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从单一的对虾育苗,拓展到多品种育苗,历经37年;从2000尾花鲈,成长为北方最大花鲈繁育基地,走过了9年。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利津刁口乡的利津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在盐碱地中走出了一条渔业繁育新路子的企业。

“要想繁育一个优良品种,不是两三年就见效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利津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守温告诉记者,“渔业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只有不断繁育引进新品种,优化养殖模式,选准一条特色养殖的新路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双瀛是一家老牌渔业企业,前身是利津县对虾育苗厂,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771援建项目,至今已有37年的历史,而陈守温是第一批进厂的员工。“过去渔业发展存在养殖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等问题,后来公司不断创新,经营项目由单一的海水育苗发展到现在的海、淡水育苗,繁育品种由最初的对虾拓展到半滑舌鳎、花鲈、海马、大菱鲆、海参等多个品种,养殖方式从静水坑塘养殖转变为工厂化养殖。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的花鲈鱼优质苗种繁育项目,成功解决了野生花鲈的人工繁育问题,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花鲈繁育基地。”在去往繁育车间的路上,陈守温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2013年,双瀛首次开始从事花鲈苗种繁育工作,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引进花鲈1000条。2014年,成功繁育花鲈鱼苗300万尾,花鲈苗种繁育初获成功。2017年5月,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成立了“博士研究生工作站”“渔业专家工作站”,为双瀛花鲈苗种繁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2018年,东营市“花鲈全人工繁育与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通过山东省星火计划验收,实现了北方花鲈规模化人工繁育从无到有的突破,成功解决了野生花鲈的规模化人工繁育问题,公司亦被评为“利津花鲈省级良种场”。

走进1万立方米水体的花鲈苗种繁育车间,四四方方的繁育池星罗棋布。陈守温介绍,“花鲈从鱼苗到性成熟产卵需要四年的时间,一条鱼每次可以排出上百万个卵细胞,优质苗种繁育的关键在于抓住母本的产卵期,而人工挤卵的最佳窗口期只有两三个小时。为详细记录鱼的生长速度、活力、健康状况等,在每一条亲鱼背鳍上植入了芯片。为了照顾这些鱼,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们长年轮流在繁育车间值守。”

如今,最早培育的花鲈鱼苗已经从1两重的小鱼长到了8公斤的大鱼,这些鱼产的鱼苗不管是生长速度、体型还是抗病率都很优质。“一条鱼苗可以卖到2元钱,这还供不应求!”陈守温自豪地说。

花鲈养殖模式的成功将花鲈产业进一步向周边推广,辐射范围扩展到河北、江苏、广东珠江等省市。多年来,在陈守温的带领下,双瀛先后获得专利发明6项,实用新型发明9项,科技成果2项。双瀛从一家小小的对虾苗厂成为集苗种研究、培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科技型企业,陈守温也被评为2018年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我的理想就是让企业培育出更优质的鱼苗,让老百姓都能吃得到物美价廉的鱼。”这就是陈守温一直坚守的理想,“2021年我们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双方决定在省级良种场的基础上,申报花鲈国家级良种场,可以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花鲈苗种生产的数量与质量,为东营盐碱水域花鲈池塘养殖、山东省深远海花鲈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种业支撑。”

记者感言

渔业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洋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以打造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为目标,将现代渔业作为实施“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稳规模、补短板、延链条、强科技,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现代渔业,依靠科技力量,培育适合多种水环境养殖的优质鱼苗,是其中关键一环。而壮大龙头企业,让渔业企业年年有“鱼”,年年富裕,渔业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