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

通讯员 李湛祺

盛夏时节,正值涉县偏城镇桑栈村的连翘落果时。一阵风吹来,漫山遍野的连翘随风起舞,宛若一片绿海。在当地,连翘不仅绿了荒山,更富了百姓生活。

“山上以前灌木丛生,我们只能靠天吃饭,现在通过种植连翘走上致富路。”桑栈村会计王河山感叹着村民生活光景的改变。

中药材种植“撬动”山区百姓新生活

桑栈村是邯郸市涉县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山村,由于交通不便,是县里数得着的贫困村,但这里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达200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就有数十种。

2012年,以岭药业看中了这片“宝地”,以桑栈村为分界点,村北区域建立了野生连翘人工抚育基地;村南区域打造成人工仿野生种植区。经过多年努力,人工、仿野生种植连翘面积达到了5万余亩。

以基地为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以岭药业在这里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种植、管理全部雇用当地村民。待连翘挂果后,公司采取雇用村民采摘或定价回收的方式收购,使当地村民长期受益。

“除了种植、采摘连翘有工钱,还可以挣运输的钱。”涉县以岭燕赵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宗建新介绍。

一个连翘种植基地,带动了附近2000多户村民脱贫。在桑栈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部分村民年收入增加上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桑栈村全村脱贫出列。

不仅仅是连翘,在涉县,多种中药材正在“撬起”人们的幸福生活。

“药林结合、药粮结合、药游结合!‘1+3’中药材种植模式让老区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道路。”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献林表示,中药材种植与经济树木、粮食作物、旅游开发相结合,迸发了巨大的经济活力。

2014年,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2019年增长到22.36万亩。今年,全县规划再新增8万亩,中药材种植已涵盖柴胡、连翘、板蓝根、贡菊、红花等26个品种,带动了全县6.51万户农民增收,成为当地百姓的“金药材”。

中药材产业链让农民端上“金饭碗”

艾草一年能收三茬,仅艾叶一项每亩就能卖出1000多块,浑身是宝。”馆陶县张高庄村村民姚善乐说,2018年他流转了200亩土地全部种植艾草,成为该县众多端上艾健康产业“金饭碗”的新农民之一。

历史上就有种艾、用艾传统的馆陶县,近年来结合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把艾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全县种植艾草2.5万亩,打造了艾草种植、艾产品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在全国形成了“南有蕲艾、中有宛艾、北有彭艾”的发展局面。

据了解,作为全国“优质艾草基地”,大面积集中种植艾草,不仅让村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资金,还可以参与到艾产品加工中。通过深加工,艾草被制成艾条、艾绒枕等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年产值上亿元,为农民年增收3000多万元。

馆陶县还对全县贫困户免费进行艾条、艾香包等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免费发放艾条机1000台、艾绒45吨,带动了千余户贫困家庭增收,户均增收2000余元。“疫情期间没法出门,在家加工了1426根艾条和200个艾香包,卖了2000多块钱。”馆陶县南徐村乡郭新庄村村民李花子说。

同时,馆陶县因地制宜打造了特色小镇——彭艾健康小镇。2019年,以该小镇为龙头,馆陶县艾产业产值达1.02亿元。

彭艾的发展,也带火了本土企业和艾灸养生等服务业的发展,前来馆陶县体验艾灸、采购各类艾产品、学习艾灸技术者络绎不绝。

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古泽川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在艾产业方面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带动农民增收,力争将馆陶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手工艾绒加工基地和艾灸培训基地。

中药材产业服务体系助力精准扶贫

从西部山区发展到东部平原县,中药材特色种植已成为邯郸发展健康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路径。

截至目前,邯郸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已达48种,在武安市、磁县、邱县、馆陶县、峰峰矿区等11个县(市、区)多地开花。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础上,全市中药材产业的产前种子供应体系、产中种植生产体系、产后加工仓储体系、销售市场品牌培育等4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产业链雏形基本形成。

今年,邯郸市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指导贫困地区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中药材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