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实施意见》被摆上了台前:江西省吉安市将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构建“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体系,提升吉安绿色有机农产品竞争力,有效开拓吉安农产品国内外市场。
在吉安市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江西省共富共享美好生活实践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三区”的过程中,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连接“老”与“新”的重要一环。目前,吉安市共有三湖红桔、吉安红毛鸭、泰和乌鸡、井冈竹笋、井冈红米、登龙粉芋、峡江水牛、遂川狗牯脑茶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正在申请井冈蜜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实施富民产业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品牌化运营,实现统一商标使用、统一质量管理、统一市场营销,建设全国优质蜜柚基地。”吉安市市长罗文江在吉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一片来自山上的茶叶,如何突破地理空间局限,让更多本地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省外消费者熟知并认可?
这天,罗传红的狗牯脑茶店里迎来了一名特殊的顾客——来自阿里巴巴的乡村振兴特派员汤得宗。“我预计在遂川挂点两年,对于狗牯脑茶我们也会提供流量扶持,扩大品牌影响力。”汤得宗表示。
罗传红来自吉安市遂川县汤湖镇,那里也是狗牯脑茶的发源地,他注册成立了遂川县汤湖狗头山精制茶厂。“‘牯’就是公狗的意思,‘脑’就是头,‘狗牯脑’就是遂川土话对‘狗头山’的叫法。”罗传红告诉记者,为了让狗牯脑茶“下山”,遂川人做了不少功课。
“别小看这一片叶子,里面学问可大了。”罗传红拿起一片茶叶说,“狗牯脑茶纯手工采摘,仅从芽、叶的形态就分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开’等,既是采摘标准,又是品质标准。”在加工上,遂川狗牯脑茶要经过两次杀青、两次揉捻,一共8道工序。经检测,狗牯脑茶的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要高于其他绿茶,5次冲泡后还有余味。
“天生丽质”,这是江西省茶产业联合会会长王晓鸿对狗牯脑茶等江西茶的形象描述。然而,“大家闺秀”也容易“深在闺中人未识”,特别是动辄1000多元/盒的狗牯脑茶,想要打开市场就更需费一番功夫。
对于拓展市场,罗传红感触颇深:“政府提供扶持资金,鼓励我们去开拓销售市场,给我们帮了大忙。”像罗传红这样的本地产销大户,在北上广深等地每开设一家狗牯脑茶专卖店,最高可以获得10万元政府补贴。目前,罗传红的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全国零售端的增值更是超过2000万元。
“我们每年都会对这些省外开设的专卖店进行考察验收,引导他们统一门头样式、产品加贴二维码防伪溯源标贴等。”遂川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袁三华告诉记者,政府加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
市场打开了,茶叶价格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供应能不能跟上需求?在珠田乡洋湖村,蓝导委管理着一片占地1200亩的新建茶园,不同于汤湖镇,这里受制于厚层红砂岩红壤的土地条件,种起茶来要更难些。“好在有新建茶园奖补,给我们分担了不少压力。”蓝导委说。
为鼓励适度规模发展,遂川县对连片新建50亩以上的茶园,每亩奖补1200元,分3年按比例兑现;同时,对于改造提升老旧茶园、抛荒茶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600元;实施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主体,还会按照购置设备价格的50%得到资金奖补。
遂川人有多爱种茶?据统计,2012年以来,遂川县在茶产业上累计投入资金2.4亿余元。截至2020年底,遂川县的茶园面积达到28.7万亩,平均每人半亩茶园。
蓝导委也在盘算着新的种茶方式,他的茶园里间隔种植了油茶,部分地块的茶树还“修剪了平头”:“油茶的根系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等到喷灌设施到位后,原先基本放弃的夏秋茶可以捡起来了。”
夏秋茶的供应也是罗传红愿意看到的。“针对电商,我打算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而夏秋茶可以降低成本,与传统的高价茶形成梯度,进一步占领市场。”罗传红希望汤得宗带来的流量扶持可以拓宽狗牯脑茶“下山进城”的通道。
“坚持‘以茶立县’,稳规模、提质量、育龙头、拓市场、强品牌将成为主攻方向。”遂川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古志伟概括了狗牯脑茶“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一只主打“养生”概念的乌鸡,如何吃得好更吃得明白,实现“从种苗到餐桌”的品质传承?
