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光景,甘蔗喜迎丰收季。今年武宣风调雨顺,在甘蔗拔节的季节,充沛的降雨量和温润适宜的气候,为甘蔗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毫无疑问,今年甘蔗的收成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甘蔗种植园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甘蔗种植园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

12月15日,广西农垦黔江丰收甜园甘蔗产业核心示范区,万亩甘蔗林连绵一片,风吹蔗叶淅淅作响。农垦黔江农场雇请的当地村民正在地里砍收甘蔗,经过改进后的镰刀具有连砍带削的功能,在他们手里娴熟地挥舞着,动作行云流水。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

黔江农场是武宣的甘蔗种植大户之一,现种植面积约3.9万亩。其中,位于武宣县黔江河东面一带的丰收甜园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32939亩,核心区面积4939亩,拓展区面积8000亩,辐射区面积20000亩。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甘蔗种植园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

“我们以甘蔗高产高糖种植产业为基础,通过科学现代化种植,突出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等科技含量,驱动前后一体化产业健康发展。”据农垦黔江农场公司经营管理部副经理韩春旺介绍,他们采用“五大三早”栽培技术,提高甘蔗产量,今年亩产将达到6.5吨左右,2023/2024榨季预计蔗糖原材料进厂23万吨。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

NEWS

甘蔗种植号称“甜蜜事业”,是武宣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2024榨季良种蔗进厂价为540元/吨,价格同比去年小幅上扬。产量增加加上价格上涨,让甘蔗种植户的收入跟着水涨船高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

新榨季开始后,盘龙村村民张桂娟就和其他村民组建了砍伐队,帮农场和其他种植户砍收甘蔗,按每吨85元收取酬劳。手脚麻利的人,每天能砍2.5吨,“一天两百,天黑就得”。

据估算,武宣单榨季从事甘蔗砍收工作的群众,全县约有数万之众。

甘蔗全身都是宝,除了制糖,尾梢可加工成青贮饲料喂养牛羊,蔗渣是造纸和生产环保餐具的重要原材料,滤泥经过发酵后,变成上好的有机肥,一根甘蔗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尽”。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甘蔗种植园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

武宣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广西糖料蔗生产重点县,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23年,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31万亩,其中新植蔗8.94万亩,宿根蔗22.06万亩,预计2023/2024榨季入榨量170万吨以上。

武宣现有博宣公司和黔糖公司两家制糖企业。当天,在博宣公司生产车间里,原料压榨、蔗渣装载、成品打包、装运外调等,呈现眼前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甘蔗种植园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

“今年我们投入了2000多万元,用于工艺升级和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博宣公司副总经理陆瑞海介绍,2023/2024榨季博宣公司甘蔗进厂总量有望达到135万吨以上,产糖量将达到16万吨以上,总计营收10亿元左右,利润总额约8000多万元。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

目前,博宣公司正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提质、降本、增效,推动制糖业高质量发展。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

陆瑞海表示,2024年博宣公司还将投入1亿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淘汰现有的低效率高耗能的三台小锅炉和四台小汽轮机,新增一台85吨新锅炉和25MW新汽轮机以及其他一些配套项目。届时,博宣公司的生产产能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未来两年甘蔗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3000吨,产糖量、蔗渣打包率有望实现新突破,较大降低劳力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甘蔗种植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武宣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桉退蔗进”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桉退”6.16万亩,“蔗进”4.57万亩。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建设、水利建设、全程机械化建设和良种良法推广,逐步实现了糖料蔗“双高”基地经营规模化、水利现代化、种植良种化和生产机械化。2022至2023年,全县新增“双高”基地建设片区18个1.80万亩。目前全县总共落实“双高”基地片区269个,建设面积22.10万亩,降低了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和糖分,有效促进了糖业可持续发展。

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黔江甘蔗种植致富_甘蔗种植园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甘蔗种植补贴发放力度,携手蔗农做大做强‘甜蜜事业’。”博宣公司农业部经理胡顺说,博宣公司全面助力耕地保护工作,群众清桉种植甘蔗将获得每亩1050元的无偿补贴,其中600元为桉树清理费用,250元为甘蔗种植费用,另外还有200元的肥料补贴。此外,新年度博宣公司还将计划投入3000万元,作为打井抗旱、水肥一体化建设的费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促推甘蔗高产,促进农民增收。

图文:陆原令、向国华、韦的岩 通讯员:陆丽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