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下杆、拉线……秋收渔忙时节,在福鼎市沙埕镇环敏灶湾海域,紫菜养殖户正在抓紧开展玻璃钢撑杆的安装工作。海面上,曾经用于紫菜养殖的毛竹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蓝色玻璃钢撑杆,宛若一段段五线谱,在碧海蓝天间奏响蓝色牧场的生态乐章。养殖设施的鸟枪换炮,是我市全力推进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三都澳规划好、开发好”的殷切嘱托,围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渔业,按照“精准定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18年以来,着力规范海上养殖秩序,全面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的路子,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典型。2021年,省政府在全省沿海地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推广“宁德经验”。
牧海而歌,向海而兴,我市渔业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06.5万吨,渔业产值达318.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2888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形成了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鲈鱼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国大黄鱼的主产地和刺参“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渔业成为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转型升级 规范养殖
我市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我省乃至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约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加工销售,渔业是沿海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过去靠海吃海的渔民过度使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7月,我市拉开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大幕,立足“全面清”,下定决心攻坚突破。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有效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还相继颁布实施《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先后出台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控制准则等文件80多份,有效保障海上养殖高质量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度可把。
霞浦下浒镇海域上,现代海上养殖鱼排、浮球编织出一副七彩海上田园
针对大黄鱼养殖产业化以来使用的传统网箱,长期存在的抗台风能力弱、泡沫浮球易老化破损等问题,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引导养殖户将传统网箱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网箱或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同时,将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养殖使用的泡沫浮球更换为环保塑胶浮球,有效提升我市海上养殖设施硬件条件。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完成海上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贝藻类33.74万亩。
从第一本海水水域滩涂养殖证,到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从第一笔“渔排养殖贷”,到创新推广养殖台风指数险以及塑胶设施财产险、质量险和大黄鱼养殖目标价格指数险……通过实施系列改革举措,我市海域养殖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漂垃圾大幅减少,海水质量明显改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好生态换来好效益,渔民感受最直接。霞浦县山淼合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文钗说:“水质变好就好养殖,我们4年前就试养生蚝,但一直没成功,水质变好后生蚝就能养活,400多亩生蚝今年产值预计在2000万元。”
科技赋能 提质增效
如今在宁德海域,绿色低碳的“海上社区”已替代原有脏乱无序的老旧渔排,5G网络、光伏发电、电动船舶等已不是新鲜事物。好生态加持,高科技赋能,为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三都澳万福岛渔排,渔民正在智慧渔排上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泡茶聊天,茶几上放着连接5G信号的手机,渔排上的情况通过手机终端一览无余,中国移动、华为等科技龙头装备加持,让海上渔民沐海耕渔充满“科技范”。
“有了高清视频监控预警,我们就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苦,夜里起来几次巡回观察渔排,可以睡个放心觉。”万福岛渔排工作人员蔡祖助说。
5G网络让海上养殖更高效,锂电新能源则让养殖更低碳……我市推动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在蕉城三都澳、霞浦七星、福安宁海等海域推进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探索绿色低碳养殖产业升级。
“我们还以‘海上社区’为平台,全市建设15个海上社区,通过整合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展党群服务、群众诉求、设施技术、绿色养殖、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海上社区服务水平,助推海上养殖高质量发展。”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鱼病寻医问诊难问题,建设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岸上门诊、海上巡诊与远程诊疗相结合的鱼病防控服务网络,定期开展病害防控、药残检测、产地检疫及鱼病诊断服务。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中心及4个县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站、3个乡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部、6个村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点。
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
我市还积极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增养殖,推广三倍体生蚝养殖5万亩,通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建设万亩连片示范区10个,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同时,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小杂鱼饵料,完成规模以上海水养殖主体治理任务,开展渔业生产生活垃圾回收,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融合发展 逐梦深蓝
在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正向网友介绍新品无骨大黄鱼鱼柳,发力预制菜“新赛道”。近年来,三都港公司加大综合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意研发投入,将生产加工工厂打造为餐饮企业和家庭的“中央厨房”,为餐饮、商超、电商等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优质食材定制解决方案。今年3月,三都港还入选艾媒金榜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及中国即配预制菜品牌排行榜30强,其中金榜指数排名位列百强榜第11位。
大黄鱼从曾经过度捕捞濒临枯竭,到如今频频成为网络销售榜单冠军的“网红鱼”,靠的是从种苗培育、生态养殖、工业化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多元销售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力。
近年来,我市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大我市特色品种增殖放流力度,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全市水产原良种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建有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养殖方面,通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动养殖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建成深水抗风浪大网箱3450口。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食品加工市场,优良品质和创新产品是竞争力的核心。特别是电商时代,跟不上市场的产品最后只能被淘汰,这是铁律。”三都港公司负责人尤信铃说。
对此,我市充分利用海带、紫菜、大黄鱼等优势资源,开发即食海带、调味海苔、三去黄鱼和无刺鱼柳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预制菜。同时,加快推动水产品加工聚集发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家,居全省设区市前列。
跳出渔业看渔业,渔旅融合风生水起。我市借助海上养殖设施改造升级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推进建设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渔旅融合为特色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我市将不断优化三产结构,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向海洋要空间,全力以赴做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动宁德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你可能还喜欢 1.实干担当勇争先 凝心聚力谱新篇——东侨开发区深入实施“15个专项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热烈庆祝东侨机关篮球代表队荣获“东侨杯”篮球赛冠军 3.预告|养老诈骗套路不断 爷爷奶奶必须防范 这个说唱带你观看骗子们的手段~
信息来源:闽东日报 新宁德
本期编审:苏晓洁 吴夏冰 阮琳钧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