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种出致富草_山区致富项目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

黄杜村位于安吉县溪龙乡南部,东与梅溪镇路西村交界,南与递铺镇接壤,北邻溪龙乡徐村湾村、溪龙村、横山村,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482人。全村拥有安吉白茶茶园1万余亩,是一个产业特色鲜明、因茶而美、因茶而富的浙北山区村,被誉为“安吉白茶第一村”。

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_山区致富项目

山区致富项目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

大山种出致富草_山区致富项目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

“中国白茶看安吉,安吉白茶看黄杜”,黄杜村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该村所有农户均从事白茶种植、生产和销售相关工作。

“安吉白茶”的命名也有其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白茶生玉凤,奇品世间珍;创始云谁是,安吉有益民。”《中华茶人诗描》一书是这样描述“安吉白茶之父”刘益民的。而那株“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珍稀再生型古茶树,正是在1980年夏天被作为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刘益民偶然发现的。

其后,刘益民和湖州市(浙北茶区)地方茶树品种选育课题组的同事们,在安吉县林科所进行白茶母树的无性繁育。安吉白茶初具雏形的时候,鉴于叶片薄、叶脉细等特点,在茶叶的制作工艺上,并没有加工成流行的龙井茶形,而是采取了毛峰的制法。

后来,为进一步突出白茶兰花状的特色,经过理条直搓的独特手法,才演变成如今的凤形茶叶。至于茶名的由来,亦是颇具典故。由于初火、复火烘焙的工艺,干茶玉黄蕴翠,形似凤羽。刘老灵机一动,将白茶取名为“金凤茶”。可时任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经济作物局)科长的胡坪先生认为不够贴切,于是在胡先生的提议下,命名为“玉凤茶”。从此,“玉凤”飞出大山,茶名不胫而走。直至1998年,才最终冠名为今天的“安吉白茶”。

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_山区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

山区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

黄杜村既因“安吉白茶”闻名,白茶便是黄杜村的核心资源,其发展建设自是与茶相关,村庄建设也是以茶为魂。

近年来,黄杜村发展山地茶园观光区,先后建成一批蕴涵白茶之乡独特地域文化的白茶主题公园、白茶生态影视基地、白茶生态博物馆、白茶文化长廊、靓点工程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成功举办过四届“安吉白茶”开采节,2010年电视剧《如意》更是在白茶文化影视基地拍摄完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影视基地、度假养身等于一体的白茶文化休闲产业园。

此外,黄社村更注重生态保护和开发,实行茶园内套种经济林木,打造“茶在林中、林下有茶”的自然美景。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茶园景区已经成为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和浙江钱江频道摄制节目的外景地;注重美丽乡村管理力度,全村环境美化、亮化、洁化;注重村民素质提升,通过支部联建,开设“农民田间学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种养技能。

山区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

早在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溪龙乡黄杜村调研白茶基地,在听取了安吉县如何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举措后,充分肯定当时黄杜村明确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品尝了当地安吉白茶之后,更是赞誉安吉白茶是茶中极品。习书记的这一肯定,大大激发了茶农的积极性,黄杜村的茶农更是坚定了好茶来自于好生态的理念,积极发展白茶产业的同时也重点保护村庄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全村村民经营茶园面积已达48000余亩,产值4个多亿,人均纯收入超过3.6万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践行了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7月初,习总书记对来信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想不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作为在信上签名的20名党员之一,黄杜村村民贾伟依然难抑激动的心情。随后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立即落实,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山区致富项目_大山种出致富草_浙江大山种植致富项目

可以说,黄杜村造就了安吉白茶,安吉白茶也成就了黄杜村,村庄在生态产业带动向前发展的前提下,创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村庄日新月异,展现出勃勃生机,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不忘记将这种“美丽”带给别人,群策群力,实现大家的共同富裕。

文 / 浙江科技学院 吴德刚

转发自浙江社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