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丫村茶农分拣今年最后一批茶叶。
茶人朱永昌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讲述古树茶的故事。
户丫村村民一边摘四季豆一边唱歌。
章太村村民给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换上俐侎人服饰。
13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住的千年菩提树。
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卢珊 摄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云南永德
地处滇西南边陲的云南永德县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
永德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县内多个少数民族生活与茶息息相关,靠着祖祖辈辈的世代相传,今天36.97万人口的永德形成了乡乡有茶、人人涉茶的盛况。
11月21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离开临沧市区,一路西进,抵达更为靠近边境的永德县。永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处于海拔800-21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日照时间长,湿度大,生态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极为适宜集中成片发展茶叶产业。永德也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使永德成为了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之一,有忙肺、鸣凤山、梅子箐、大平掌等十二个古茶园,这里的树龄最高长达千年,百年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
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产业有效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全县茶园面积达24.19万亩,茶叶已成为永德县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性产业。2019年,永德茶叶总产量1.67万吨,综合产值22.35亿元。
“永德刚刚脱掉贫困县的‘帽子’,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我们还需要借力社会各方资源,帮助永德的几十万农户实现增收。”永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世年说,目前永德交通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招商条件也已经成熟,希望引进更多的品牌企业,带动永德县茶业经济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古树茶经济效益提升助力脱贫攻坚
从永德县城出发,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驱车前往永德县第一站——永德十二大古茶园之一的亚练乡。途经永康镇忙捞村,公路边一棵枝叶如盖的参天大树吸引了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的注意。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一棵树龄高达千年的菩提树,属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与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著名的“佛手”千年菩提树不同,这棵树高十几米,树冠庞大,枝干繁多,尤其是树干极为粗壮。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突击队一行人做了一个试验,13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将这棵树树干围住。
这样的古树名木在永德并不少见,尤其是古树茶。永德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说到古树茶,就不得不提到永德茶界的一位风云人物——朱永昌,他自幼酷爱茶叶,多年的习茶、识茶、制茶、藏茶的经验让他对茶叶的历史文化无所不知。
11月21日,在朱永昌的带领下,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来到亚练乡塔驮村古茶园,偌大的茶园望不到边界,一颗颗古树茶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在阳光微风下散发出蓬勃生命力。
“别看树龄成百上千年,这些茶树上的新叶到现在都还可以继续采摘。摘下来的新叶,经杀青、揉拧以及干燥等典型工艺后,就可以制成茶。”朱永昌指着一颗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古树茶对记者说。
塔驮村党组书记李朝伟告诉记者,这个茶园面积有5200亩,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最大树龄约1200年,2017年8月,云南省农业厅授予其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魅力古茶园”称号。
像塔驮村这样的古茶园,在永德有十二个,这里的茶园绝大多数是野生茶园和栽培型古茶园,县内无工业污染,历史上又没有施用农药和化肥的习惯,因此永德的茶叶成为了生产天然的、原生态的、无污染普洱茶理想的原料。
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但茶树的价值多年没有显现出来。朱永昌说,早期由于当地对茶叶文化不懂得宣传,不懂得保护古树茶导致古树茶一直体现不了其核心价值。
“好在通过这些年县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大量的新闻媒体进入村寨,从不同渠道宣传古树茶,爱护古树茶和保护古树茶,把保护与开发一起推进。”朱永昌欣慰地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变化肉眼可见,早期村里的古树茶没什么人关注,鲜叶一斤只卖一元多,制作好的茶叶一斤也只卖8到10元,到现在可以卖到一百多元,最好的价格已经到2000多元一斤,过去一户人几颗茶树收入几十元,到现在一棵茶树可能收入上几万元。“这还是仅分布在塔驮村这个小村落里的一千颗古树茶经济效益的增长变化,已经不单单是价格的巨变,而是大家对茶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
茶园里1200年树龄的古树茶正是李朝伟家的,凝望着这棵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古树,他两眼闪着光。李朝伟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棵千年古树茶每年采摘下来的茶叶价值一万三千元左右,相比十年前的价格已经增长了十倍。
“当了十年村党组书记,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都不知道古树茶值钱,导致这些树上的新叶荒废了很多年。现在终于重视起来了,这些古树茶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黄金树’。”李朝伟说,全村975户农户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来自茶叶,一亩茶树能产100公斤的茶叶,普通茶叶一年能有一两千的收益,而古树茶茶叶要翻至少一倍。如今村民收入成倍上涨,全村90%都盖起了新楼房。路面硬化了,学校修起来了,小洋楼盖起来了,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坚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在一块,让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古树茶得以继续保留下去。”在古茶园里,记者看到每一棵古茶树上都有编号,李朝伟说,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古茶树。他表示,保护古树茶,保护的也是县乡镇村和茶农的经济。目前,在政府的宣传下,村民们都严格按照临沧市《古树茶保护条例》的要求保护好茶园的古树茶,这也是保护他们脱贫致富的命脉。
