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5期 总258期
同处东亚的日本在乡村与农业经营方面与我国有诸多相似。日本乡村发展经受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也学习过欧美发展的经验,经过四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它的乡村规划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纯严格保护到复合型保护开发的升级。日本在人文景观利用、自然景观保护以及特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与健全的法律体系、政策保障、社会组织密不可分,其经验值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借鉴。
█四个阶段,迈向城乡融合
1945-1955年经济恢复时期,没有专门的乡村规划。乡村建设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和农地拓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日本政府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帮助农民改善厨房、厕所等小事推动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1956-1965年第一次乡村建设时期,乡村规划实践先于理论体系推进。通过加大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及其他公用设施的投入,农民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1966-1977年的第二次乡村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乡村规划建设体系。主要应对经济高速增长冲击。在全国经济总量增长8倍、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乡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背景下,乡村规划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和村落整治,涉及到土地利用调整的各种具体问题。
1978至今城乡融合发展时期,乡村规划体系成熟。规划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上,具体内容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活品质改善和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1987年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强调大都市与乡村的广域交流。以专门研究乡村规划的日本农村规划(一级)学会成立为标志,日本乡村规划进入了成熟阶段。
█规划引领特色资源增值
日本自然资源的规划体系突破行政边界限制,按照特色资源完整系统进行组织,如山系、水系等。通过跨部门协调引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三类资源增值。
人文景观利用,根据景观价值不同分文化遗产、准景观地区以及景观农业振兴地区3类。
一是文化遗产,实施类似我国文物保护的管理措施,如规划划定传统建筑群及与其一体化的环境为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除建筑群外,对具有乡土特色,并与生活空间有机融合的农业生产空间,即重要文化景观进行系统性保护利用,它包括8种类型:农耕、草场牧场、森林利用、渔业、水利、开采制造、交通以及居住景观。被划定为文化景观的地区需要制定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状分析、位置和范围界定、保护基本方针、基于保护目的的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限制、整备项目计划和相关软环境建设等。
二是准景观地区,具有一定景观特色但价值不足以划定为文化遗产,可通过景观规划进行保护,以促进乡村优美生活生产环境的形成。景观规划需要划定景观地区和准景观地区,从而对该地区内的景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景观地区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划定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诱导区内良好景观的形成。准景观地区位于城市规划区外,主要包括观光胜地、别墅地区、温泉地区、寺社周边集落、农山渔村聚落等具有地域特性并已经形成良好景观的地区,主要以景观的保护和增进为动机。
三是景观农业振兴地区,实施农业振兴地区整备规划以兼顾农业振兴和景观保护,规划的对象包含农业用地、设施用地,以及需要进行一体化景观设计规划的地区。规划包括6项主要内容:范围划定、与景观相融共存的农业土地利用、不利于形成良好景观的行为限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与开发、农业用地等保护、农业现代化设施整治建设等。
█农村地区自然景观保护以“里地里山”为载体,写入国家规划
日本将农村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景观部分称“里地里山”,这类平原或山地地区包围农村聚落的农地、水系、半自然的林地、人工林和草地等,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40%。里地里山作为国家战略,被写入日本政府诸多国家规划中。2010年,日本环境省出台《里地里山保护利用行动规划》,理念是保持里地里山生态系统的安定永续,基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复原能力推进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循环利用,传扬地域传统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用科学观念指导保护与利用活动;通过全民的参与和协调,使其成为新的公共资源并向未来发展。具体开展主要5类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发新型资源利用价值、维持景观和传统生活文化、营造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的场所、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三产融合塑造地方品牌
日本农业政策从近代以来重视农业振兴和保护,近年来又增加了对都市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关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特色手工技艺、特色观光等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活动也受到了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公共团体的大力扶持。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在城市中体验农业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都市农业不仅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了农产品,也可以作为农业体验场所、防灾开敞空间和休闲绿色空间,具有多样的功能。都市农业的发展,除了直接投入设施建设,日本政府还通过人才培养计划、税收优惠等方式予以鼓励。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则通过“传统工艺师”认定制度,每年给予GDP总值约5%的补助,以保存与开发无形文化遗产。
日本官方定义的乡村旅游主要包括侧重保护的生态旅游和侧重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绿色旅游两种形式。规划重点在于支持“民宿”建立和农场体验活动。2017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全国民宿调查结果显示,民宿旅馆15127余家,8年间增长近5倍。全球化浪潮下的城市地区正在趋同化发展,而乡村通过“差异”的分享和实现,最终将成为地域品牌,难以被轻易模仿或抢夺,从而吸引大量日本人回归乡村生活。
█法律保障兼顾软硬环境
日本乡村规划建设法律体系健全,且实行动态化管理制度。以《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为母法,各类涉及农业农村建设的法律总共有200多部,内容全面而细致。同时包括如《农山渔村余暇法》等特定问题的立法,几乎每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都有一部法律作为支撑。政府非常注重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变化对法律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例如《土地改良法》从1949年制定到目前先后经历了11次修订。
软硬环境并重推进乡村的管理和保护。日本乡村振兴与保护政策不仅对农田、住宅等物质空间,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给予关注,也重视组织、制度、人才等“软”环境的提升;同时鼓励借助社会和住民的力量实现乡村治理。在地方层面,各类非官方的协议会、审议会、非政府机构、社区营造组织活动蓬勃发展。日本乡村在培训和吸引人才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形成外部专家学者和本地专业人才共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张立.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思想演进与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兼本期导读[J].小城镇建设,2018(04):5-9+28.
【2】浅野耕太,宋贝君.农村无形的国民财富、农业农村整治及地方创生——来自日本学者的洞见[J].小城镇建设,2018(04):25-28.
【3】何仲禹.日本乡村特色保护的政策制度及启示[J].乡村规划建,2017(01):96-105.
【4】吴昊.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0):219-224.
【5】民宿新法的实施对日本住宿业的影响[EB/OL].
本文为“规划与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