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瑶寨——郴州市莽山瑶族自治乡跳石子村,长期受困于“三无”——无集体财产、无地方企业、无矿产资源,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贫困的窘境。在中央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贫的政策引领下,跳石子的村民开始穷则思变,总结瑶乡村民的地方性智慧与实践经验,提炼出山地乡民精准脱贫的模式: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更多获得感;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存在感;回归乡土,实现诗意栖居,更有尊严感。

关键词:“跳石子”模式 南岭走廊 千年瑶寨 精准脱贫

根据笔者近几年针对南岭走廊尤其是罗霄山片区的田野调研,我们将目光投注到一个特别的村寨——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跳石子村,这是一个千年瑶寨——地处海拔800米的半山腰,共29户人家,120余口人,因长期以来无集体财产、无当地企业、无矿产,全村人均GDP仅2-3千元,24户人家80多名瑶胞都是贫困户,住的全是泥胚屋。在“政府——行业——社会”的共同合力介入下,以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当前“三农”难题、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并围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农村改革、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等战略提出一系列新举措,逐步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脱贫之路。比如,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林结合、种养加一体、传习活化农耕文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食物观;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起,在“新乡贤”——何勇的带领感召下,村民自发与莽山土里巴吉公司合作成立跳石子生态农业公司及合作社,主要养殖莽山黑豚。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28日,跳石子村的入社贫困户村民每户都如愿拿到了4000元的分红,已收回当初的本钱,且分得黑豚肉5斤。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贫困瑶寨正走在致富大道上。

一、支点:因地制宜 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更有获得感

在加大政府扶贫投入的同时,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引导行业力量及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一是建立与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定点对口帮扶,强化脱贫减困得责任制;二是引进行业的有事技术力量,结合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龙头企业,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三是借助各民间帮扶组织等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一)培植高山云雾茶,释放林下经济活力

1、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化全过程并分享收益,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在本区域建立产业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支持企业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地区富裕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形式。

2、回应农产品侧供应改革。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增收动能弱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以上一系列矛盾和难题。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针对跳石子村,进行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

(1)调结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结构。把链条拉长,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把品质调优,增加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农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把效益调高,改变农业长期存在的低效益循环局面。从今年开始将逐步改变种植模式。

(2)降成本。从源头上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见成效,必须降低农业成本,重点抓好“四化一减”。“四化”,即农业适度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一减”,即大力推广绿色清洁、节水、节肥、节药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具体来说,要通过精准用药、精准施肥、精准用种,降低农业的物化成本。此外,“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和适度规模化生产,实现更精准化的生产,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

(3)补短板。而就跳石子农业的现状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补短板尤为迫切。虽然它在生产环节有优势,但在加工、流通、服务环节并不明显,必须通过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使加工环节强起来,流通环节活起来。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资源环境短板。由于此前过多地追求产量,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退化酸化、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今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资源环境的有力保护要实现双赢。

(二)倡导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拓展休闲观光业的动力

充分依托跳石子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强化规划引导,采取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瑶族风情的特色小村,建成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未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三)打造莽山黑豚民族品牌,激活定制农业潜力

莽山黑豚是郴州市莽山土里巴吉农庄有限公司的主打品牌,由牧猪人何勇花费五年时间,利用湘西黑猪与莽山野猪本交配选育而成的新猪种,抗寒抗病强,肉品别具风味,是改良猪种的样本,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创建农业品牌的精神非常吻合。公司秉承“生态、环保、绿色、安全”理念,“一个产品一个故事”,发掘总结了一套适合南方山区的“古法放牧”模式,猪、鸡混牧,建立排泄物自清理生态闭环系统,以混牧密度为生态闭环系统控制节点,以石蛙繁殖生长状态为检测混牧承载力的生物参照样本,建立混牧密度的模型。饲料由公司独立组方,采用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谷物发酵而成,实现全程不用疫苗、不用抗生素、不用激素,用中草药防治疾病,保证绿色无污染,出品高端。公司以品鉴馆直营、电子商务直营、委托生产,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直线销售模式,全程溯源,建立产品极致透明机制和诚信伦理机制。公司于2015年6月在莽山跳石子开辟第一个“合作社+土里巴吉”的合作公司,土里巴吉提供技术,规范化管理合作公司。产品已经获市场认可,现已在莽山森林公园、郴州市王仙岭生态公园、深圳市香蜜湖、珠海市香洲开设了品鉴馆,且已设立关联企业宜章土里巴吉跳石子生态农业公司、宜章土里巴吉莽山黑豚馆餐饮公司、郴州土里巴吉莽山黑豚开发公司、广州土里巴吉生态农业公司。

