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养殖土笋绝非易事。土壤的湿度、盐度、酸碱性、氧化状态,夏季、冬季的温差,雨季、旱季的干湿,甚至饵料的配比都有讲究。18年来,许培金、许舒溪父子几乎每天都轮岗驻守在田里。晚上睡在田地临时搭盖的木屋,半夜起床灌水、检查土笋密度成了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同行平均亩产量不足500公斤、最高亩产不到800公斤的情况下,长春镇土笋养殖基地的平均亩产量已经超过800公斤,最高产量甚至超过1150公斤,最高亩产值达10万元以上,其土笋养殖技术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位于前列。

尤其近年来,土笋的营养价值被市场广泛接受,许舒溪一家的土笋销路被彻底打开,宁德、厦门、福州、温州等多地的客户纷纷上门来收购,土笋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要买我们家的土笋要提前几个月预订。”许培金介绍,如今,霞浦县许氏水产养殖场在长春镇已建立了280亩的土笋养殖基地,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然而,许舒溪一家在收获土笋养殖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棘手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土笋养殖主要依靠采捕野生苗种,近10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酷采滥捕以及滩涂围垦,造成土笋的野生资源量锐减,苗种收购成本不断提高。许舒溪为土笋养殖的未来发了愁。

“2015年的时候,我们一天能收约2000公斤种苗,2016年减少到1000多公斤,2017年日均不到250公斤。现在随着近海资源的减少,能收到的种苗数量也越来越少了,今年一天还收不到25公斤。” 许舒溪说,“当前,我们最需解决的就是种苗繁育的问题,如果不找到破解方法,产业就很难做到良性循环。”

其实,早在2005年,许舒溪的父亲许培金就尝试着进行人工繁殖土笋。当时,他拿出最好的3亩田地,分成若干块。每块放100条性状良好的大土笋。为了照顾好这块田地,他每天抽水放水两次,严格控制盐度和温度,给予最为周到的管理,并坚持五六年不挖。第三年,出现了极少量的小苗,可是第四年,反而没有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