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将近2周过去了,最近竟然面了百度的3个岗位,直播频道运营,百家号作者运营,百科垂类运营。直播这个内容形态我确实不熟,作者运营还是可以结合之前的工作总结归纳下。
首先,对创作者进行定义。
其实,各类内容平台的内容生产链五花百门。前司,汽车之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平台对产出者的控制关系强弱来区分,可以划分为5大类,17小类。其中,第3、4、5大类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1.平台自产。最典型的就是(1).平台编辑(弱人格化)和(2).平台栏目(自产)(3).平台主播/红人,这类主播和签约、入驻的主播网红有明显区别,为平台正式员工。
2.供应商产出。最典型的就是(4).平台栏目(供应商)有些专业性/严谨性要求不高,或者,不和平台员工绑定,或者,已经高度标准化的栏目,一般都交由供应商产出。另外,有些没有品牌特色,不能算是栏目的内容,且需要批量化生产的内容,也交由供应商产出,这类暂时叫(5).批量生产内容(供应商)
3.创作者产出。这里的创作者定义比较狭义,指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平台,且专职的创作者。如果按照广义,往上看,编辑也能算是创作者,往下看,用户也算创作者。但这几类群体运营方式差别较大,不便于归于一类。
目前主流平台的创作者生态也错综复杂。按照账号的人格化属性来分,可以分为:(6).机构官方账号.(7).商业品牌官方账号,(8).商业品牌个人账号,(9).个体户和小商家账号,(10).品牌栏目账号、(11).MCN机构作者账号,(12).独立作者账号。
4.非专职的高频特色产出用户。(13).这类群体一般被称为KOC、达人、红人等等,其中有一些,与平台有弱雇佣关系,如(14).版主,圈主;
5.普通用户。也被称为素人。另外,大部分平台都活跃着这类普通用户,没有特色、也在某领域并不足够专业,但有一定基础的创作能力,且高频的参与内容创作。有一些是为了“利益”,俗称“活动混子”,鉴于这个俗称有歧视性,暂时称为(15).活动用户。有一些是为了心理满足,如爱好、为了炫耀、打发时间等等,暂时称为(16).爱好用户。这两小类不能粗略的被划分为素人。剩下的才是(17)最普通的用户。
第一个议题,如何拓展创作者
首先,要明确本平台需要哪类创作者。比如社区属性的平台,重点为第4大类和第5大类里面的15、16。媒体属性的平台,重点为第3大类。
定义了大方向之后,可以再细致的根据目前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分析更具体的类型。
实践:做问答的时候,根据之前的提问数和分类,明确新车、维修、保养不同领域的答主需求数量。
之后,分析目标创作者的诉求。以上17个小类,每种创作者的诉求都不一样,需要先抓住最重要和最大基数的哪一类,分析诉求,打包本平台能提供的权益。
然后,如何触达到这些人。这里也分成3步:
第1步,找到目标创作者集中网络平台、生活中的社群、团体、甚至典型的消费渠道。
第2步,定义对应平台目标用户的标准、和数据采集方式。比如,小范围的靠运营自己靠关键词搜索并记录、大范围的需要技术按照关键词、数据指标爬取生成名单。长期的可以做实时的监控。
实践,之前在懂车帝,让技术按照微博认证中的关键词、粉丝数等,跑过微博汽车领域创作者名单和个人主页链接。之前在汽车之家,曾手动在抖音、快手按照账号名称的关键词找到目标创作者。比如,各大头部平台,相互之间会做创作者数量、爆款文章的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