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黔西县田间地头,瓜果飘香,随处可见丰收的场景和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黔西县迎来了一件大喜事——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成为毕节市第一个脱贫出列县。
“很激动,黔西干部群众通过3年的奋斗,脱贫攻坚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如今的黔西,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农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作为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亲历者,黔西县委副书记胡书龙很有感触。
黔西县是贵州省65个贫困县之一。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万户138254人。经过三年的鏖战,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30018户123847人,出列贫困村163个,1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58%下降到2017年的1.62%。
这个成绩
毫无疑问是干出来、苦出来的
干了什么
如何干的
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疑问
9月26日
记者走进了黔西
……
甘棠镇大寨村蔬菜大棚
“五个突出”抓保障向贫困发起总攻
“知道黔西出列的那一刻,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甘棠镇党委书记周勇说,为了确保如期脱贫,全镇干部“5+2”“白+黑”地走访贫困户、召开群众会、宣传政策、帮助老百姓收庄稼……拼了命地干。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名干部给老百姓家接电的时候从楼上摔下来,到医院缝了针的第3天就坚持回到脱贫攻坚一线了。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成败在干。围绕全县一盘棋,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县以“五个突出”为着力点,全面激发干部的干劲和群众的内生动力。
突出政策制定抓规范,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瞄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症结,突出抓好政策制定这一关键环节,先后制定出台了《黔西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行动方案(试行)》《黔西县脱贫攻坚“大排查、大回访、大宣传”工作方案》《黔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对脱贫攻坚的阶段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等进行明确,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突出工作部署重落实。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指挥长的县级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和脱贫攻坚指挥中心,成立了29个乡级指挥部和363个村级脱贫攻坚大队,实施统一调度。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指挥长会议、恒大集团黔西扶贫推进会议、问题整改工作会议,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进行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突出宣传发动聚合力。持续发起“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脱贫攻坚大决战”“春风行动”“夏季大整改”攻势,多形式开展“俯身基层·不忘初心”助力脱贫攻坚和“万名干部进万家”等活动,帮助群众找准致贫原因,谋划发展之路。组织200余名党政干部赴赤水市学经验、找差距,开展党建扶贫专题培训5700人次,整合部门资源培训乡村干部群众2.5万人次,成立514个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组织群众开展各类讲习1.58万余场次,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依托各类显示屏、“大喇叭”、文化墙等载体,大力宣传扶贫政策。积极争取民建中央及民建东部十省市、深圳市、广州市花都区、恒大集团等单位和企业的帮扶,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攻坚局面。
突出党建引领强基础。进一步健全完善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基层党组织机制,突出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投入1.26亿元建设203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出台《黔西县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制度》,提高村(社区)干部的报酬,并根据村(社区)人口规模大小,设立绩效考核标准,有效激发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突出督促检查转作风。制定出台《黔西县关于强化民生监督护航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黔西县脱贫攻坚问责实施细则(试行)》《黔西县脱贫攻坚责任管理十条意见(试行)》等文件,成立4个脱贫攻坚督办督查组、10个脱贫攻坚核查组和易地扶贫搬迁核查组开展问题督查,限时整改销号。设立民生监督平台,开通24小时扶贫举报专线,组建13个督查问责组,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林泉镇海子村蔬菜基地务工的群众正在种植蔬菜
“五个环节”抓精准 尽锐出战解难题
在甘棠镇梨子村梨子组,村民胡成刚家房子外墙上挂着的精准扶贫明示牌显示,他家有4口人,帮扶责任人为高华,帮扶措施有11项,2017年度总收入为49830元,减去支出的11800元,人均纯收入为9507元。这笔脱贫账,是经胡成刚确认并签了字的。
小小的精准扶贫明示牌,折射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特点——“精准”,这两个字,贯穿了黔西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
抓识别环节确保对象精准。严格按照“一申请、一对比、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对照“六看法”,严把准入关。3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县、乡、村、组四级干部进行了3次大规模走访摸排;扎实开展“回头看”,进一步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动态调整。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信息进行反复核查,对非贫困户对象进行动态识别,对新纳入人口数据信息进行认真比对,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抓结对环节确保派人精准。按照“党员干部到弱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涉农干部到产业村”的思路,选优配强乡镇党政班子、村党组织书记,派驻40名县级干部到联系乡镇和深度贫困村,选派36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组建197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县87个县直单位和1.3万余名干部到村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个乡、每个深度贫困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包保联系,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抓帮扶环节确保措施精准。找准致贫原因进行靶向治疗,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和因学、因病、因残等贫困户进行差别化帮扶。投入资金2亿元,累计实施以牛、羊、禽为主的养殖业和以辣椒、花菜、马铃薯为主的种植业到户帮扶项目3370个。民建中央及各级民建组织投入1.39亿元,精准实施民生领域项目74个、“同心工程”项目97个,累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0人。广州市花都区、深圳市光明新区等地投入4913.97万元,实施项目50个。整合省、市选派的“三支队伍”力量,组建6个种养业指导组,开展农技培训,及时解决群众的产业发展难题。
