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种下一棵苹果树,带动了当地一群农民发家致富;种下一片苹果树,促进建成完善了现代苹果全产业链条;种下一县苹果树,展开了县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新景象。
说起洛川,便不得不提苹果。洛川出产的苹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称,通过近些年“一县一业”产业壮大,洛川苹果俨然已经在全国苹果市场中树立了品牌形象,也让洛川成为了一座果业“名城”。
近日,“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延安市洛川县,探访该地区近年来如何以业兴农,通过种植苹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生根:洛川种下第一颗苹果树
1947年,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农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从此,他成为洛川种植苹果的第一人,而苹果也成为当地农民养家致富的主要种植作物。
1986年,洛川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优质苹果基地,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苹果已经在洛川生根并大面积种植,72年过去了,如今的洛川苹果已经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起始园中被阿寺村保护起来的第一棵苹果树。贺冬鹏/摄
而早在种植苹果之前,洛川的农民经常吃不饱饭。上世纪40年代的洛川身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贫瘠,一年打下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因此人们十分珍惜口粮地。1947年李新安带回苹果树苗后便开始在自家的6亩口粮地耕种。村里有不少长辈劝他,在口粮地上种苹果却不种粮食,一家人迟早会被饿死。
“当时李老先生的做法村里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李老先生坚持下去了,一个人硬是在6亩地里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果园。”永乡镇党委副书记王文明说,在李新安的推动下,到1952年,阿寺村周边有65户群众栽下40亩苹果树苗。
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品尝了阿寺村的苹果,称赞阿寺村农民栽植苹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是“一个创举”。就在那一年,阿寺村的果园发展到336.4亩,洛川县兴起了大建果园的热潮,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
1960年,阿寺村已繁育3万多株苹果苗,除本村300多亩果园自用外,其余都供给了外村外地。洛川50多个村子先后有了苹果园,邻近的黄陵、宜君、延安等地也从阿寺村引进苗木进行种植。
在李新安的带领下,阿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李银海介绍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我们村一个壮劳力一天在果园里干活便能分到两块钱的工钱。”至八十年代,阿寺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元帅巷”、“嘎啦巷”、“富士巷”……村内街巷均以苹果品种命名。贺冬鹏/摄
如今的阿寺村,到处充满了“苹果第一村”的气息。村里墙面上画着苹果种植、修剪、疏花、套袋等农画,每条小巷以不同的苹果品种命名,甚至街道两边的垃圾桶都是苹果样式。在李新安的起始园里,阿寺村利用先进的嫁接技术,仍延续着当年陕西地区种下的第一棵苹果树的生命。
发芽:“村上没有一家人不种苹果”
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技术、品质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今的洛川,大大小小的果园绵延50余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以上,95%的农民从事苹果种植业,是名副其实的“苹果之乡”。
阿寺村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1985年,阿寺村开始分队大面积种植果树,一直到2019年,阿寺村苹果产业经过转型升级,种植面积也从6亩发展到2850亩。
李银海说:“我从小在果园里长大,我们村上没有一家人不种苹果。我现在自己有10亩多果园,每年收入十几万元。”
陕西只有一个阿寺村,但是洛川有无数个像阿寺村一样的村镇,旧县镇近年来镇域经济社会大跨步发展进入快车道,与该镇坚持做大做强苹果支柱产业的路子分不开。
陈长建跟记者交谈多年来种植苹果的心得体验。贺冬鹏/摄
“我家世代农民,儿子也是果农,从七十年代开始种苹果,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陈长建是土生土长的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他今年种了12亩苹果,包括自家7亩和邻居家5亩,预计可以卖25万元左右。
多年前地里种玉米种油菜,陈长建家里只能勉强温饱度日。“十年以前,我这七亩地只能卖到八九千块钱,现在最少能卖到10万。”陈长建说。
今年已经74岁的他基本不下地干活,大多数时间是给村上的果农做一些技术指导。经过多年发展,洛川的苹果种植从刚开始的粗放式管理已经转变为标准化的种植模式。目前,仅旧县镇洛阳村苹果标准示范园就有980亩,亩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
嘎啦品种开始着色,红彤彤的苹果已经挂满枝头。贺冬鹏/摄
在洛川县,像陈长建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像旧县镇这样的苹果示范园也有多家。截至目前70多年的发展,洛川苹果种类已达40多种,苹果种植面积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面积78%;16.1万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全县六成以上果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95%来自苹果;全县苹果产业总收入超过45亿元,洛川苹果品牌也名扬海内外。
施肥:大数据构建“信息桥”?土地“抵押”壮大集体经济
近些年,随着洛川苹果产业越来越大,“只会种不会卖”的情况逐渐显露,信息不通畅、买家制定规则,以及附加产值由其他公司开发获利,倒逼洛川县苹果产业不断完善结构,夯实基础。
8月15日,采访团经延西高速前往洛川县,下高速不远处便看到新建设几年的洛川县农业(苹果)市场与信息中心。
现场讲解员向记者团介绍该信息中心的多种数据模块。贺冬鹏/摄
一走进信息中心,镶满整面墙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了解,这三块大屏上收集展示的是洛川县乃至全国的苹果产业大数据,果农足不出户便能知晓苹果“天下事”。
该数据中心采集了洛川全县种植户、果园、用工、投入、果库、合作社、专卖店等7类基础数据312万条,实现46729种植户58万多条数据入库,建立起了专业苹果产业数据库。
“比如2013年苹果当地价一斤1块8,我们通过这个网络信息体系,把最新的市场价格回传,平均一斤多卖至少两毛钱。”洛川县农业(苹果)市场与信息中心负责人王延刚说,该数据中心就像一个大型的“信息集散中心”,它的建立首先畅通了果农信息获取途径,其次为他们购买农资提供了质量保证,还解决了基础经济投资困难的问题。
目前,大数据平台构架基本完成,信息实现互通互联、信息共享、相互合作,不仅为基地和市场提供决策性依据和系统化服务,引导当地苹果产业健康发展,也为洛川苹果发展搭建了一座信息桥梁。
