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十三五大名县义务教育工作巡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就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城区补短板、增学位,在农村强弱项、建名校,重点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寄宿制中心小学,重点发展几所管理严格、质量突出的初中名校,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

十三五以来,大名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理清快发展思路,明确大发展目标,坚守新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全县中小学“1260”发展布局规划和主城区“东西南北中”学校建设三年攻坚,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在新城区配置建设了一批新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农村薄弱学校集中配备了教学仪器,为乡镇中心学校新建了40多栋学生宿舍楼,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初步整合,一所所靓丽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矗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均衡优质经验材料是什么_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优质均衡标准

先手谋政,顶层设计绘蓝图

大名县位于三省交界,人口多、财政穷、基础差、底子薄,学校布点多。虽然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国家、省专项资金,建成了一批标准较高的农村中小学校,但是城乡差距、校际差距逐渐拉大,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2014年12月3日,大名县顺利通过了省教育督导评估、省高中阶段评估、省教学评估三项验收。评估过后,全县教育系统立即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振奋精神、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带着问题进行密集调研。局领导重点走访乡村干部、离退休校长、骨干教师、学生家长,认真听取他们对本地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大名教育如何科学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

经过多轮深入讨论,反复修改完善,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思路,一个以满足家长需求为出发点的全县教育事业中长期规划逐渐形成。2015年4月,经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围绕“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明确了今后全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布局科学化、高中教育多元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师资补充长效化、校长考核目标化、行政管理标准化、教学研训一体化、民办学校规范化、学校招生秩序化、质量评估常态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施创建教育强县步伐,全力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布局规划,2015年1月至3月,教育部门先后组织教育系统内有关人员对规划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同时征求了教育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求了各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征求了发改、财政、规划、国土、住建、环保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在反复修改、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规模适度、重点突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了《大名县中小学中长期教育布局规划(2015-2020年)》。

优化学校布局,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和满足学生家长需求。《规划》提出了全县中小学“1260”学校布局思路。即从实际出发,以集中办学为方向,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的界限,以“重点初中、标准化中心小学”为主,以“乡镇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完全小学、教学点”为辅,全县重点打造标准化初中12所,标准化中心小学60所,加快全县义务教育均衡步伐。

《规划》特别强调,要以消除“大班额”为目标,在主城区构建“东西南北中”教育布局,通过在城区各个方位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标准化中小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有效控制城区学校班容量。

2015年8月,经过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大名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大名县中小学中长期教育布局规划(2015—2020年)》(“1260”学校布局规划)。

从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县中小学“1260”学校布局规划的编制出台,历时整整12个月。一年时间,从教育局机关干部到一位位基层的中小学校长,从退休教师到一位位普通的学生家长,从领导干部到一位位建言的代表委员,都在为教育发展冥思苦想,踊跃献策,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为大名教育发展描绘了一幅幅蓝图,为积极稳妥地做好新常态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使全县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奠定了基础。

优质均衡标准_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均衡优质经验材料是什么

深水攻坚,打通路径夯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急不得,更等不得。不喊口号,不造假象,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科学布局办学,按照城乡规划建校,按照优质均衡管理,建管结合,多措并举,让群众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路径一:城区学校扩容,消除大班额,解决城区新迁居民子女入学难,成为首要的民生课题。

经过十余年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大名县主城区人口已突破20万,大量学生涌入县城,县城几乎每所学校,都感受到越来越重的负荷,教学资源紧张,办学压力增大。

实验小学位于县城主城区西北部,2006年建校,县城元城街以西仅此一所小学,而新建小区一个接一个,楼越盖越高,学校承担着城中、城西、城北三个区域的入学压力,学生数量多,产生大班额,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北关小学原是一所两规制的普通小学,随着县城中部清水苑等一批居民小区的兴建,以及商业中心的人口聚集作用,学生急剧增长,学校容量有限,班容量居高不下。经过思索人们形成了共识,教育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之配套,现有的城区中小学校必须扩容。

2015年初,经过多方协调,县城东部占地160亩的大名二中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规模由36个班增加到72个班。为了缓解中心城区学校教学资源紧张、减轻办学压力,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大名二中原址改建为红旗小学,当年开始招收新生,2018年新建教学楼一栋,学校发展到36个班。同年,学生拥挤的北关小学得以翻建,新建四层教学楼一栋,学校规模也由12个班发展到36个班。城区中部两所小学的扩容,直接增加了60个教学班的学位,缓解了入学压力。

