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信息报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级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如何有效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应急管理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正视当前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作为各级各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核心和保障,在整个应急处置工作中具有先导作用。通过对2003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11·13”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4·28”胶济铁路特大撞车事故、“5·12”汶川大地震、“12·31”长治天脊苯胺泄漏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典型案例的梳理,不难发现,这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报送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报送不及时。认为信息报送工作无关紧要,可快可慢,没有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信息,直到上级机关或领导催促时才上报。二是漏报现象时有发生。突发事件发生后,个别单位主要领导急于控制事态、平息事件,没有第一时间上报突发事件及相关内容信息,最终使得小事情演变成大问题,小失误酿成大责任。三是虚报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个别基层单位报送灾情信息,没有深入一线核查,只是估算上报,使得上报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往往给政府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四是存在瞒报信息的问题。有些单位领导怕上报信息会影响实绩考核,对个别突发事件隐瞒不报,结果使事件错过了最佳处置时间。2008年“9·8”溃坝事故就是因谎报事故发生原因,瞒报事故伤亡情况,延误了抢险救援的宝贵时机。五是信息报送的质量不高。有些信息要素不完整、格式不统一、表述不清楚、文字不够精练。

冷静思考,深刻剖析,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对于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苗头性和倾向性,争取最佳处置时间,赢得应对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发生迟报、漏报、虚报、瞒报突发事件的问题,充分说明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处置突发事件中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压就压,压不住再报”的侥幸心理,结果造成了政府应急处置工作的被动。2012年长治天脊苯胺泄漏事故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一事故在处置中,由于迟报事故及事件信息,未在规定时间报告,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导致未能及时有效控制事态。二是由于受体制机制、工作机构不健全等客观条件制约,导致信息报送工作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各级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效果。三是信息报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高低不一,也是导致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出现迟报、漏报、瞒报,以及报送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级各部门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创造有利条件。

二、扎实有效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呈高发态势。信息报送作为整个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至关重要。

1.广泛捕捉研判预警信息。收集研判预警信息是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捕捉突发事件信息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广泛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分析预测工作,善于发现评估甄别苗头性、潜在性、倾向性的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处置意见和建议,做到处早、处小、处苗头,将事态化解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监测预警信息,对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可能发展为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重要社会动态信息,以及重要舆情信息,应当按有关信息报送程序立即上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

2.及时准确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时效性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生命线。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在规定时限内,立即通过多渠道核实相关情况,并第一时间将已核实掌握的情况报告上级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应急办,同时按照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报送时,应以专报信息的形式书面报送,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口头报告,随后补报书面报告,报告材料必须经相关负责人签发,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必须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并加盖单位公章。来不及报告详细情况的,可以边报告、边核实、边补充,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续报。涉密信息的报告应遵守保密相关规定执行,如事发时间为下班期间或休息日,报告部门要及时与党委值班室和政府应急值班室取得联系,确认报告已经接到。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接报时间、信息来源、事发时间、事发地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损失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2小时内,向上级党委值班室、政府应急办报告,不得以任何借口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但是在报送信息时,一定要做到重报事实,慎报原因,“9·8”溃坝事故信息报送工作以血的教训说明了这一点。

3.积极主动续报应急处置信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是领导决策依据和基础。信息报送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将直接导致领导决策错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突发事件信息初报后,事发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了解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与有关部门和现场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及时将事态控制及变化情况向上级续报,防止事态升级、扩大。较大以上或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续报信息要每隔4小时报告一次,必要时2小时报告一次或随时续报。续报一般不再复述事件初始过程,只报告事态发展或处置的进展情况,多次报告的,用“XX县区(部门)XXX(事件)续报一、续报二……”表述,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4.快速全面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信息共享是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为此,要完善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及时向有关方面和社会公众通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首先,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当地应急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收到的信息通报给其他有关部门,以便各部门在应急处置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协同应对。2003年重庆开县特大井喷失控事故,就是由于钻井企业没有向当地政府和群众通报井喷硫化氢的危害性,致使部分村民中毒死亡。其次,要及时向相关地区通报。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急管理部门要根据分析研判情况,对可能造成影响或危害的兄弟省、市、县,立即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长治天脊苯胺泄漏事故,就是由于长治市未及时将环境突发事件信息通报下游省市有关部门,导致河北邯郸因此发生停水和居民抢购瓶装水,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污染。再次,要及时向公众和媒体通报。在当今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一发生,民众马上就有反应,随着事态的发展,各类信息鱼目混杂,其中不乏虚假信息。面对突发事件和群众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相关政府按照权限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在主流媒体发布新闻通稿,及时把工作的不足、事件的真相和处置的最新情况,明白无误地告诉社会公众,让公众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用真相驱赶谣言和流言,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如果等事件结束,再公布最终数字和消息,其谣言已经上了跑道,真相还在穿鞋。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是由于媒体24小时报道相关救援信息,及时公布灾情,不仅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防止了谣言四处传播,而且让公众对灾难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5.多措并举提升信息报送质量。质量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根本。为妥善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信息质量,努力做到“准、精、全”。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成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领导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负总责,并落实工作机构、报送装备、办公场所和人员经费,为信息报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二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各项制度。要建立完善信息通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建立起整体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应急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有效。三要重视信息报送队伍建设。要把那些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甘于吃苦的同志充实到应急信息工作岗位,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业务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报送队伍,切实保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落实到位。四要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认真做好工作日夜间、双休日、节假日或特殊、敏感时期的值班和带班工作,保证24小时联络畅通,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准确规范上报信息。

(作者系洪洞县副县长 牛永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