立化的发展只是贵州近些年来煤炭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立化村新变化,印证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覃宏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