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蟹产业必将成为一个健康发展并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业

——专访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渔协河蟹分会会长,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

2019年,全国河蟹产量突破85万吨,比2018年的增加10万吨左右,实现历史新高。但是,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也给河蟹产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艰难:春节期间市场关闭无交易,成蟹滞销压塘;封路隔离物流不畅,河蟹投苗滞后,各地扣蟹积压卖成白菜价…这种形势下,蟹农该如何应对?产业如何发展?为此,农财宝典-蟹行家记者专访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看看他怎么说:

辽宁盘锦稻蟹苗养殖技术_盘锦稻蟹养殖基地_盘锦稻田蟹苗价格

李晓东 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农财宝典-蟹行家:介绍一下您在河蟹产业的从业经历?谈谈您对我国当前河蟹产业的看法?

李晓东: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从事河蟹育苗和养殖的探索,1990年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了辽宁盘锦大洼县河蟹开发增殖站的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开发工作。经过2年的探索,我将此前掌握的中国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的相关技术引进到河蟹育苗上来,使蟹苗单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991年,我们的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取得了成功,也使盘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河蟹养殖用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同年,我首次尝试在稻田中养殖河蟹并获得了可喜的突破,此后一直致力于不断探索总结稻蟹共生模式并向全国推广;1995年,我率先在室外土池中试验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培育蟹苗并取得成功,这三项技术的突破,推进了我国河蟹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我放弃了公务员身份,带领一批有志于在河蟹产业上实现人生理想的水产专业大学毕业生,创建了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成为这个科技型创业团队的带头人,利用取得的几项科研成果,开展河蟹育苗、养殖生产和技术服务。从创业之日起,我们就建成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并先后承担了一些国家863、十二五科技支撑、蓝色粮仓,省部级系列科研项目和课题,在河蟹育种和健康养殖,海蜇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和池塘养殖,文蛤、美洲帘蛤的育苗和养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企业通过转化这些成果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最大的河蟹苗种生产企业,去年获批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本人也获得了系列荣誉,2015年,被推选为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翌年被推选为中国渔协副会长,2017年,被推选为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

河蟹作为传统的高端消费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产生的新期待,加之人们赋予这个物种的文化属性,使之成为市场上永远的宠儿,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近年来,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国家层面上,这项产业已经被列为增收富民的重要产业,在实现乡村战略振兴和绿色生态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央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拆围还湖、退养还湿,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强化了从苗种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控,而在生产者层面,大家致力于优化养殖环境,大力推广新品种,转化新技术,河蟹养殖业出现了连年稳产高产,而且规格和质量齐升的可喜的局面。

2019年,全国的河蟹产量突破85万吨,比2018年的75万吨提高了15%以上,刷新历史新高。在消费方面,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文化品位升级,河蟹在各地市场的接受度与喜爱程度在提升,消费量也在增长,销售模式也在迅速改变。但是,随着养殖量以及规模的快速增加,在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行业自律不够,商家的急功近利导致的自毁城池,市场乱象频出,所谓的软规格、泡水蟹、冒牌蟹、劣质蟹纷纷出现于市场,还有网上恶意报价,欺骗消费者等行为频发,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

片面追求产量与规格,不惜成本,育苗企业花重金购买大规格种蟹,成本转化到蟹苗上,导致蟹苗成本达到了1000至1500元/千克以上,这些成本又转嫁到养殖户身上。另外,为了追求高产而增加蟹种的投放密度,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了各种投入品,近乎狂热的养殖积极性推升了塘租价格,导致养殖户负担过重。

产量增速过快,加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消费信心不足,市场疲软,导致河蟹销售受阻。

从全国85万吨河蟹产量来分析,如果每只重量以150克计算,全国14亿人,每人平均4只,加上河蟹这种商品上市时间短,真正好品质的蟹集中在11月至翌年1月,不能实现全年均衡上市,另外,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市场开发滞后,从河蟹这种商品的特殊属性和消费者的食品组成结构来分析,超出了目前国内的消费能力,严重制约了销售,也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们的产业路在何方?产业发展到了关键的节点处,我们必须理性思考,除了总结各地成功的养殖技术,探索如何降低成本,减小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品牌营销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外,还要正视目前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聚焦河蟹供应链和消费端的变化,主动寻求改变,来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全面转型升级。

盘锦稻田蟹苗价格_盘锦稻蟹养殖基地_辽宁盘锦稻蟹苗养殖技术

农财宝典-蟹行家: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您认为会对河蟹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您对产业从业者有怎样的建议?