2016年秋季,县委县政府为推动明清古城护城河建设,在县城南部元城街南端预留土地60亩,规划建设72个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县是民族大县,2017年9月新建民族学校初中部开始投用招生,一次招生12个班,分担了大名三中、实验中学的初中服务范围。2019年,南关小学新建工程(民族学校南楼)启动,2020年投用,南关小学可以由12个班发展到36个班,城区南部的就学压力迎刃而解。

为缓解城区东部就学压力,2018年初,在县领导支持下,在引河以东征地55亩,谢台臣小学、第五幼儿园开始建设,到2019年9月谢台臣小学一期工程顺利投用,每年可以招收小学一年级学生8个班,直接缓解了县城东部东关小学、子弟小学、银河小学的入学压力。

城区北部,2018年县委县政府在北部新城划拨土地90亩,高标准规划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16规48个班,小学8规48个班。2019年9月,魏州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同时投入使用开始招生,直接分担了大名三中、大名中学的初中招生压力,让他们腾出资源扩大高中招生,小学招生则分担了实验小学以北北部新城诸多新建居民小区的入学压力。

2015年以来,教育部门根据《大名县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专项规划(2016—2030)》,在城区“东西南北中”全面开花,改扩建7所标准化中小学,增加义务教育学位2万多个,迅速扩大了主城区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

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2020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城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启动了西关小学、西未庄中小学复建的“双西”工程,目前已提出选址意见,2021年将开工建设,学校建成投用后,城区西部将再添8000个学位。

路径二:优质校兼并校,城区校建分校,加快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制定全县教育中长期规划的同时,教育部门开始谋划打破行政格局限制,让办学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优质名校兼并薄弱学校,资源重新配置,学校统一管理,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均衡,缩小校际差距。

2015年6月,大名中学向城南发展,实质兼并生源不足的旧治中学,设立大名中学旧治校区。几年间,教育部门先后筹措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旧治校区办学条件改造,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围墙、大门、厕所,成为容纳36个教学班的一所标准化初中学校。目前,旧治校区已成为大名中学南校区,片内生源不再谋求进城上学,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大名一中向农村谋求发展。2016年2月大名一中西店校区挂牌成立,谁也不会想到,这所县域西部偏远乡镇的薄弱初中,已经成为了田径冠军的摇篮。在大名一中总校的辐射帮扶下,西店校区结合实际形成体育特色教学模式,由体育名师张国栋指导组建校园田径队,初中学生李亚轩、郭佳丽、郭文蕊等多次打破国家省市田径项目记录,荣获国家省市级金牌23枚、银牌8枚、铜牌12枚,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市委书记专门到西店中学看望慰问,《中国青年报》进行报道。大名一中总校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到西店校区执课,并为分校学生打开绿色通道,成绩优异直接进入总校学习,短短四年西店校区一跃成为县域初中特色校。2019年7月,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校的带动作用,大名一中又在县域东部托管孙甘店中学,正式建立大名一中试验校区。

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融合发展,2017年7月,大名二中实质兼并城区东部的殷李庄中学,开始建设大名二中东校区,从理念、经费、师资、管理、评价等各方面对殷李庄中学进行精准帮扶,实行资源配置倾斜、招生政策倾斜、教师交流倾斜,加强了分校教学管理,提升了分校教育质量,促进了薄弱校整体提升。大名二中兼并殷李庄中学,满足了城区以东乡镇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体制改革目标。

县实验小学、子弟小学、工农兵小学分别兼并县城北边的的七里店小学、东边的沙堤小学、西边的未村小学三所薄弱学校,建立了县实验小学北校区、子弟小学沙堤校区、工农兵小学未村校区。兼并措施的实施,迅速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薄弱学校面貌得以较快扭转,招生人数实现了翻番,办学水平大力提升,把优质学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西未庄乡未村小学位于主城区边缘,由于未村距离城区较近,家长们宁愿多走几里路也要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未村小学一度成了闹市边缘被遗忘的角落。2015年,学校只有7名教师3个学生。8月,未村小学划转大名镇中心校代管,成为大名镇工农兵小学的分校,未村校区与总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资源、统一师资。依托名校优势,未村校区当年就顺利招生100多人,学校薄弱状况迅速得以改观。

