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村位于河口街道办事处西3公里,滨孤路以北,草桥沟东岸,2015年,土地总面积704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本村以种植草桥沟大坝地和新开发台田为主,主要种植枣树、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72户,207人,有党员13名,来自3省11县。主要有郭、董、赵、张、马、孙、杨、于、冯、扈、林、李、刘、王、宁、庄、许、薛、俞、程、毕、陈、崔、锡、焦等姓氏。

长清县移民建立了长青村

1934年,利津县马同尧最先来到此地,搭起屋子,开荒种地,取名马家屋子。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长青县等部分移民迁入。据长清县志记载,长清县沿黄一带属滞洪区,常有洪涝灾害发生,给沿黄人民带来危害。1950年,省政府和泰安专署专门成立水区移民办事处,安排灾民外移。以水灾区(一、二、四、八、城区)为重点,共外移灾民294户,859人,分三批进行妥善安置。本村移民属于三批之内,他们来此立村取名长青。

1957年马家屋子、长青两村合并,取名长青。1958年三义村并到了本村,仍名长青至今。三义村位于本村北2公里原飞机场处,三义村什么时间建村、为什么叫“三义村”已无从查考,据知情人说三义村人主要来自鲁南、莒县,有讨荒要饭来的,也有的是原来在周围村给人打短工、做长工的。他们在给人做工时发现,年年给人打工,剩不下多少钱财,还受人管,不如自己干,并且发现马家屋子附近这块土地属于新淤地,土质较好,能养活人,于是在马家屋子以北的这片土地上落脚生活。三义村人口最多时达五六百人,1964年大海潮使一些人回了原籍,也有搬到周围村居住的。没搬走的人最后留在了本村,但是位置变了,南迁至现在长青的位置。

有关草桥沟的话题

本村早期均为种地屋子组成,种植方式是传统的广种薄收。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的骨干水利工程草桥沟流经本村境域,解决排涝问题。草桥沟是一条人工河,刚开挖的时候,主要用途是为了防涝,沟坝没有经过整理,只是将土挖出来,胡乱推在了沟两边。最初的很多年里,因土地太碱也无法耕种,也没有人管理,潮起潮落、日月流失,当地人没有看到它有什么好处,只是有人可以利用工余时间打个鱼、摸个虾,有时还能从沟中摸出文蛤来用来改善生活。有一年草桥沟清淤后,从沟中挖出来的土堆积在沟两岸,一次下了雨,雨过天晴,一些水洼内出现了薄薄的一层盐。于是人们蜂拥面至,利用小坛子大罐子,收集盐水回家,有的晒、有的用锅熬,都能弄出盐来。随着时间推移,土壤盐分减轻,也就不能再弄盐出来,人们对此失去了兴趣。年复一年,任其两岸水土流失、荒草杂生。

不知哪一天,有人发现这长长的土坝的腋窝里有能适宜种植庄稼的地方,遂平整出来开始尝试种植作物,这一尝试不要紧,土壤竟然逐年变好,后来整个的河沟两岸都被村民们开垦了出来,由多年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村里的一级良田。村集体发现后,将沟坝收回由集体统一进行了管理调配,整个沟坝分段由沟边的村使用。这沟坝地的土质也越种越好,从此,草桥沟两岸成了村民们的保本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的粮食。

以后人们受此启发,进行了上农下渔土地改良,取得了成功。现在各村搞的台田工程也是沟坝地成功的翻版。1995年,本村部分头脑活泛的群众开始在河坝上种植小枣树。引水灌溉方面没有建成独立的水系。

1967年,四扣公社曾组织基础性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安排在种植能力较强的现有耕地治理改造上。由于草桥沟是一个排涝河道,原来在下游并没有修建拦截闸坝,本村又处在下游,海水顺着草桥沟而上。村里人不知大海在哪里,但每天人们在草桥沟里就能看到潮涨潮落。淡水只有在汛期的时候顺沟而过,没有其它的淡水资源,所以水资源一直受到制约,草桥沟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所有耕地仍处在中低产水平。以后上级在东劝村东修了拦截闸坝,草桥沟有单一的排涝作用增加了蓄水的功能,在汛期以外就成了蓄水水库,周围的村用此做为水源进行水稻种植。到了汛期,下游的拦截闸打开,海水就又能潮上来。

80年代,由于草桥沟内的淡水长期高水位存放,导致沟两侧的土地因地下水位上涨而碱化严重。全村耕地呈加快碱化趋势,大片土地生长芦苇。后来这种现象得到了遏制。

曾几何时,苇子冬枣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20世纪30—50年代,村民依仗土地广阔的优势,主要是粮食种植。多以高粱、大豆为主。60年代,开始种植五谷杂粮,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播作物以高粱、谷子为主;春播作物一年一熟的占耕地面积的36%,其中:高粱占70%,谷子占30%;棉花种植占耕地面积的10%,亩产40公斤左右。夏季一年两熟的种植占耕地面积的30%,即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小麦60公斤/亩,玉米75公斤/亩,大豆40公斤/亩。

