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志成.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J].知识经济,2011,4(25):118.

[3] 刘孝华.泥鳅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1(5):93~95.

[4] 施海涛.初冬泥鳅最肥美[J].科学养鱼,2010,2(1):70.

[5] 朱述淦.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1(1):39~41.

[6] 金 宏.黄鳝泥鳅高产养殖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68~69.

[7] 王 琦.泥鳅养殖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徐在宽,徐 明.怎样办好家庭泥鳅黄鳝养殖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潘建林,徐在宽,费志良,等.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陈寿松.泥鳅水泥池微流水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6):48~49.

[11] 路志鸣,吴红英.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7(11):14~15.

[12] 江 霞,刘先俊.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5~27.

[13] 邹胜员.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J].江西农业经济,2000(4):33.

[14] 桑贤强,周盘良,杨建平,等.稻田养殖泥鳅技术[J].当代农业,2001(5):34~35.

[15] 石传翠,杜本俊,高 群,等.科学养殖黄鳝泥鳅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泥鳅养殖范文第3篇

一、养鳅环境要求

1. 水源。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无污染的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井水以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殖泥鳅。水源水质经检测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规定。

2. 土质。土质会影响泥鳅的体色、脂肪含量、骨骼软硬、风味等,因此,养鳅池塘的底质以黏土为好,呈中性或弱酸性。养殖池塘环境和底质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规定。

二、养殖场建造要求

养殖场的设计和建造要遵循养殖规范的原则,为以后的日常管理提供方便,这也关系到养殖效益。

三、建立规章制度和执行有关的管理规定

有泥鳅出口注册登记执照的养殖场必须建立以下规章制度:养殖区及场区周围安全保卫、人员管理、水质管理、饲料存放与使用管理、药品存放与使用管理、废弃物和废水排放处理、疫情报告、养殖生产操作日志、档案保管制度等。

近年来,国家对水产养殖下达了不少规定和条例,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第31号令)、《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0004-2006)、《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1-2002)等,均必须严格遵守。

四、池塘消毒与水质培养

在放苗前十余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50~60千克,生石灰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第二天可向池内注水20厘米深。清塘后可适量施入有机肥料以培肥水质,水色呈淡绿色时即可放苗。

五、苗种放养

1. 品种与市场。泥鳅出口市场主要有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区。用于出口的泥鳅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大鳞副泥鳅,体长,形状较真泥鳅侧扁,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近圆锥形。其体色多呈浅黄色,故又称为黄板鳅。大鳞副泥鳅比较受外商喜爱且价格相对较高。另一种是青泥鳅(又称真泥鳅、泥鳅、肉泥鳅、圆鳅),其背部是砖青色,体态肥满,身体呈圆筒形。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习惯不同,如韩国人喜欢吃大鳞副泥鳅,日本人则喜欢吃青泥鳅。养殖品种的选择,要根据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而定。

2. 苗种选择。①种苗来源。必须来自非疫区,无工业污染区。②品种质量。应选优质品种,其体表光滑、无伤,活力强。③分级。出口泥鳅应选择黄板鳅或青泥鳅通货,即大、中、小苗种均可。

3. 投苗时间。投苗尽量安排在早晨,最佳时间为每天下午4时以后至第二天上午9时之前。

4. 投苗量。根据养殖户自身养殖经验、经济实力以及客观条件等决定投苗量,一般1500~2000尾/米2。

5. 投苗方法。①苗种投放前常用5%食盐溶液消毒,浸泡时间为3分钟。②鳅苗投放时,要先计数后下池。③同一池内所投放的种苗必须品种、规格相同。④投苗时要特别注意温差,即盛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中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一般以控制在2℃以内为佳。放苗时可将盛苗容器倾斜于池水中,并轻轻拨水于容器中,让鳅苗缓缓游入池中,然后把容器向上提出离开水面。如果苗种从外地用尼龙袋充氧运来,投放时须做“缓苗”处理,即将苗袋放置于养殖池内,约20分钟后再解开袋口灌入池水,让鳅苗从袋内缓缓游入池中。

六、饲料投喂管理

1. 饲料的选择。养殖出口泥鳅对饲料要求较高,要使用经过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备案的饲料。根据泥鳅消化系统的特点,饲料要求超微粉碎,高度熟化。在饲料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检测工作,不留有禁用药物残留。每批饲料要留下样品,并记录进料的日期、数量、批次等,以备以后检验。泥鳅苗种对人工饲料有一个适应期,养殖期内尽量不要更换饲料。

2. 饲料的投喂。鳅苗入池后不要立即投喂饲料,24小时后再向全池均匀撒少量饲料。为了掌握泥鳅摄食量,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观察食台,根据2~3个小时后食台上的剩料量,判断泥鳅进食情况,并在放苗10天内逐步增加投喂量。①投喂量。不同规格的种苗,摄食量不同。种苗转入正常摄食后,饲料投喂遵循以下原则:体长8厘米以下的小苗,日投喂量为种苗总重的6%;体长8~12厘米的中苗为4%;体长12厘米以上的大苗则为2%。②投喂时间。水温22~27℃时最适宜泥鳅生长,所以要多投饲料。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即停食进入休眠期。③投饲方法。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不必定点投喂,要全池均匀抛撒投料。

七、日常管理

1. 调整池塘水深。根据不同水温,控制池塘水深。在泥鳅冬眠和夏眠时,保持水深70厘米以上。在水温适宜泥鳅生长时,水深控制在50厘米。

2. 调节池水透明度。池水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应追施发酵腐熟的有机农家肥,以增加池塘中的桡足类、枝足类等天然饵料生物量;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