李晓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河蟹产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艰难:由于物流渠道不畅和市场长期关闭,导致一些成品蟹长期压塘,低价出售,损失惨重;养殖户不能按农时投苗,加上对市场预期不乐观,严重影响了养殖投入的积极性。与发生在17年前的SARS相比,给产业带来的打击与损失是类似的,但在产业规模已经发展到数倍于当时的情况下,损失程度就大大超出那个时代了。

根据今年的生产和销售形势分析,给养蟹从业者的建议如下:

第一,疫情的影响,更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快速进入电商时代。河蟹产业也要迎头赶上,当现代通讯技术进入5G时代之后,催生了一些全新的产业,也改变了我们生产、销售甚至是思维模式。尽管相关领域的开发还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单就目前的理解而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农业大脑等新的概念就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了。我们刚刚进入河蟹产业的数字化的尝试阶段,下一步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让河蟹的生产和销售插上5G的翅膀。智慧河蟹产业已不仅是坐在家里拿起手机就可以了解到河蟹的生存状态,可以遥控投饵和启闭增氧机、控制生产资料的进销存等功能了。与客户无缝对接,和消费者分享产品信息,实现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精确到每个客户的用量需求及食用建议,预测市场走势,分析气候变化及应对方案,农业大脑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预案以及调整方法提醒,病虫害的预警及应对方案等等。不限于以上设想的许多功能都能够在5G框架内实现,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就要认真地补补课了。

第二,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更凸显重要。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已经让我们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内,毫无隐秘可言。有俗语说买家从来就没有卖家精明,但在这个全民意识觉醒的时代里,从主流消费者的层次来分析,作为农业的从业者,不管是我们现有的知识层次还是我们所处的相对原始的生产环境,都已经落后于我们产品的消费者,靠耍小聪明、玩弄欺诈伎俩之类的手段已经无法再轻易地得手,唯有坦诚待人,坚守诚信底线才是我们蟹农的生存之道。河蟹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相对成熟的产业,不仅是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就是赚取微利也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好摘的果子已经都被摘完了,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才能摘到更高处的果子。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钱?当然消费者的肯定与认可就是我们努力的风向标,我们除了赚取他们给予我们的超过已经透明了的产品直接成本之上的品牌与信誉溢价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与他们密切互动,多多倾听他们声音,告诉他们产品的真相。

我带领我们的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已经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稻蟹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饮体验、休闲娱乐、渔业采摘、养殖加工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目的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互动体验,探索自然奥秘,体验并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实现充分交流的平台,把好产品的故事讲给他们,给河蟹这个商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接受一种精神慰藉而不只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口腹之欲,同时带给他们一份安心与信任,这是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第三,做好品牌文章,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除了以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的创新来支撑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生产效率,别无他法。科技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问题的突破口,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如果经过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具备了提前或延迟成熟、提高抗病力、提高成活率、提升规格、具备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组成,那我们就可以解决均衡上市问题、减少投入品的使用量问题、降低大眼幼体的投放量以降低成本问题、养大蟹且养优质蟹问题。如果我们能以生态环境营造技术来改善我们养蟹池塘的环境,就可以提升河蟹品质、降低蟹塘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开发出的高效全价环保河蟹饲料能达到挪威的三文鱼饲料的水平,完全取代现在使用的小杂鱼,那将会对产业有一个更大的推动。如果我们的深加工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蟹黄、蟹酱、蟹柳、各种风味产品等网红产品、爆款产品,那我们就可以学习借鉴小龙虾产业成功的经验来扩大销售量了。