抓监管环节确保资金精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和银行资本,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52亿元助推脱贫攻坚。制定了相应措施,规范资金运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了《黔西县财政局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报账规范实施意见》等8个实施意见,督促各部门切实加快项目审核和资金支付进度,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给贫困户。审计、纪委监委部门定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严肃财经纪律。同时,建立投诉机制和义务监督员制度,引导扶贫对象主动参与项目管理,深入推进“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抓退出环节确保成效精准。严格对标国家退出标准,对拟退出贫困户的基础数据信息进行逐一比对,逐户做好实地调查核实工作,坚决预防和纠正“数字脱贫”“被脱贫”,让群众“清清楚楚算账、明明白白脱贫”,努力做到不错退一人,确保脱贫质量。同时,及时完善档案信息,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留痕管理,随时进行查错纠偏,努力做到精准管理。
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香菇种植基地
“五个一批”抓落实 稳定脱贫奔小康
每天早上7时30分,甘棠镇同心村的陈国艳就到恒大援建的纯种安格斯牛第一育种场,在食堂里吃了早餐后,就开始喂牛、铲牛粪、打扫卫生。“每个月工资2400元,吃饭免费,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特别开心。”陈国艳说。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种的是旮旯地,出门是泥巴路,现在好了,一家4口人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楼房,儿子外出打工,老伴当保洁员每个月有一千多工资,终于摆脱了贫困,不再为生计发愁了。”60岁的异地扶贫户告诉记者,自2017年1月从雨朵镇登高村金星组搬迁到离县城很近的雨明安置点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舒心。
在黔西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该县通过落实“五个一批”措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持续稳定增收的幸福生活。
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筹集资金40余亿元,着力夯实水电路讯等发展基础。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资金27.65亿元,重点发展“养牛、养蜂、养禽、种植果蔬”四大特色产业,7.2万贫困人口实现产业扶持脱贫。通过深入推进工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初步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原则,集中利用2年时间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后续保障措施,实现2016年有劳动能力搬迁户1人以上就业1436户2643人。通过“10+N个一批”工程,开发公益专岗4477个,开展就业培训23652人次,2017年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均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创业,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中,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2014年以来,全县实施营造林50.46万亩,农户投入人工创收6326.4万元。目前,累计对3497户贫困家庭补偿生态效益资金38.99万元,户均增收111.5元,878名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带动3864名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2014年以来,投入7.86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开办“新型农民中专班”,开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班,增强贫困户劳动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累计发放(减免)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12亿元、资助学生23.02万人次(其中受益贫困户子女2.1万人),办理助学贷款3.01万人次1.82亿元,有力保障贫困户子女不因贫辍学、脱贫户子女不因学返贫。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医疗保障方面,投入7600万元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实行贫困人口“四重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制度,贫困人口参合率和家庭医生签约率均为100%。社会保障方面,全面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2014年以来,累计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9.37万人次、城市低保对象2.88万人次,发放低保金共计4.75亿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3.95%提高到6.76%,贫困群众初步实现“老有所养”,特困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黔西县人社局在乌螺坝社区开展厨师培训
“五子行动”抓整治 重整行装再出发
“这几年,因为国家的政策好,又得到党委、政府的帮扶,我们村从一类贫困村变为非贫困村,水泥路修到院坝边,自来水通到家里面,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发生了大变化,到处亮堂堂的。”永燊乡干井村村民袁时军感慨道。
近年来,黔西县通过实施“五子行动”,农村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层次、全方位的改变,群众的精气神得到了提振。
抓好“村子”整治行动。重点突出通村通组路、办公场所、公共区域保洁,投入4663.4万元聘请1254名低收入家庭人员作为县、乡、村道公路管理员(保洁员)定期打扫公路卫生,并依托公安“天网”工程,适时对乡镇集镇区和重点区域进行环境卫生调度,发动镇村干部对街道、巷边环境、办公室等进行大扫除,开展路边垃圾、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抓好“寨子”整治行动。重点突出生活污水、柴草堆放、连户路保洁,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路灯项目18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9846盏,涉及全县135个行政村;修建排污管道40余公里,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4座。乱泼脏水、乱倒垃圾的现象逐步减少,寨子环境卫生持续好转。
抓好“房子”整治行动。重点突出危房修缮、旧房拆除、厕圈保洁,坚持在实施危房改造的同时,整治拆除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旧房12906栋,投入1.77亿元完成4113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贵州民居改造,农村环境“房子”卫生顽疾得到有效治理,拔除了多年来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病根”。
抓好“院子”整治行动。重点突出房前屋后保洁、畜禽入圈、垃圾收储,投入4800余万元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30个;投入779.34万元安置垃圾收集箱903个、塑料垃圾桶3620个;投入1235.7万元购买垃圾运输车87辆,逐步实行垃圾定时清运制度,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初步建成,并对每户农户进行评比、督促农户自觉打扫和维护好房前屋后卫生。
抓好“样子”整治行动。围绕健康扶贫,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抓群众头发洗剪、穿戴整洁、室内家具干净整齐,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整理杂物、定期换洗床单等细节入手,发动500余名理发师和驻村干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爱心理发”活动,惠及群众3500余人,并通过公益活动、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适量添置部分特困户所缺基本生活用品。
在养殖场务工的当地群众
3年来,黔西县各级干部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脱发脱皮也要脱贫,掉血掉肉决不掉队”的信心和决心,落实一揽子综合措施,如期甩掉了贫困帽,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普遍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黔西各级干部表示,接下来的目标,是同步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
“我们将坚持力度不减,狠抓精准管理;坚持市场导向,狠抓特色产业;坚持内外发力,狠抓就业创业;坚持提质升级,狠抓乡村振兴。通过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书龙说。
点击下方图片
还有重要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