3. 定时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了解是否缺氧。发现水质恶化或缺氧比较严重时,要加注新水、抛撒增氧剂或开启增氧机。

4. 定期施水质调节剂。在饲养过程中,为防止水质恶化,每隔7~10天施1次生石灰、漂白粉或光合细菌,以调节水质和消毒水体,杀死致病菌。生石灰用量为5千克/亩,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漂白粉用量为1~2克/米3,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光合细菌1~2次,用量为5~6克/米2。

5. 掌握泥鳅的生长情况。一般每隔10天对塘中泥鳅随机抽样过秤,方法是每个池塘取样2千克计算条数,并做好记录,以便分析生长情况,决定以后的投饲量。

6. 经常检测水质。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关系到泥鳅的质量和养殖效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温、pH值、溶解氧、分子氨、亚硝酸态氨和硫化氢等。

八、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采用药物防治时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安全用药。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用量、使用频率,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操作。提高用药理念,掌握进口国家或地区对各种药物残留量与重金属检测项目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泥鳅个体小,容易被敌害生物所猎食。泥鳅的敌害主要有老鼠、水蛇、青蛙、水禽等,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九、捕捞与销售

泥鳅养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日本、韩国有一定的市场。常见的养殖品种有圆鳅和黄板鳅。

1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是底栖性鱼类,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水沟稻田的浅水区域。喜静水环境,能适应恶劣浑浊的水环境,能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耐低氧。善逃逸,能下潜淤泥,上浮水面。泥鳅具杂食性,喜夜食,人工养殖可人工驯化为白天摄食。体长5cm以下时为动物食性;体长5~8cm为杂食性;体长9cm以上时,为主食植物性饲料。生长适温15~30℃,最适水温25~27℃。夏季超过34℃、冬天低于6℃时,钻入淤泥中,处休眠状态。当年体长可达10cm,第2年可达13cm,体重可达50g/尾。泥鳅最大个体体长为20cm,体重100g以上。大鳞副泥鳅更大,体长250cm,体重150g左右。

2泥鳅的繁殖

首先选择2~3龄的成熟亲鳅,要求雌鳅腹部大而柔软,无病无伤,呈桔黄色,体长15cm以上;雄鳅稍呈圆锥形,腹部不肥大,背鳍基有明显的肉质突起。

常用的亲鳅催产剂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鳅注射500IU,雄鳅减半。注射于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随后放入事先挂好鱼巢的产卵池或网箱中,雌雄比为1∶1~2为宜。催产适温22~28℃,最适水温25℃左右。傍晚18时注射,次日晨6时即可产卵。水温25~28℃,10h排卵。

鱼卵产出后,即移出鱼巢孵化,防止亲鳅吞食鱼卵。可采用人工授精。一般水温22~25℃,40~44h;水温25~28℃,24~28h,可孵出鱼苗。出膜3d左右,颜色由黑色转为淡黄色时,移出孵化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3苗种培育

鳅苗培育可在池塘中进行,可采用肥水培育法。先进行清塘、肥水、培育轮虫,并适时下塘,辅以豆浆培育鳅苗。水深30~40cm,静水池塘,面积不宜过大。鳅苗放养密度750尾/m2,不超过1 000尾/m2。投放后15d内,不能进行肠呼吸,要防止缺氧。鳅苗体长达3cm时,可转入鳅种培育。如放苗密度300尾/m2,可低密度放养,直接养成鳅种。

鳅种培育阶段,每平方米放200~300尾,注重动、植物饲料的配合,可偏重动物性饲料。饵料搅拌成软块状投放到食台。食台要距池底5cm左右。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饵料为鱼体重的5%~8%,经1a饲养,体长可达5~6cm,体重1.5~2g,可转入食用鳅养殖。

4食用鳅养殖

主要养成体长8cm、体重10g以上的商品鳅。

4.1池塘准备

池塘面积0.13~0.33hm2。池埂要求石埂或铺水泥、聚乙烯板,防止泥鳅打洞、坍塌。

池壁高100cm,有效水深50cm,池底土层厚30~40cm。水源水质状况良好。配有增氧机,适时适量排、注水,能改善水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并促进生长。

4.2鳅种放养

体长5~6cm,放养100尾/m2,产量可达1.5kg/m2。如体重6g/尾,放养40~50尾/m2,产量达2.5kg/m2。高密度养殖毛产量可达30~45t/hm2,需具有最佳的养殖环境、优良的营养条件和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

4.3饲养管理

选用优质全价的膨化颗粒饲料用于高产高效养殖。一般小型的饲料加工厂不具备条件。商品饲料价格高,有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用于外销出口的泥鳅养殖。单产较低养殖时,可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加工副产品,但要注意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的搭配。有养殖户用灯光诱捕虫子让泥鳅吃。要用固定的食台,每天投喂2~3次。日投全价颗粒料占鱼体重的4%~5%,随水温高低、天气变化作出调整。质量差的饲料,投饵比重可加大,但要注意残饵的清理。不宜突然改变饲料,要有1周的调整期,逐渐掺入要替换的饲料。成熟的泥鳅在繁殖阶段鱼的食欲减退,食饵减少属正常现象,可减少投饵量。年龄大、规格小的鳅种不可购买养殖。商品料一定要在保质期内用完,在短期内用完更好。

4.4水质管理

要求池水肥活嫩爽;适当注排水;选用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水温高时,调整有效水深到0.7~1m;利用好增氧机。

泥鳅养殖范文第5篇

一、池塘精养

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二、稻田养殖

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放养与管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