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年多,几家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相继上线了问答类产品。
作为信息流类产品的最新形态,问答类产品能够很好地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勾起用户参与讨论的欲望,从而达到留住用户、黏住用户、了解用户的目的。
对于问答类产品来说,问题比答案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问答作者贡献出优质的回答,有了优质的回答,才能吸引用户不断地在问答类社区进行内容消费,甚至互动。
可在我参与某问答类社区内容填充的过程中,我发现该问答社区内很多问题都是从自媒体平台上抓取的,跟问答类所需要的问题匹配度并不高。我以为,我们有必要聊一聊,对于问答社区来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好问题。
①问题成立。
一个问题,可被讨论的前提是该问题成立。
因此,在某问答社区,才会流传一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话。
但是,提问的时候,却不应该问,「XXXX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是为什么?」
这种提问方式,是浪费问答作者的精力的,因此,问题是否成立,应当有提问题的人自行判断,而不是当甩手掌柜,把困难都甩给问答作者。
我在现在这个问答社区中见过很多不成立的问题,如:
「古代好汉为什么喝酒都爱点熟牛肉?」
「林冲为何出卖自己的结义兄弟鲁智深?」
这一类根本不成立的问题,叫问答作者讨论什么呢?讨论问题成立不成立吗?千万不可!因为问答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作者根本不清楚问题不成立,他们默认问题成立,进而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岂不是误导很多人吗?
②问题明确。
凡是做过自媒体的,都晓得,在自媒体这一行当里,标题的重要性甚至大过于内容。
因此,很多自媒体人都在起标题上下功夫。这起标题,很有效果的一招,便是勾起用户的好奇心,为了勾起用户的好奇心,自媒体人常常会把用户所熟知的内容用模糊的、惊悚的词汇来代替。
比如,刘邦曾在死前,下令由陈平去诛杀樊哙。
这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事,但到自媒体人的手中,就会被改写成一个很惊悚的标题——
「刘邦临死前,为何一定要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
用「救命恩人」来替代樊哙,特能突出刘邦的薄情与负义,能够很好地触动用户的G*点,调动用户的情绪,让用户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
可以说,这样的标题,放到自媒体中,很合适。
但如果把这样的标题当做问题,放到问答类产品中,则是不恰当的,因为「救命恩人」这四个字指示不明确,刘邦的救命恩人有很多,夏侯婴、丁公、陈平、冒顿单于的阏氏、项伯、张良、纪信等很多人都可以算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他们对刘邦的帮助,比樊哙还大。但刘邦并没有杀他们。
③问题可讨论。
问答类产品与百度知道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问答类产品的回答不是终结,而是开始。问答需要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又一个的见解,所以,问答类产品的问题,一定要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答案不能唯一。
我曾在某问答类产品中见过这样一个问题——
「秦始皇的“皇帝 ”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正史就是正史,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容不得你篡改。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唯一,根本不可能答出花样,唯一可操作的方向,就是讲故事的功力。
因此,这一类的问题不是好问题,这一类问题让问答作者少有发挥空间。
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的空间与价值呢?类似这种——
「为什么最终夺取天下的,是刘邦而非项羽?」
在刘邦继皇帝位以后,刘邦就与群臣讨论过这个问题,王陵给出了一个答案,刘邦又补充了一个答案,而项羽在垓下,也给出了一个答案。作为后人的我们,也能从很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到我们以为正确的角度,来给出我们的思考。
这一类问题拥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即答案不唯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④问题可枚举。
有一类问题,不是用来讨论的,而是用来枚举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举例。
「刘邦的子孙们,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古代皇帝是如何选妃的?」
「楚汉之际有哪些名将?」
这一类问题,都是方便问答作者枚举的。像第一个问题,问答作者只需要任选一个刘邦的子孙,细致地讲述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和最终的结局,并点名让他拥有这一类结局的原因。
所以,这一类可让作者不断枚举的问题,对于问答社区来说,是一个好问题。
⑤用户更感兴趣。
问题成立、问题明确、问题可讨论或可枚举,只是一个好问题的最基本的条件。
对于问答类产品来说,想要吸引用户的停留与阅读,甚至激发用户的互动欲望,问题还应是更多用户所感兴趣的。
通常情况下,用户所感兴趣的问题,都是跟用户高度相关的,如「逃离/逃回北上广」,这是能够触及到大多数用户心理的话题,所以,围绕这个话题,至少可以做出两个问题:
「你为什么逃离北上广?」
「你为什么逃回北上广?」
只要有切实经历的人,都可以就这两个问题来写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便给其他阅读这一类回答的读者以参考。
⑥参与门槛低。
对于问答类产品来说,需要的是激发用户不断地贡献新内容,这样的话,问题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黏住用户。
一般情况下,大众的话题比小众话题的门槛更低。
同样是读书,讨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就比讨论金庸作品和郭敬明作品的门槛高,虽然茅盾文学奖已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但知道该奖项的人数,还是远低于知道金庸或郭敬明作品的人。
所以,如果二选一的话,只能选择围绕金庸或郭敬明作品设置问题,不要选择茅盾文学奖作品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