二、内核:思想扶贫 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农民话语权,让农民更有存在感

(一)“合作社+农户+基地”,还权于民

跳石子村组与莽山土里巴吉公司的股份合作模式,各占50%股份,且法人代表由村民自己担任、财务也由村民负责监管。农民所占的50%不动,其余50%中10%用于对接市场,20%乡贤能人,20%管理。农民出任合作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财务管理、委派监事。农民将合作公司的事情视为自家的事情。尊重农民、信任农民,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核心精神。

1、把准脉搏,找到症结所系。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了民情、听民声”,梳理总结群众致贫原因,做到“村由规划、组有方案、户有档案”。及时跟进扶贫对象的状态和扶贫措施的进程,实行信息即时更新、动态管理、逐步推进扶贫工作。

2、找准对策,抓好示范带动。注重收集扶贫对象的需求,因地、因对象制定适宜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找到适合自己的扶贫项目,采取“以短养长,林茶套种,以种促收,以种促管”的发展模式,建立项目典型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扶持扶贫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油茶、茶叶、毛竹、畜禽养殖和旅游业等覆盖面大、带动力强、扶贫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转化。

3、扎准穴位,切除病痛根源。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按照产业化扶贫要求,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扶贫龙头企业、小微型企业等能够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产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支持建立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促进组织,探索按照社会企业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新机制新途径。组建专业队伍,培训农民,让贫困农户认清脱贫致富的本质,主动积极提高自身劳动素质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落后。

(二)创设瑶族农耕文明活态博物馆,传承民族文明

基于莽山瑶族独一无二的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民俗旅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莽山瑶族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创立瑶族农耕文明活态博物馆,发展莽山瑶族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瑶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采用“公司+生态博物馆+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集种植、研发、加工、休闲观光、销售等为一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知名度。积极筹划开辟以下专区:

1、瑶族生态建筑区

展示瑶族民居的动态发展历程:洞穴-茅屋-树皮屋-瓦屋。对现有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作为景观。

(1)人居平房

(2)人住楼房

(3)两层屋

此屋多半下截用大石砌成,上截用土砖,楼梯可有可无:

(4)神庙

a.文化极深之神庙 b.一部分汉化之神庙c.原始神庙

2、瑶族日常生活生计模式区:

生活器具:锅碗筷、圆桌、长凳、小矮凳、碗橱、水桶、水瓢、水力木臼、人力木臼、镰刀、竹制酒桶、石磨等。

农具:犁、耙、锄等。

3、 瑶族生态农耕文明区

(1)谷物类

a.糯:大糯,雪糯,多种糯米以酿酒

b.粘米:乌禾、牛粪粘、秤花粘、白谷粘、有须粘。

(2)杂粮类:甘薯、芋、牛根栗、黄栗、高粱玉蜀黍等

(3)茶类:分为饮料用途和榨油,瑶山山麓溪畔有不少自身茶树。

(4)作坊:农家酒坊、农家油坊等。

4、瑶族传统医药体验区

瑶医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触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及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质、色、气味来辩别疾病。在治疗方法上,瑶医除了采用针灸、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处,还应用瑶医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功疗法、火油灯疗法、火堆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分为“风药”和“打药”两大类。“风”即柔弱、柔软;“打”即坚硬、坚强。“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腑脏功能的作用,“打药”则取效迅速,具有驱逐邪气之效。