“办好学校的关键除了硬件设施齐备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的更新。”为了提高分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农兵小学实施总校分校统一管理,直接嫁接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对分校教师的业务培训,总校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分校区执教,集体教研,统一考核。短短一个学期,学生就出现了回流,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2017年,教育部门投资280余万元为学校新建了四层教学楼,除了满足教学班需求外还配齐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室等专室,学校在校生700多人,工农兵小学总校的入学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两个校区共享协同发展成果,学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七里店小学原有学生170人,片内生源流失率较高,经过实验小学管理后,校风迅速好转,师资水平显著提升,教学管理得到加强,片内生源回流,学校改建了宿舍、餐厅,服务水平得以完善,为城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目前在校生已达600多人。

沙堤小学原有学生70多人,教师近30人,是东部距离城区最近的乡镇薄弱校。子弟小学是城区教学管理水平较高的好学校,招生压力最大。建立分校后,投资新建了教学楼、餐厅,子弟小学把小学一年级教师学生整建制的搬到沙堤校区上课,学校协调联系公交车固定线路,中午安排餐厅为学生供餐,有教师志愿者义务辅导功课,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学校在校生发展到400多人。

优质校兼并、托管薄弱校,向薄弱学校移植优质学校的管理模式,迅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是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途径。城区学校建分校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了农村薄弱校的整体提升,还有效承接了县城学校的招生压力。

优质均衡标准_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均衡优质经验材料是什么

路径三:实施贯通培养,衔接了中小学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纵向联通,共享发展红利。

“打破了一堵墙,盘活了两所学校。”龙王庙中学和龙王庙一村小学仅一墙之隔,由于管理主体不同,中学和小学各自为政,很少有交际,但他们的命运却在2017年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学办学条件好,有运动操场,有学生餐厅,有学生宿舍楼,师资充足,招生没问题。小学有一栋新建四层教学楼,没有餐厅、宿舍,面对留守儿童服务有短板,小学发展不太理想。为了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县教育部门把龙王庙中学作为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龙王庙一村小学被划转到龙王庙中学管理。学校间的墙没有了,中学小学成为一家人,小学生看到向往已久的操场、餐厅、宿舍、图书室,教育资源共享,管理融为一体。龙王庙中学迅速整合教育资源,补齐小学发展短板,实现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为实现教育教学的衔接,学校着手改变教师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每周进行互听课,在年级小教研基础上,间周进行一到九年级分学科集体大教研,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更好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赢得了周边群众的认可。上了小学能直接上初中,省事更省心。九年一贯制为龙王庙中学带来了发展活力,中学发展加快,优质生源有保障,小学得到认可,在校生人数翻了两番,达到了500多人,片内生源不再外流。

感同身受的还有同样作为试点学校的王村中学和埝头中学。王村中学属于教学质量较好的边远乡镇中学,一墙之隔的安村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是一所只有100多个孩子的教学点,他们校园偏僻狭窄,没有室外活动场地、没有现代化装备,并入王村中学后,教育部门投资建设了两栋四层教学楼,建设了学生餐厅,硬化了操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管理得到优化,小学的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也为中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埝头小学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农村小学,2017年在校生不足10人。埝头中学是一所发展较好的农村中学,在校生2000多人,管理严格,师资雄厚,远近闻名。用埝头中学这所名校代管埝头小学这所弱校,墙挨着墙,优质资源完全可以共享,共同发展。

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破学段,因地制宜,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初中、小学一体贯通培养,小学毕业后直升本校初中,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两个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连续不间断、直升不选拔、管理一体化。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特点、学生管理等方面顺利衔接,避免了“学段欠账”。学校改制,学校面貌变化大,在校生逐年增加,说明群众对教育工作认可,也为我们办好农村学校的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路径四:实施组团办学、城乡大联盟、寄宿制改造,加快农村学校发展,集中优势建设农村的好学校。

均衡发展不是摊大饼式的慢发展。想让群众满意,学校就必须实现优质发展,尽可能聚集有限的教育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乡镇能吃能住的中心小学,满足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生活服务需要,满足学生家长对优质师资队伍的需求。

2016年以来,每个乡镇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选取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实施 “1+X”组团化办学,以中心小学为核心,就近辐射周边一定数量的小学和教学点,由中心小学统筹管理。一所中心小学就是一个小学区,主校和分校实现了学校名称、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经费使用、项目安排、资源调配、教师管理、活动组织、招生检测和绩效发放的“十统一”,着力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难点,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师“走教”,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同步,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加强城乡中心小学间的联系,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2017年3月,以城区优质小学为总校,与乡镇多所中心小学缔结盟校,先后组建6个小学教育联盟,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城乡学校间的交流融合步伐。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是大名县第一个小学教育联盟,以实验小学为联盟总校,孙甘店孝廉小学、金滩镇顺道店小学、杨桥镇杨桥小学等11所小学为联盟校,覆盖11个乡镇,辐射近万名师生。6个小学教育联盟,涵盖全县68所中心小学3万余名师生。联盟学校之间通过召开现场交流、观摩座谈、送课下乡、教师轮岗、联合评价等形式,强化城乡校际间的沟通交流,逐步实现了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常规、课堂建设、质量监测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打造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组团化办学和小学教育联盟,县教育部门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每一个学校。