第四,由行业的自律升级为业内的联合,是我们行业自我救赎及发展的可以探索的路径。如果我们各重点企业能通过资金、技术及共享市场等方面的合作,用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和经营,共同承诺做负责任的生产者,杜绝违禁药物,统一制定和执行技术标准,我们就能给消费者提供好蟹;如果我们能够有能力规范市场,制定河蟹等级标准并且严格实施,我们就能够实现按质论价,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如果我们能够与政府联手,发挥监督作用,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抵制不负责任的胡乱报价,统一各地产品的价格标准,就能向社会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与服务,这些都是产业升级的终极目标,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能够与全国的河蟹产业业内人士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推出一个独角兽型的超级企业,一旦时机成熟,走向资本市场,成为一个公众的企业,中国的河蟹产业必将成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业。

农财宝典-蟹行家:李老师长期从事河蟹育种及健康养殖模式研究,而良种选育是河蟹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大闸蟹种类繁多,公认的良种有“长江1号、2号”、“诺亚1号”、“光合1号”和“江海21”,据了解,全中国大闸蟹产量数十万吨近60亿只中,属于上述5种良种的占比不到一成,这种现象您怎么看?对于“大母本”苗及“本土”苗,您又持怎样的态度?

李晓东:实际上,全国河蟹的良种覆盖率,比你提到的不足一成要高一些。单以我们企业辽宁基地生产的“光合1号”为例,2019年实现产量40000kg,占全国市场的6%左右,加上其它4个新品种,全国蟹苗新品种覆盖率应该接近20%。这还不算人们使用大母本培育的具有一定杂交优势的优质苗种数量。应该说,随着养殖户对蟹苗质量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对经过长期选育的已经具备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需求,良种覆盖率肯定会快速提升的。至于蟹农普遍推崇的“大母本”蟹苗,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一般说来,河蟹生长同时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大母本长成的原因,不排除是遗传因素所致。因此,以其为母本来繁育蟹苗,也就是一种朴素的科学选育愿望下的积极行动。其后代就有可能具备了一定的杂交优势。这种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对于筛选河蟹的大规格的优质性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河蟹选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技术路线只有经过精密的设计,才能保证真正的优良性状能够高效率地被找到,并稳定地遗传到后代中去,育种工程涉及到数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甚至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来完成,当然也需要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层面的资金项目支持。而养殖户对“大母本”的追求,也从侧面反映出产业对优良品种的呼唤。

农财宝典-蟹行家:关于河蟹价格及规格问题,主产区江苏兴化、高淳价格每年均有明显的价差,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改进建议?关于大闸蟹“品牌”一词如何看?

李晓东:兴化和高淳地区这几年河蟹销售价格出现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业内所说的“软规格”和“硬规格”导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人们当然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就给低价河蟹带来了想象空间。特别是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河蟹价格信息,又加上这些信息又不是完全透明对称,就出现了一些不法商贩推出低价蟹,实际规格达不到客户要求的规格。

短期内,由于低价格产生的高销量给市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从长远看,这种坑骗消费者的短视的做法给产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我的了解,由于高淳地区的政府各部门与行业协会齐抓共管,养殖企业与合作社以及销售大户达成共识,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和规格把握,严格执行“硬规格”,也就是足斤足两,所以就出现了地域之间的巨大价格差异。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对市场销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近两年的市场表现看,以“固城湖”为代表的高淳河蟹在业内口碑越来越好,实现了真正的品牌价值。

所谓河蟹的品牌价值,决定于人们是否愿意持续购买某一品牌的河蟹产品,可由顾客忠诚度以及细分市场等指标衡量的一种无形资产。河蟹的品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涵着长期稳定的经营理念沉淀下来的成本,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带来价值,为其创造主体带来更高的溢价以及未来稳定的收益。

所以说,河蟹的品牌价值是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概念,它体现在企业或者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对品牌的专有和垄断获得的物质文化等综合价值以及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购买和使用获得的功能和情感价值。河蟹的品牌价值,应该是我们河蟹产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长期同力打造的,融入消费者高度认同的或者是品质或者是服务以及品质加服务的情感价值。如前面我在对产业建议中所述,我们河蟹产业从业者,应该从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或者对品质的坚守来维护河蟹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应该在我们的服务中通过持续而真诚地与消费者交流,让消费者产生情感的认同并为其带来消费的愉悦感。(出处:蟹行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