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鼠”字,大概首先想到的也都是“贼眉鼠眼”、“人人喊打”,很少会有人将鼠与吃联系在一起(当然贝爷之类大神除外)。
在大多数人心里,老鼠到处翻垃圾与细菌为伍,垃圾堆、下水道几乎是哪脏往哪钻,如果哪家餐馆有鼠上了餐桌,那可不得了了,大概率是要关门大吉的。
但凡是也不能太过绝对,比如有一种鼠的出现,就打破了老鼠在餐桌上不受待见的事实,这便是长相可爱味道鲜美的竹鼠。
为啥同样是鼠,命运不大一样?
吻大爱吃竹,易危很珍贵
竹鼠是竹鼠科竹鼠属的一种鼠类动物,又名冬茅老鼠、芒洞老鼠,芒狸、猪鼠,竹狸等。竹鼠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也因为吃竹子而得名“竹鼠”。
竹鼠头部钝圆,吻较大,眼小,耳隐于毛被内。竹鼠的体色随年龄而会呈现从深色到浅色,幼体的毛色比成体的毛色深,周身均为深灰黑色。
而成体竹鼠的身体背部毛色为棕灰色并长有百尖针毛,吻部及两侧的毛色略淡,身体的腹部被毛较为稀疏,色白而暗其间也杂有闪亮的细毛,透过毛被可看到粉红色的皮肤,个别个体的足背与尾部的毛色均为灰棕褐色。
成体竹鼠身长通常为30~40厘米,个别种类,竹鼠全身披长毛,但尾部无毛或具有短而稀的毛,有比较强的爪尖。
爪子不够尖,拿什么吃好东西
竹鼠为穴居动物,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竹林、马尾松林及山地阳坡草丛下,以夜间活动较频繁,白天少食多睡,夜间吃食旺盛。
竹鼠喜在安静、阴暗、清洁、干燥、光线适当、空气新鲜的环境,喜暖,耐低温、不耐高温,喜躲于光线很弱的角落,在南亚及东非一带竹鼠呈体鼹型,外形粗壮似鼢鼠。
竹鼠萌萌的样子,也不禁让人想起同样吃竹子的大熊猫。那么和大熊猫一样,竹鼠虽然名字带“鼠”却是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以及《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中国常见三种竹鼠
目前全世界共计有3属6种竹鼠。其中非洲竹鼠属有2种,为东非特有的种类;竹鼠属有3种,小竹鼠属有1种,为亚洲特有,见于中国中南部,如湖南省郴州地区。
中国常见竹鼠一共有1属3种,分别为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三者都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中华竹鼠
中华竹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等地。中国有中华竹鼠分布的省份有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湖南、贵州、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西部、重庆、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北部等。
中华竹鼠
中华竹鼠成年个体体长30~40厘米,体重1.5~3千克,是我国竹鼠种类中分布最广的,因此也有"普通竹鼠"之称。
2、花白竹鼠
花白竹鼠又叫粗毛竹鼠、银星竹鼠,身体被密而长的绒毛,体背面呈浅灰褐色,或淡褐色,并有许多尖端呈白色发亮的粗毛,并因此得名。
花白竹鼠
花白竹鼠主要分布于桂北和云南西部等地,体形与中华竹鼠相似,体重是2千克左右。目前有纯白色及灰白相间,由中华竹鼠基因变异所致,极为少见。
3、大竹鼠
大竹鼠成体长40厘米左右,最大的个体能达到45厘米,体大肥胖,是个体最大的竹鼠。大竹鼠毛被稀疏而粗糙,面颊为淡锈棕色或棕红色,体背跟体侧呈淡灰褐色,故有"红颊竹鼠"之称。
大竹鼠
虽然名字里有“大”,但大竹鼠分布的区域却是比较狭窄的,并且总数量并不多,因此为稀有种。主要在中国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和马来半岛、苏门达腊等地区。
吃竹鼠,历史悠久
竹鼠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毛皮绒厚柔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中国已被大规模养殖,已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竹鼠吃的都是竹根、竹笋或者地下根茎等“高级”食物,主要的生存环境都在南方条件优雅的竹林里。因此是上等食材,我国吃竹鼠的历史由来已久。
据说早在周朝,人们就将竹鼠视为璞肉,开始了吃竹鼠的历程。在先秦一些历史遗迹和资料中,竹鼠在北方的活动痕迹非常常见,并不像现在只生活在南方。
虽然分布不受局限,但是在周朝竹鼠也绝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吃到的东西。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仪全书《公食大夫》中就提到,能吃上竹鼠肉的得是三鼎以上的公卿大夫。
曾经有地位的人才能吃得到
唐代的张鷟在笔记小说集《朝野金载》中也记载“岭南獠民,好为卿子鼠。”原来爱研究舌尖上美味的广东人,早早就发现了竹鼠之妙。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了竹鼠的形态与口感:“竹鼠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鸭肉。”而《清史》中则记载了竹鼠的新吃法:“鼠脯,佳品也,炙为脯,以代客,筵中无此,不为敬礼。”
布朗族仪式--祭竹鼠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竹鼠这种可爱又好吃的小动物人们也立法加以保护。如今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小竹鼠都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违法。
在我国,虽然大部分地区竹鼠是用来吃的或当宠物养的,但是在一些地方竹鼠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祭祀风俗中,便有一个名为:祭竹鼠。祭竹鼠是布朗族崇拜竹鼠的古老宗教仪式。
传说竹鼠带来谷种,所以当地人们对它十分敬畏,将竹鼠看做父母的魂魄,人见了不利。它爬出洞时,都远远避开,更不敢打,认为那样做会冒犯祖先神灵,自己亲人会死。
不一样的寓意来喽
后来,由于生活资料匮乏,昔日“神坛”上的竹鼠也难逃被人们捕食的命运。但布朗族人,在捕食竹鼠前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便求得神灵的谅解。
在每年傣历四月和九月"岗永"(村寨忌日)时,全寨会举行盛大集会,集体去找1只竹鼠,拴于棍子上,给它戴上花,由2人抬着绕寨游行一圈,后面跟着1人手执捶破的竹竿不断摇动。
待做了这一切象征性的祈祷仪式后,抬回达曼头人家,将鼠头砍下留给达曼, 鼠身砍成碎块,分给各户拿去祭祀家神,照例要把竹鼠肉拿到火塘三角架上点3下,再放入火塘烧烤,使之发出香味,直至化为青烟,表示送给神灵享用。
布朗人认为举行过这样的仪礼,竹鼠就能给大家带来谷魂、盐巴魂,本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找到的是母竹鼠,就预示着来年全寨庄稼大丰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