孙甘店镇位于大名县东南部,外出打工人口居多,当地百姓对学校最大的需求就是得能吃、能住,公办学校不能吃住,就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该镇一度同时存在8所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招生困难。“一到暑假老师就得到户家访招生,百姓一看是公办学校,大老远的就摇手。”2017年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全县20个乡镇开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标准化改造。一所所农村小学的餐厅、宿舍拔地而起投入使用,在学校里学生“能吃、能住、能学”,还能享受营养餐的优惠政策。通过寄宿制小学改造,公办中心小学吸引力增加,在校生迅速增长。面对公办学校的强势发展,有的民办学校开始知难而退,停止办学。“百姓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寄宿制小学的建设让农村孩子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优质均衡标准_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均衡优质经验材料是什么

提质问效,严格制度抓规范

为推进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大名县在学校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提出“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为加强教育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2014年10月制定印发《大名县教育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暂行办法》,明确了学校工程建设规范管理的九项程序要求:遴选报批、立项可研、选址勘察、建筑设计、公开招标、施工管理、过程监理、竣工验收、审计拨款。建立健全了学校建设项目管理的八项制度:教育规委制、法人责任制、公开招投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立卷归档制、终身负责制、黑白名单制,为项目建设构建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管理保障、技术保障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了项目建设成效。

借鉴县政府重大项目规委会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由规划、财务、教育等股室组成的教育规划委员会,为全县教育系统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建设项目均邀请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项目学校校长及老师代表等直接参与,并向行政审批、乡镇主管乡镇长延伸,从项目遴选、资金确定、建设选址,一直到单体设计、专室配置均通过充分论证,广泛听取项目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建议,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超前设计,一步到位,切实用好每一笔项目资金,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严格项目建设流程管理,在项目工程完结后树立醒目标志将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重要信息进行公示,让这份“责任”永久保存,用心打造出“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并建立教育工程黑名单制度,对进度慢、效率低、质量差的单位拉入教育系统黑名单。

十三五期间,“1260”规划从图纸逐渐变成一幢幢教学楼、一座座餐厅宿舍、一所所新学校,赢得了一个个大拇指、一张张小笑脸、一叠叠大学通知书。优质均衡教育,也随着一个个简单的教育“小目标”落实,托起了数万家庭的“大心愿”。2016年,大名县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义教均衡县督导评估验收。2017年,高分通过了国家义教均衡县评估认定,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2014-2019年,高中教育蓬勃发展,在校生数量实现翻番,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15年,黄昊被北京大学录取,结束了大名县31年无清华北大学生的历史。2016年,黄晓红被北京大学录取、常贝贝被清华大学录取;2018年,王佳慧、朱子敬被清华大学录取;2019年,程博被清华大学录取、杨晓玉被北京大学录取。2020年高考,李晴被清华大学录取,赵晖被北京大学录取。董晴晴夺取邯郸市文科第一名(全省排名92),被北京大学录取。大名中学高考实现重大突破,杨雨欣获得全县文科第三名,全省排名558,被浙江大学录取。大名县已经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高考进步奖。

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均衡优质经验材料是什么_优质均衡标准

2018年6月,《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政府副县长石立同志的长篇署名文章《凝心聚力提升内涵,推进教育优质公平》,并以《走活城乡教育一盘棋——大名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纪实》为题,加“编者按”专题报道了大名县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验,重点介绍大名县中小学1260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大名办学模式”在全省获得好评和推广。

让人民满意,必须躬身答卷。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人民群众给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从“建校舍”到“建名校”,是农村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普及教育1.0”到“教育现代化2.0”,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加倍努力奋斗的方向。

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冀南教育新高地,是重塑大名教育新辉煌的希望所在。办好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群众翘首以盼的民生实事。面对人民群众对“好学校”的需求,我们只有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这条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任务更大更重更难,决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继续不忘初心,根植人民,尊重科学规律,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大名教育一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