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紫云自治县立足县情实际,以“三种三养三培训”为主导方向和主要抓手,积极发挥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增收致富作用,持续激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基础。
突出科技引领,聚力提升“三种”产业动能。以科技赋能集中力量创建“精品模式”,集中连片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打造“三种”核心示范样板,促进特色农产品转化增值。
一是做强“红”色产业,擦亮本地特色品牌。采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管理,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白石岩乡为核心区,公司统筹集中连片种植红芯红薯5000亩,农户分散种植5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街道)种植3万余亩。加强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生产出红芯红薯面条、红芯红薯干、油炸红芯红薯及红芯红薯系列方便食品等,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二是做优“蓝”色产业,建农旅一体生态园。以板当镇硐口村为基点,以贵州宜博经贸公司基地、加工厂为依托,投入资金2663.72万元,新植蓝莓1452亩,打造硐口、黄鹤营至翠河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成为全县经济增长新亮点,带动农户2000余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蓝莓干、蓝莓汁、蓝莓白兰地等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甚至海外市场,全县蓝莓产值突破1.5亿元大关。
三是做大“绿”产业,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坚持“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引进机械化采茶技术,实现每年每亩机采茶5次,茶青2000余斤,日加工茶青10万余斤。同时,充分发挥农技科技特派专家技术优势,推广农业新技术31项,并依托5家龙头企业“借船出海”进入市场,不断畅通茶叶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我县涉茶总人数18078人,涉茶人均增收10136元。
突出品牌引领,全力提升“三养”产业效益。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带动”的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发挥产业优势,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做强“生态鸡”养殖。坚持市场导向,依托县域家禽养殖企业,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和“八统一”发展模式,引导全县生态家禽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道路,释放更多产业富民效应。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生态鸡棚2205个,家庭牧场196栋,全县生态家禽存栏248.01万羽,出栏236.16万羽,蛋鸡存栏22.85万羽,鸡蛋产量313.2吨,产值达4650万元。
二是拓宽致富路径,扩大“中华蜂”养殖。充分发挥产业园森林覆盖率全市第一、蜜源植物丰富的优势,以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山地蜜蜂产业基地,打造五倍子、刺槐、蓝莓特色蜂蜜等产品,做好蜜蜂养殖产后服务,形成完备的蜜蜂全产业链,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建设1000亩特色蜜源植物示范基地1个,示范养殖蜜蜂2000箱,辐射养蜂10000箱;培训技术人员和蜂农1000余人次,培养地方养蜂能手100余人,累计带动农户400余户,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三是发挥品牌效应,优化“生猪”养殖。依托紫云花猪曾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和贵州名牌产品证书等品牌效应,持续做好政策扶持。整合各方资源,借助东西部协作、科技特派团等专家力量,对生猪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广泛推广,进一步增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截至目前,全县生猪存栏22.1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54万头,生猪出栏4.81万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企业18个,猪改点161个,其中人工授精改良点21个。
突出增强动能,着力提升“三培训”转化率。着眼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加强农村劳动力、农村致富带头人、基层干部3类人员能力培训,为扎实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一是多举措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充分就业。依托县劳务派遣中心、乡镇(街道)劳务合作社、村级劳务服务站“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务工就业组织体系,实施“短平快”农业种植养殖培训。围绕“四族”大力开展稳岗就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得住、成效可持续。充分借助“东西部协作”“科技特派团”等专家力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下乡培训,确保培训质效凸显。截至目前,已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7期1848人次。
二是多方式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提升引领能力。依托县委党校、县农广校等培训主阵地和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提高致富带头人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带富效应。锚定“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目标,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系列活动,通过技术培训、实操演示、咨询答疑等方式,为我县蓝莓、蜂糖李、红心红薯等产业分别送去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等专业技术,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农业专业技术、高素质农民等主体班次培训。截至目前,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6期680余人。
三是立体式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促进乡村振兴。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基层干部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全县‘农村党员进党校’示范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培训,促进新时期基层干部作用有效发挥。积极对接浙江工业大学、贵州省组织人事干部学院、安顺市广播电视大学等省内外教育培训机构,通过靶向开设政策解读、实地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为基层干部充电赋能。截至目前,已开设特色课程4门,正在开发课程有5门,储备县级师资4人,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5期873人。(徐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