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水面上看上去是波澜不惊,可这水下却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由于缺少植物,并且特别拥挤,所以就会显得不太完善。因此咱们在日常管理中的很多细节都会让这个系统的平衡左右摇摆。这其中怎么投喂饵料这件事,对泥鳅还是对水而言,都得好好讲究一下。
由于泥鳅皮实,所以在养殖的环节上相对简单明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饵料的饲喂了。很多养殖户知道泥鳅食性杂,所以在投饵上总想省一省,认为泥鳅可以在水里寻到其它的食物来代替一部分饵料。可这一省,就容易省过了度。
(采访)一开始我养泥鳅的时候,还是舍不得喂,一开始那时候我喂这个饲料,人家一天喂一桶,我连半桶都喂不到,最后舍不得喂,所以最后一出鱼的时候,一般四个月要达到出口,一出鱼一看人家挣三万,我挣一万、一万多一点。他问,你喂多少饲料?我说我喂两吨,他说你喂两吨,我喂五吨,你不能跟我比,所以我们开始也舍不得喂饲料。
泥鳅数量大,饵料投少了自然影响生长。可要是养鱼心切,把饵料喂多了,同样也是问题。
(采访)这种就是肠炎,你看这个,它就是肠炎消化不好。肚里面,这明显的看到有胀气了,鼓这一块,这边鼓这一块。胀气上来以后,就漂到这个水面上,就是到处乱游,出现这种问题,这个泥鳅就是出现这个毛病,这种是胀气。它的有害气体,在内脏里边,它从后面排不掉。
泥鳅只有一根直肠子,这根肠子可是身兼二职,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它还得帮助呼吸呢。肠子要是因为负担太重引起消化不良,那消化和呼吸可就同时受到影响了。喂多少才算合适呢?人家也有现成的经验给咱们。
(采访)假设这个池子投苗是5000斤,按4%喂,一天两百斤,两百斤的饲料然后分三顿喂,早上一顿、中午一顿、晚上一顿,也可以分四顿,也可以分五顿喂。
度过苗期之后,进入成熟期的泥鳅就可以逐步减少投饵量了。
(采访)最高它可以达到3.5%。3.5%,根据我们养这么多年的投饵量的经验,你投多了也是浪费,也是白费,白花钱。
其实这饵料喂得过没过量,除了参考数字上的换算比例以外,也能通过一些感性的指标来判断。比如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翻一搅,老王就能看出什么门道。
(采访)塘底子的好不好,就是它的水质好不好,好的塘底子,拌出来的底子上边泥土是黄颜色的,泥土它底子是黄颜色的,上来说明这个底子没坏,下面的底子没坏。上面一戳,一捞上来,是黄颜色的,证明下面的东西都被泥鳅给吃光了。
如果池底搅出来的是黄泥的颜色,说明饵料被泥鳅吃光了,量喂得合适。
(采访)如果你搅上来的这个水,上面是黑色的,黑色的就是它那个下面时间长,投喂的饵料,泥鳅没完全吃光。没吃光就是说,没吃光在下面形成一种化学成份。
如果搅出黑泥,那就说明喂过量了,多余的饵料已经让淤泥发生变化了。水底子要是坏了,就得重新换水,重新消毒,那可就不是小问题了。除了喂的量合适不合适以外,这投饵中其它的讲究也不少呢。总结起来其实也很顺口。那就是“三定,三不喂。”这三定是“定时,定点,定量”。三不喂就是“水温过高过低不喂,水质不好不喂,下雾下雨不喂。”
“定时,定点,定量”好理解,要想达到统一标准的养殖效果,这“三定”是必须的。除此之外,水温对泥鳅也有不小的影响。在雾天和雨天里,水中的溶氧会减少。无论是吃还是是频繁的运动,都是耗氧的过程。如果这时候投饵,泥鳅又是采食又是换气,上上下下,它们身兼二职的肠胃子就又会出问题了。另外,当水温降到5℃或升到30℃以上时,泥鳅会遵循天性潜入泥层下面,不吃不喝,停止活动,进行“休眠”状态。这个时候,喂多少饵料就都是浪费了。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的走俏,泥鳅高密度规模化养殖的前景很被看好。只要摸准了泥鳅的生理规律,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日常管理的细节上,这泥鳅就能长得让人顺心。
(采访)长出来的鱼颜色特别好,它颜色也变得特别快,也好看,它肉质特别好。有的好的颜色达到的时候,你迎着阳光都能看到里面的刺。都达到那样的标准,特别亮那种颜色。养泥鳅就是要勤快,就是说你当自己的事情做,你爱护它,它也爱护你,回报你!
给泥鳅适合的水,适合的饵料,这些看起来常规和稀松平常的细节,给泥鳅养殖带来的却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真实保障。
(主持人)以前被看做“野杂鱼”、“小水产”的泥鳅,可今非昔比了。人们不但认可了它的风味口感,同样也认识到了它的营养价值。泥鳅如今成了优质水产品,而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对它的进口量每年都会达到1000吨以上。这些都让泥鳅的高密度养殖前景乐观。可这小泥鳅要想往“大”养好,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那句话上“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