“保护古树茶,让茶文化得以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行动,长江商报来到相隔2400多公里的永德做公益,让我们非常感动。”朱永昌说,如今永德古树茶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80年代相比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众商业意识淡薄,藏在大山里的很多优质产品都鲜为人知。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山里的古树茶,了解到古茶树的历史文化,聚集更多的力量保护古树茶。“要让大家都知道上好的茶是怎么来的,也希望通过茶叶把永德更多的农产品推介出去。”
古老神秘民族传承千年茶文化
古老的郡县,古老的树种群,给永德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永德古树茶的魅力,正得益于这里迷人的茶叶文化。
朱永昌告诉记者,永德茶叶分布非常广泛,1998年他到永德寻找独特的茶叶种群资源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这里,他不仅发现当地人保留了大量古树茶,而且种群十分丰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还保留了非常古老的传统茶祭祀文化。“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茶祭祀是从远古时期一直传下来的,真是非常难得。”
朱永昌所说的古老村落,就是如今位于亚练乡的章太村。章太村人口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主,这个深居大山的民族古老而又神秘,与茶叶更是有几千年的渊源。
在章太村村委会,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志昌。这个皮肤黝黑、精瘦强壮的俐侎汉子,曾经是一名军人。他告诉记者,2003年退伍后,他在西双版纳一家银行当了两年保安,之后回到家乡,2007年开始竞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十几年。
在村委会大院里,有一棵树势高大、树梢像柳条般生长的雄伟大树。李志昌告诉记者,这就是茶树始祖中华木兰,这棵树如今已有上千年的树龄。在众多古茶树里,中华木兰距今已有约两三千万年历史。14年前,中华木兰在永德县被发现,被证明为茶树始祖,因此永德被冠以中国木兰之乡。
“我曾经是军人,所以我不想当‘逃兵’。”李志昌说,希望为村民们做一些事情。在与时任村干部的父亲谈话后,李志昌发现,村里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思想传统,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跟不上。“我希望可以改变村里这些现状,于是开始积极竞选村干部。”
章太村山高坡陡,地埋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困难,年人均收入仅千元,许多家庭仍处在温饱线以下。但同时,这里气候温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于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李志昌带领村民们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产业,试图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感谢党的恩情,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李志昌说,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和俐侎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全村已经全面脱贫。“村到乡里已通了路,村里主路全部实现硬化,以前都是泥巴路,村民住的房子从最开始的茅草房到后来的瓦房再到现在90%的砖木结构房屋,生活条件、居住坏境得到很大改善。收入来源也从原来单一依靠茶园转变到核桃、甘蔗、百香果、蔬菜等多产业发展。”
在村委会旁边,就是村里的小学——章太完小。正值周末学校放假,操场上仍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在打篮球。学校里基础设施完善,教室宽敞明亮,教室内由慈善企业捐赠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李志昌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了8个教学班,有14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是俐侎人,在学前班和低年级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俐侎语言与汉语结合)。“以前村里的小孩十二三岁才会说汉语,现在从小就会讲。”
为让俐侎孩子们从小能够多一些阅读体验,早一些接受思想的碰撞,当地还积极与外地一些爱心人士联系,在章太完小开展了“乡村图书资助计划”,目前共收到捐赠课外图书293册,让俐侎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放飞理想,茁壮成长。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村民愁容满面,打不起精神,现在条件好了,每次看到他们都是笑脸盈盈,热情地打招呼,娃娃们变得开放活泼了。”说到村里的变化,一直满脸严肃不苟言笑的李志昌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在进村的路上,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外出赶集的村民。他们穿着黑色的民族服饰,围着围腰,耳垂悬着大银环,看到外面的人会含蓄地微笑示意。走在村里,一名姓字的76岁俐侎老人踩着一架自制的织布机,正在用古老传统的手工方式织布制作俐侎服。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不紧不慢地停下来,露出微笑。
李志昌告诉记者,俐侎人崇尚黑色,他们的服饰都以黑色为主,因而被称为“黑衣部落”。“我们这个衣服都是自己亲手裁剪、染织、缝制而成,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手工制作,现在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会穿,尤其是婚丧嫁娶等许多重要仪式上,或者有重要客人到访时就会穿戴。”
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李志昌特意换上了民族服饰,他的妻子也特意拿来一套俐侎服装给记者试穿,让记者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从头套到内外衣到腰带,李志昌妻子帮记者穿戴时着实花了不少功夫。“这套衣服全手工制作要一年时间,因为染料是纯天然的植物萃取,所以衣服有特别的香味,一套下来价值可高达上万元,当地人会从小攒钱给自己做嫁妆。”
“和古老的茶树一样,这正是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魅力。”朱永昌告诉记者,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章太村的茶祭祀,村民们用当地语言念出的一句祭词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用汉语来说,表达的意思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总得来说就是希望茶树茶神保平安。“这意味着古人,尤其是少数民族,早期对茶就有了很深的认知。茶不仅仅是用来喝用来吃,也可能是药用,也可以用来寄托精神的希望。我们现在,更应该把这种茶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拓展蔬菜种植促多业态产业发展
分拣杂质、装袋上称……在永德县勐板乡户丫村茶叶初制所里,十几名戴着手套、口罩、帽子的妇女,正有条不紊地摘选今年最后一波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