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指标,是水中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还影响饵料报酬及饲料系数的高低;水体中溶解氧与水生动物的生存、生长关系密切,池水溶解氧高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加快生长发育,反之,水中的溶解氧低,其摄食率和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所以养殖水体中溶解氧是水质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淡水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凌晨时最低溶氧应在3毫克/升以上,一般来说2毫克/升的溶解氧,属最低溶解水平。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要进行新陈代谢,其前提就是水中溶解氧应充足。水中溶氧量高,则水质具有肥、活、爽的特点,鱼类食欲旺盛,饲料利用率高。在生长旺季,水中溶氧达到鱼类适宜溶氧量5mg/L时,鱼的摄食量最高可达鱼的自身体重7.0%以上。
不同的水生动物的需氧量不相同,我国主要养殖鱼类溶氧要求达4-5毫克/升,河蟹溶氧要求达到5毫克/升以上。如果养鱼池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养虾池低于3毫克/升时,鱼虾呼吸频率即加快;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虾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2毫克/升时出现死亡现象,蟹类在池水溶氧不足时爬上岸不下水,吞吐泡沫呼吸空气中氧气。
根据观测,水中溶氧量低于4毫克/升时,鱼的生理活动就会受抑制。水中溶氧含量降低到1.7~2.3mg/L,鲢、鳙鱼严重浮头,草、鲤鱼体色暗淡,游动迟缓,翻白。
在恶化的池塘水质中,溶氧含量都很低。轻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一般为4~4.6mg/L,鱼类有早浮头现象发生。次重度恶化水质,溶氧量为2.3~3.2mg/L,鱼类出现严重浮头。重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在2mg/L以下,鱼类生理生态活动发生紊乱,引起窒息死亡。实验发现当晚上水体缺氧或亚缺氧状态时,次日早晨鱼类明显摄食减少,而且生长几乎停顿。也有数据表明草鱼增重率在溶解氧5.56毫克/升时比2.73毫克/升时提高9.8倍,饲料系数低5.5倍。水温24~32℃时,草鱼在溶氧为5~6毫克/升的摄食量要比溶氧含量2.6~3.0mg/L时高20~22倍。
溶解氧不仅是保证对虾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层的必需物质,是维持氮循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对虾养殖的全过程中均应保持有充足的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mg/L以上。养殖南美白对虾底层水一般不应低于3.5mg/L,当溶解氧降到1mg/L时,南美白对虾便有浮头死亡的危险;养殖中国对虾底层水一般在短时间内不得低于4mg/L。池塘底质和水中浮游生物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据泰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夜间对虾只消耗池塘中溶解氧的5%,池塘底质消约占50%~70%,浮游生物消耗约占20%~45%。
同时溶氧充足可促进水中各种物质的转化与循环。因此溶氧含量的多寡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保证水中的溶解氧满足水生动物的要求,就是水产养殖的基本要求。
总结一下就是:
在缺氧的环境中,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与此同时,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水体中保持足够溶解氧可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
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溶氧的来源与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