不仅是成立的信息中心,洛川在土地利用方面也“做文章下功夫”。2017年,洛川县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1月1日,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开始施行,明确承包方或受让方可以用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这意味着农民能以土地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借钱。
“我们为个人及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29笔共1125万元,这样做可以扩大苹果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洛川县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站长贾海军说。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洛川是果业大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则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着力点。近年来,洛川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已经探索出了“农地经营权+多种经营权组合抵押”“农地经营权+农业设施权证抵押”“农地经营权+地上附着物抵押”等组合抵押贷款模式,破除了农村产权交易制度障碍,推动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也为壮大洛川县苹果产业,促进农村振兴打下基础。
散枝: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阶段
洛川苹果的发展历史,也是苹果产业和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引进推广、规模栽植、规模扩张、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五个阶段,如今,洛川苹果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风向标”——苹果产业后整理。
那么,什么是苹果产业后整理?苹果产业后整理是提升苹果产业附加值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着力于苹果生产、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延伸了整条产业链,保证了苹果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的统一性。
已经建成的智能选果线。贺冬鹏/摄
“过去果农将大小、成熟度不同的苹果混起来卖,不仅影响品质,还形成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薛云峰说,通过智能选果线,每颗苹果的颜色、大小、糖度、瑕疵、有无霉心等多项指标都能够呈现在电脑上,利用机器进行分拣分级可以保证每一个苹果找到属于自己的“梯队”。
薛云峰还介绍到:“公司先后在洛川县和延川县建成了4万吨苹果气调冷库和2条4.0智能选果线,科学的气调冷藏技术延长了苹果的货架期,智能选果线也大大提高了苹果分选效率。”
据了解,今年以来,洛川便加快主导苹果产业的升级转型,针对全县53万亩苹果开展前生产、后整理。
在后整理阶段,每一颗苹果除“检查身体”外,还会贴码建立苹果质量安全追溯。在最后销售阶段,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管裴小芳说,他们创新试点投放苹果自动售卖机,并构建了以淘宝为“主战场”的电商宣传销售平台,年销售预计6500万元。
不仅如此,据裴小芳介绍,除线上销售,该公司还利用大数据对每一笔订单进行分析,将百万名客户的地区、年龄、性别、回购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制定销售计划、策划销售活动。
网络主播正在直播。贺冬鹏/摄
目前,洛川县像美域高和顶端果业这样专注于苹果后整理的公司还有很多,但果业后整理还没有覆盖县域所有村庄果农,未来计划在产业园区招商加工、储藏企业10家。
下一步,洛川县将新建4.0智能选果线11条、气调冷库4.7万吨,新建乡级苹果集散市场9个,在主销城市新建洛川苹果专卖店22个,累计达到114个,基本实现全国一二线城市全覆盖,培育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电商企业32家、苹果网店8000余家。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推进实施,不断挖掘出洛川苹果潜在的商业价值,也促进洛川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结果:“洛川苹果大叔网上销售?一年卖400万”
“现在的苹果又大又甜,生活当然也是越来越好了。”陈长建跟记者交谈时,脸上挂着笑容。“所以现在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苹果往好了的种,苹果好才能卖得好。”
陈长建告诉记者,相比以前种苹果,现在的收入则要翻了几番,这得益于近年来县上推广实施的种植技术。
“我是技术改良和政策支持的受益者,现在每年果子都不愁卖。”陈长建回忆了2012年第一次技术推广,当时的洛阳村大胆在陕西省率先推行苹果“二次间伐”,在每亩需要砍掉一半已栽培的果树,从原来的28株减少到14株,以彻底解决通风透光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从此以后又多次推行了各种苹果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苹果品质。
苹果质量愈来愈好,果农的收入随之愈来愈高。通过标准化管理,洛川全县苹果园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材料生产基地认证,苹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效益也大幅提高。
因为苹果受益的还有同村的张永亮,自2012年走上电商销售之路后,便有了一部手机一年卖400万的“传奇”故事。
张永亮正在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苹果搞笑短视频。贺冬鹏/摄
“我自己家有30亩苹果,目前挂果15亩,去年通过做电商,一部手机一个星期卖完了所有苹果,而且一斤增收3-5块钱。”洛阳村村民张永亮说。
2012年,外出打工返乡的张永亮在QQ上联系了四个客商,苹果卖了4万块钱。尝到甜头的张永亮开始了苹果电商销售之路,QQ、淘宝、微店,到现在的短视频。“去年春节,最多的一天卖了800多件苹果,挣了将近1万块钱。”张永亮说。
2014年以来,洛川开始在全县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第一书记李晓俊告诉记者,网络销售苹果改变了以往售卖模式,也改变了客商定价的主导角色。“以前客商说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后来我们通过网络销售,苹果卖得快,价格还高。”张永亮说。
洛川县副县长刘高明接受记者采访。贺冬鹏/摄
洛川县副县长刘高明表示:“苹果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也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县委县政府一年接着一年干,终于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让农民在一条链上有多方面收益,更让洛川苹果闻名世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颗苹果树,致富一群人,也振兴新农村。洛川县坚持以苹果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发展模式,升级转型苹果前生产、后整理产业过程,提质增效,带动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深耕于业,聚焦于民,革命老区“苹果之乡”如今正在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