村民赵永田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了解到,冬枣种植是一个见效快、收益高、投入少的好项目,1997年,他从沾化县下洼镇引进冬枣枝进行高接换头,到1999年,冬枣开始有了收获,到2001年,120亩小枣树已全部进行了高接换头。看种植冬枣能发大财,全村群众都效仿赵永田来做,由原来70%承包苇场变成开发荒地进行冬枣种植。2001年他们开发台田600亩全部用于种植枣树。2003年,林果业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新型产业,新建成的绿色生态旅游园,沿草桥沟岸长2000多米地带分布,占地200多亩。2006年,果品产量80吨。

该村积极将多年弃之不种的盐碱地开发成苇场,种植芦苇,增加收益。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改造苇场。1982年后,苇板、苇帘、苇箔等芦苇产品身价倍增,数千亩荒草洼成为村的芦苇开发基地。同时,芦苇产业已经形成整个河口地区的一大主导产业,本村成为河口芦苇开发生产的专业村之一。只有184口人的小村。自1988年以来,发挥靠近荒洼的优势,发展芦苇种植,使群众尝到了养苇的甜头。该村群众纷纷合股集资外出承包苇场,共承包苇场近万亩,使芦苇成为该村重要的副业收入。村民赵光华在外承包芦苇2000亩,由于他精心管理,第一年收入6万元,当年交够了三年的承包费用,成为靠承包芦苇致富的带头人。2001年,芦苇业成为全村支柱产业,共开发苇场2000亩,70%的村民在外承包苇场5万亩,利用地处公路沿线和盐碱地多的优势,积极发展芦苇生产、销售、储存和深加工,年实现产值60~100万元。

后来,冬枣供大于需,出现了滞销,枣农的收入小了;芦苇业也前景不佳,长青村民们审时度势,进行了适时调整,开始往养殖、生意等其他行业转向,但不容置疑,冬枣芦苇曾几何时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曾为村里的经济、农民的富裕做出过重大贡献。

长青飞机场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在大水泛滥后,则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在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条件。

黄河流量、水位与淹滩面积有一定相关性,一般是流量大、水位上升,淹滩面积增加,对东亚飞蝗在滩区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蝗灾的发生有其一定的规律。一般5月份河水漫滩并于6月退水时,当年夏蝗发生程度较轻;7月上中旬上水到8月上中旬退水时,则秋蝗发生程度最小;8月底以前上水、退水,秋蝗随退水产卵,来年夏蝗则偏重发生。在9月上中旬秋蝗产卵盛期上水时,蝗虫向未淹水的较高的地带集中,来年会出现小面积高密度蝗群。如果连年黄河流量较小时,滩地上水面积减少,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增加;相反时,绝大部分滩地连年上水,则东亚飞蝗发生较轻。特别是发生旱灾的年份,往往就会伴随有蝗灾发生。

1956年春,山东省人民政府为了防蝗灭蝗,在长青村北建立了小型飞机场,当时建设时,还没有大型机械,全部由人工施工。将拌好的灰土铺平后用人拉着大个的碌碡来回的碾压,直到压实。场地有了,库房建起来了,最后飞机来了。人们没有见过飞机都去看个新鲜,却发现这飞机太简陋了,以木头架子为骨架、机身上面蒙了帆布棚,起飞时还得需要人在后面推才能起飞。在撒药作业时,由周围村以记工分的办法出劳力在此打工,最多时用工达三四十人。就是这样的飞机,在这里只呆了两年,后来就再也没有飞机在此升降,到20世纪年代,这里只作为仓库使用。1980年,该飞机场撤销。

苗木种植大户“王海涛”

村民王海涛于2012年7月份成立了东营市河口区抗盐碱绿化苗木技术推广协会,建设长青农林示范园,成立河口区华鑫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20人。示范园依靠高新科技,发展现代设施林业和生态养殖,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农林示范园位于村北、草桥沟东岸、北外环延伸路段以北。该项目区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核心区面积2349亩,投资1000万元。重点实施城郊杂果园种植、育苗林建设及利用台田水面发展鱼蟹混养,林下放养土鸡、鸭、鹅和土山羊等生态养殖。其中,杂果园300亩,以苹果、樱桃、梨树、桃树、葡萄等品种为主;育苗林2780亩,主要培育金叶女贞、白蜡、国槐、法桐、海棠、苹果、柿子、核桃、桃仁、杏仁等20多种珍稀苗木。

截止目前,完成杂果栽植216亩,其中苹果160亩,梨16亩,桃5亩,樱桃1亩,葡萄6亩,其它28亩;完成苗木栽植1200亩,700余万株,其中白蜡500万株,国槐200万株,海棠10万株,法桐1万株,柿子树1万株,核桃1万株。