5、瑶族传统服饰展示区

(1)瑶男 全身着衣、裤、头帕、腰带、腿带,配耳环、手镯、衣襟前后之方块花绣。

(2)瑶妇。着帽、衣、裙、红花腰带、腿带、耳环、手镯等。

(3)特种服装。举行度身大典时及巫者在较大的敬神仪式中,另有特殊衣服罩于常服上。

6、瑶族文化生活区

特殊的婚礼习俗、盘王节、正月十六忌鼠、正月二十忌风、二月初一忌鸟、三月初三吃染色糯米饭、杀鸡祭祖;五月端午节喝雄黄酒;八月选良辰吉日吃新米饭,过新米节,祭“谷娘”和祖先、起春节、团圆节、赛鼓等。有长鼓舞、花棍舞、篝火晚会、以及各种乡村民俗节庆和乡村旅游文化赛事活动。

三、目标:乡村治理实现诗意栖居,升华乡愁,让农民更有尊严感

(一)创建乡村建设实验室,弘扬农理

基于流动乡土的现实,何勇以跳石子为基地,依托湘南学院,创建乡村建设实验室,一方面是弘扬农理,另一方面是探讨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为规避市场对村落的僭越,村落的未来仍取决于农民的主体实践。跳石子的脱贫之路,并不意味着村落的终结,而是实现转型,从传统封闭自律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走向现代开放自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传统农业社会中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农业文明的文明,也是一种超越现代农业社会里在资本大厦上建立的工业文明的文明,是一种面对两种环境危机时主动寻求自救的、建立在捍卫自然法则和维护社会契约之上的、视人类和它者为生命共同体的新的文明诉求。

文明是副产品,在建构乡村建设实验室过程中,文化的力量至关重要。哲学家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才能为绿色农业和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意识范式,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赋予人们“个体”、“金钱”等因素以外的意义系统,也使“乡村更像乡村”。

(二)创办农耕学堂,传习农法

2016年6月1日,旨在“把瑶族服装穿起来、把瑶族歌舞唱起跳起来、把瑶族文化和国学文化传承下来”的土里巴吉农耕学堂在跳石子组正式启动,跳石子瑶民吟唱自己的瑶寨歌《迎着太阳,走在致富的大道上》,优美的瑶歌从教室飘出,响彻山谷,唱出了瑶民新生活。一派吉祥——

哪朝哪代,逃荒逃难,瑶族先民到了莽山。林深深草莽莽,悬崖小路砦门当关,若有盗匪上,石子跳呀跳,谁敢再来犯?茅屋草舍越千年,解放了,新瑶民,当家作主看世界,山外出太阳。

斗转星移日月光,去年的去年,水泥马路修到寨中央。今年的去年,城里轿车进了山;今年的今年,莽山黑豚馆开了张,穿得瑶服喜洋洋。好时代,好政策,迎着太阳,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以后还将陆续开课《产品溯源监督》、《瑶族文化与游客》、《犁田煮酒磨豆腐农耕体验》等,每季至少一讲, 其主要内容是传承瑶族文化特色、传授“致富经”,探索乡村建设之路,传习农耕技法,活化村寨民俗文化,教幼童兴读蒙学,传承农耕文明。

总之,由于南岭走廊民族聚居区的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其农村发展被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远远抛在了后面,农民从原来的“当家人”逐渐变成了“边缘人”。但透过正在成型的“跳石子模式”,特别是何勇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提出的“一切权利归社员”、“导入尊严的扶贫”、教化自觉扶贫”、“劳动物化商品扶贫”等一系列新颖的乡村建设理念,我们深深感受到,农村脱贫不仅仅是需要工业反哺乡村,而且更是乡村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尤其是发展特色农业。在蓬蓬勃勃的山地民族新乡村建设中,更应从结构和制度上去考虑如何减少城乡差距,整合资源,尊重且重建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做好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大发展,跳石子模式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曾鹰,男,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伦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研究。

致富经黑豚养殖_致富养殖黑豚怎么样_致富养殖黑豚视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