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甘肃平凉市静宁县,道路两旁、田野里满是成片的苹果树。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果香在群山交错的沟壑里飘散,丰收的喜悦挂在果农们的脸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凉市大力发扬“接力赛”精神,30年谋一果,苹果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扩量提质、深度开发四个发展阶段,集中建成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片带。发展苹果产业不仅鼓起了平凉农户的钱袋子,而且成为农民增收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首位产业。

曲折前行

平凉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辖内静宁县、庄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静宁、庄浪人民通过长期的探索,最终选择了苹果种植。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1987年,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等南部乡镇部分群众传承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第一次在全市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果树生产,吹响了产业富民的号角。然而,大部分惜地、惜粮如命的农民一时难以理解政府的这个决定,许多人说,刚刚吃饱肚子就胡折腾,吃粮还是吃苹果?

为了打消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疑虑,时任静宁县长的金福存带领班子成员下到村社、农户家中,给农民算细账,讲种果树的好处。做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后,静宁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静宁县掀起了第一轮果园建设的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在静宁县先行先探的基础上,苹果产业向平凉其他县区推进,每年新植果园20万亩以上,发展果园万亩乡镇85个、千亩村1063个,分别占乡镇总数和自然村总数的83%和70%。经过30年的努力,到如今,平凉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6万亩,其中挂果园136万亩,占总面积的52.9%。2018年,全市果品总产量124.3万吨,果品总产值84.6亿元,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超过6000元,“红果果”变成了“金果果”,承载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科技兴果

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雷大镇后梁村果农王顺余家的两亩早熟红富士早已被广东客商订购。他家的苹果直径75毫米起步,均价4.8元,收入超过6万元。

在村里,王顺余还有一个外号——“苹果园王”。村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王顺余种出的苹果优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一亩园子80%以上的苹果直径都在80毫米以上,部分苹果直径甚至超过了100毫米,而且着色极佳,让人一看就心生食欲。客商收购时,采摘下树的苹果基本全部能装箱。

时任静宁县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王国庆说,别看现在静宁好多果农种出的苹果优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收入不错,但在2005年左右,为了提高这两项指标,着实让果业技术人员伤透了脑筋。

王国庆说,由于果农户均面积的成倍增加,加之缺乏标准化管理,静宁苹果的优果率曾一度徘徊在40%以下,商品率最高也不过75%。针对这一问题,平凉果业技术团队大力推广矮化密植、节水滴灌、肥水耦合和生物防控等10多项新技术,建成了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创建了国家级标准园4个,省级标准园73个,认证绿色果品基地80万亩,GAP基地1.5万亩,矮化密植园达到了6.2万亩。经过推广,平凉苹果的优果率提高到了72%。

产业富民

产业基础逐步稳固后,如何让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和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平凉的答案是,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果农”等多种经营模式,培育以苹果生产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生产经营。近年来,平凉市发展产业大户5000多户,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700多家。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仓储、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家,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年产值5.6亿元,果品年仓储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16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格局。

同时,平凉大力推行“互联网+果业”模式,推动“平凉金果”走出家门,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目前,平凉市建成新阳光、红六福等电商销售平台69家,在国内大中城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德美地缘等果品公司在北京、上海、西安设立直销窗口117个,建立农超专柜26家;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东南亚、港澳台等苹果外销市场,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累计创汇1.76亿美元。

在带动贫困农户方面,平凉先后研究制定了《果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加快果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近10年,平凉在贫困村发展果园60多万亩,扶持贫困户种植苹果近30万亩,扶持贫困村组建果品专业合作社及机械化服务队97个。2018年,平凉优等果地头收购价达到8元以上,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靠种植苹果,20万农家子弟圆了大学梦,7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苹果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

金融助力

果业发展,资金先行。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平凉市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宗旨,围绕“建设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省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平凉金果’主产区”的发展战略,主打小额信用贷款品牌,大力推广“金果宝”贷款、果易贷、果商贷,不断创新贷款品种,拓宽现有信贷产品内涵,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鼎立助推果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增收、金融发展“三赢”的产业发展之路。

破解果品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是重中之重。平凉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从1986年开始投放27.4亿元贴息贷款扶持农民建设果园。在生产环节,当地金融机构推出小额信用贷款和“金果宝”贷款等信贷产品,到2018年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金果宝”贷款17.51亿元。在收储环节,推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贷款”“金果联盟互惠贷”等,累计发放贷款29.59亿元支持果品冷藏库、果袋加工厂、纸箱厂等建设。农业银行平凉分行向静宁县常津果品公司、静宁县鑫龙果品公司发放“跨境参融通”贷款3.46亿元,支持平凉苹果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我们公司能有今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银行真正是果品企业的‘及时雨’和‘助推器’。”静宁县常津果品公司负责人常继峰感慨道。2005年公司建设初期,困于自有资金不足,当地农发行主动上门服务,为公司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实行优惠利率,800万元贷款的支持解决了公司发展的燃眉之急。如今,该公司从2005年建厂初期300万元的资产规模,发展成为拥有8800余万元资产的集贮藏、运销一体化的省级果业龙头企业。

据统计,平凉市金融机构每年新增贷款的13%以上用于支持果品产业的发展。在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下,平凉市果品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由2000年的510元增加至如今的6000元。“平凉金果”荣获“2018年中国果业最受关注的优质品牌”,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专供食品,“静宁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33.99亿元,“平凉金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