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为葫芦科植物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瓜蒌(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干燥的果实。种子、果皮、根干燥后也供药用。瓜蒌药用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原名栝楼,列之为中品,其味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等作用。瓜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那么,瓜蒌是如何栽培种植才能高效高产呢?
(一)品种分类
瓜蒌有野生种和栽培种之分,栽培种可分为仁瓜蒌和糖瓜蒌。以仁瓜蒌为优良品种。另外还有双边瓜蒌、川贵瓜蒌、南方瓜蒌等。
(二)生长习性
瓜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较耐寒、不耐干旱,故宜选择雨量较多、灌溉方便的地方栽培。
(三)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通风透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生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饼肥40公斤、磷肥30-40公斤,于秋末冬初进行深翻,耙细,翌年春季整平,做畦待播种。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 北方产区多在清明至谷雨间进行播种,播前种子用40℃的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稍晾。按行距20厘米、株距12厘米开穴点播。穴深4厘米,每穴放种子1-2枚,覆土,随即浇水。出苗前经常保持地面湿润。在湿度20℃左右的情况下,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翌春移栽,株行距120×150厘米。
(2)分根繁殖 选好种株,以收根(天花粉)为目的的多选雄性植株。清明至立夏期间将根挖出,切成6-9厘米的小段,用草木灰涂抹伤口。注意勿伤须根。凡断面鲜白者,可做种根,断面有黄筋者不宜作种。在已整过的畦面上,按株行距120×150厘米挖裕,平放种根,覆土5-10厘米,稍镇压。上面封土25厘米保墒。如果气候正常,栽后半个月萌芽,扒平封土,幼苗即可生长。干旱时,开沟浇水。
(3)压蔓繁殖 因瓜蒌有生长不定根的特性,在夏季雨水充足、气温高时,将健壮的蔓拉于地下,在叶基部压土,生根后即可截断茎枝,形成新的植株。但此法生长缓慢,一般只做补苗用。
3、田间管理
(1)出苗前管理 栽后半个月左右,扒开土堆,如种根已萌芽,土壤又不干燥,可将土堆扒平,以利幼苗出土。出苗前,如降大雨,可待雨后地皮稍干时轻轻松土,但不可过深,防止伤幼芽。
(2)苗期管理 栽后如土壤干旱可在离种根9-12厘米处开沟浇水。每次施肥后在距植株30厘米处作畦埂,放水浇灌。整个生长期,使土壤保持湿润。雨后及时排涝,防止积水。生长期间,锄草宜勤,松土2-3次,从栽培第2年以后,每年需进行整枝疏芽,以便通风透气,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引苗上架 当茎长30厘米左右时,在每株瓜蒌旁插上高粱秸,用细绳捆在一起,上端捆绑在架子上,以便引导茎蔓攀援上架。秧苗不可拉、捆得太紧,以免架子被风吹动,损伤茎蔓。每棵选2-3根健壮的茎,引其上架。去掉多余茎和分枝,以利养分集中和通风透气。三行瓜蒌上一架。架顶上过多的分枝及腋芽应及时掐去。
(4)追肥 栽后第1年,如底肥不足,可在6月追1次肥,从第2年起,每年追肥两次,第1次在苗高30厘米时,第2次在6月中旬(开花之前)追肥,均以有机肥为主,每亩用腐熟的大粪500-1000公斤或豆饼50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瓜蒌喜大肥。土杂肥数量不限,也可追施其它有机肥。在离植株四周约15厘米远处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盖平,作畦浇水。
(5)人工授粉 在瓜蒌行间或架子旁边适当种些雄瓜蒌(野瓜蒌多为雄株)。在开花期早晨8-9时,用新毛笔或棉花蘸取雄花花粉粒,授予雌花柱头;也可将花粉粒浸入水中,装入眼药水瓶内,滴在柱头上。人工授粉可提高座果率,特别是异花授粉,是当地药农的一项增产措施。
(6)越冬管理 摘完瓜蒌后,于封冻前,将离地约30厘米以上的茎割去,留下的茎盘在地上,然后把株间土刨起,堆积在瓜蒌上,形成30厘米左右高的土堆,以防冻害。
(四)采收及加工
1、采收:秋分前后,在果实仍呈绿色但种子已成实时,即可采摘,如来不及采摘,可将栝楼从根部割断,使瓜蒌在架上悬挂一个时期,但悬挂时间不可过长。采摘过早果实不成熟,糖分少,质量差;过晚,水分大,难干燥。采摘方法:将果实带着30厘米左右的茎蔓割下来,均匀地编成瓣子,不要让两个果实靠在一起,以防霉烂,操作时轻拿轻放,不能摇晃碰撞。
2、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