现在农林示范园注重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前景良好。通过农林示范园的辐射带动效应,乃至周围十几个村约上百户村民看到苗木种植的大好形势,也纷纷加入到农林示范园的建设中来。

东营共青团网站曾以《求变求实求发展,创新创业创一流》为题目专门介绍过王海涛的事迹。下面内容是分层次介绍的主要过程:

学习储备能量,经历丰富经验

“我从事职业众多,有成功有失败,却是任何金钱购置不到的丰富人生”—王海涛。

1996年,成绩优异的王海涛从济军生产基地技工学校毕业了,像很多人一样,他顺利成章的成为一名油田工人,当年20岁的他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为油田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给他上了第一堂人生课程,1997年,国企改革,他成为一名下岗工人。在经过短暂的低沉后,他先后从事过房地产销售、服装销售、水产养殖、车租车司机等多个工作。2003年,在家人的要求下,他应聘到富海集团工作,并以优异的工作表现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提拨为中层管理人员,在全集团的技术比武中,多次获得专业技术优秀个人称号。

回忆曾经做过的工作,王海涛并没有强调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慢慢的讲述着,他说,这就是一段经历,但是我应该做什么,会做什么,什么工作才能体现我人生的价值,是十几年间,经常问自己的问题,难道我要在这个集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一直下去吗?在十几、几十年后,回忆当初,我应该为什么而感到自豪呢?

2008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王海涛辞职了。

突破创新发展,自立自强不息

“成功是因为恰逢发展机遇,有市场的需求、有政府的支持、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王海涛。

河口区长青村村属土地较多,但土质偏碱,一直以来,村集体实行搁置管理,未实行有效利用。2008年,辞职不久的王海涛瞅准这一商机,正逢村集体对土地发包,王海涛筹集全部家当一举承包盐碱土地120余亩,水田80余亩。“当时他们都觉得我傻了,要一片只长草不长庄稼的土地做什么啊”王海涛笑着说。是啊,他就是傻了,2013年,他先后筹资近1000万元,流转土地3000余亩,土地连方成片。王海涛通过多方学习,转变认识,一改惯有种植模式,积极聘请济南、淄博等地农业专业对土地盐碱改良,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对土地实行改碱种植,2010年,为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建立长青农林示范园,重点实施育苗生态林建设、城郊杂果园种植及利用台田水面发展鱼蟹混养,林下放养土鸡、鸭、鹅和土山羊等生态养殖。其中,杂果园200亩,育苗林2500亩,林下育苗200亩兼及台面生态养殖。经过不懈努力,长青示范园现已成为黄河以北集杂果园区、体验园区、绿色无公害蔬菜区、林下水面养殖区、经济林木种植区等多功能、种植面积最大农林示范培训学习基地。

建成以来长青农林示范园先后被市区授予“东营市示范合作社”“东营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河口区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12年12月被河口区科技局授予“河口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独乐不如众乐,致富不忘乡亲

“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最大的希望不就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吗”—王海涛。

近些年来,王海涛不断创新发展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紧跟市场变化,统一发展步伐,坚持以科技引领、技术带动、科学示范、管理统筹的工作思路,合理规划,大胆实施,长青农林示范园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丰收。2013,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王海涛召集全村有苗木种植意愿群众20余人,报请上级部门同意,成立河口区华鑫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王海涛被推举为理事长。一年来,王海涛充分发挥发展优势,主动出资28万元建成合作社建设基地,设置了展示面积12平方米科普宣传栏,制成科普展示牌23块,编写林农生产管理技术和种植管理技术标语50余条,聘请专家组织各种适用性技术培训49次,邀请苗木专家17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培训,累计发放培训材料近2000册,培训群众2000人次,培养林果管理技术骨干32人,种植技术骨干50人,复合型技术骨干68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逐渐形成苗木发展的主力军。在河口城区周边,因为华鑫苗木的引领示范功效,其他村的村民也逐渐加入其中,形成以苗木为中心、农林共建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将来,我们计划在巩固苗木发展势头的同时,紧紧依靠河口城郊优势,配套建强以农家休闲、生态养生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带动发展河口周边的几个村开展苗木种植,让咱们这儿成为树绿、人富的地方”对未来,王海涛如是说。

人物名录

孙景奎1925年8月出生,1947年7月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牺牲于淮海战场,烈士。时任解放军三野10纵29师排长,立三等功一次。

扈绥良现任北京良乡某部队上校。

郭永德现任北京武警总队某部副营级干部。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郭家安1956—1966

孙景武1966—1988

郭瑞柱1988—1998

李向阳1998—2001

庄乾彩2001—2004

薄万华2004—2007(与刘坨村成立的联合党支部)

董华亭2007—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卢光田1950—1957

孙景武1958—1966

卢居孝1966—1968

郭瑞柱1968—1982

郭瑞元1982—1984

郭瑞柱1984—1988

孙友成1988—1990

赵永华1990—1993

孙友成1993—1998

董华亭1998—2001

宁胜利2001—2004

董华亭2004—至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