养了大半辈子乌鸡的农民曾昭华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泰和乌鸡也能成为“网红主播”。在吉安市泰和县武山垦殖场,乌小鲜品牌创始人李坊亮找到了曾昭华。“都说泰和乌鸡有营养、汤好喝,乌鸡究竟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如何?消费者‘眼见’才为实。”李坊亮告诉记者,他准备在曾昭华的鸡舍里建一个直播基地,并在乌小鲜餐厅中播放实时画面。
泰和乌鸡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鸡,鸡肉中的胶原蛋白、“脑黄金”等物质让泰和乌鸡不仅美味,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然而,浑身是宝的泰和乌鸡在销售上却并不具备天然优势。“目前,泰和县还没有专门从事冷链运输的企业,物流成本高,用顺丰快递寄出一只冰鲜的泰和乌鸡,仅运费就需要30多元。”泰和县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小勇坦陈。
与肖小勇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江西汪陂途泰和乌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文逵。“一只泰和乌鸡吃下3斤饲料也只能长七八两肉,而每斤的零售价超过100元,饲养周期长、料肉比低,再加上养殖密度小,整体成本偏高。”欧阳文逵告诉记者,单纯的电商渠道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泰和乌鸡销售方面的压力,“相反,线上每成交一名客户,在流量上的投入最高能到五六十元。”
因此,如何把泰和乌鸡卖好、卖出价值,成为泰和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充分挖掘泰和乌鸡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实现卖鸡肉和卖鸡蛋‘两条腿走路’。”肖小勇表示。
提升价值的首要工作是搞清楚泰和乌鸡到底好在哪里。2017年2月,泰和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系统解析泰和乌鸡(蛋)的营养成分,“乌鸡蛋中富含硒”的结论正是来源于此项研究;2021年4月,泰和县明确由县财政投入2500万元(分5年),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浙江大学泰和乌鸡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品种、饲料、产品加工、药用价值利用等全产业链研发和成果转化;2021年7月,泰和县又投入500万元委托江西中医健康产业研究院确定泰和乌鸡的家系及药用特征,并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研制SNP芯片等。“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就是为了告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尴尬处境,让消费者一眼看明白价值所在,更让县里明确发展方向。”肖小勇说。
但是,主打养生的泰和乌鸡不能只有“满屏的检测报告”,原产地属性往往是消费者更为看重的。曾昭华自己也在微信里卖乌鸡,一年下来净赚10万元:“鸡苗都是从以前的原种场引进的,毫不夸张地讲,今天的乌鸡还是2000年前的‘那只鸡’。”
曾昭华所说的原种场曾是全国唯一的乌鸡保种单位,如今已经“变身”泰和傲昕乌鸡发展有限公司。说起不同,“场长”黄燕明最有发言权:“以前‘吃大锅饭’时积极性不高,我甚至变成保种的‘光杆司令’。现在还是‘场长’,但采取的是目标导向制,保种成果与绩效挂钩,压力大,责任感却更强了。”
突破体制机制局限带来的是泰和乌鸡原种覆盖面的扩大。“县政府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了保种场,目前年出栏种苗200万羽,通过一级扩繁产出的商品苗则超过1000万羽。”泰和傲昕乌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有平介绍。
除了保证品种纯度,获得重生的原种场还创新传承了一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泰和乌鸡林下养殖系统。记者看到,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下,乌鸡“怡然自得”,三五成群在林下觅食,林间甚至播放着舒缓的音乐。“这样养出来的乌鸡不仅能更好地吸收饲料和土壤中的养分,还放松了‘身心’,有利于提升鸡肉的品质。”黄燕明说。
进行到这一步,泰和乌鸡本身的价值提炼得差不多了,但要想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还必须打开销售思路。李坊亮想改变的恰恰是泰和乌鸡在餐饮端的销售模式。以往,泰和乌鸡要么是整只鸡炖汤、要么作为酒桌上的硬菜,价格贵不说,受众面还窄。而乌小鲜餐厅则主打客单价50元左右的“小而精”路线,发力北上广深市场。李坊亮还只是“赣菜大军”的一个代表,在《江西省打造赣菜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滋补泰和乌鸡”等“十大赣菜”成为赣菜挑战传统“八大菜系”的关键棋子。
与李坊亮不同,欧阳文逵将目光瞄向了拓宽乌鸡产品线,乌鸡酒是汪陂途这个“乌鸡原产村”的下一个目标:“一吨酒要用300只乌鸡,每斤可以卖到298元。”
2021年5月,经过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泰和乌鸡品牌价值达28.95亿元。未来,泰和县将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产业富民强县为目标,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养殖大户+农户”以及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价格回收“五统一”订单养殖模式,加快推进三产融合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泰和乌鸡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株“连着老表”的柚子树,如何在模式上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带动效应,实现农户和产业的双丰收?
每年底,都是柚子收获的季节。然而2020年蜜柚收获后,肖珠兰却坐不住了,一场持续的霜冻让她意识到,2021年的情况不会很理想:“村里的支柱产业就是井冈蜜柚,特别是合作社还吸纳了不少脱贫户,产业带动作用不能减弱。”
肖珠兰是吉安市吉安县永阳镇江南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也是吉安县永阳江南蜜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成员,她很快便将受灾信息报到了县里。“不仅江南村,全县的霜冻都比较严重,对来年的产量影响很大。”吉安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郭晓明告诉记者,预测到减产后,吉安县迅速行动减少损失。
对于存活的蜜柚树,尽快恢复树势;对于冻死的蜜柚树,尽快补苗。吉安县投入上百万元,不仅免费提供树苗,还对新增面积每亩奖补600元。同时,吉安县采购了800吨有机肥发放给农户,用于增加果园营养。
“未减产先补救”,吉安的行动力来源于保护、发展“井冈蜜柚”品牌的决心。作为一种在吉安当地拥有四五百年种植历史的特有作物,井冈蜜柚始终被视为吉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元素。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吉安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当年的“一号文件”,按照江西省“南橘、北梨、中柚”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井冈蜜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3年后,一项基于井冈蜜柚的全民行动——“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开始在赣中大地实施,并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市小户种植井冈蜜柚800万株”。
时至今日,井冈蜜柚的产业面貌脱胎换骨。目前,吉安市井冈蜜柚种植总面积达38.5万亩,即便是按照最小密度22株/亩测算,这个数量也远超当年定下的800万株“小目标”。
不仅如此,井冈蜜柚早已告别小农户零散种植的模式。在江南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合作社包装车间干活的脱贫户肖爱妹。“每个月的务工收入1800元,一年下来也有两三万元,再加上爱人外出打工和其他保障政策,我家2016年脱了贫。”肖爱妹告诉记者,脱贫后,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收入来源。
但是,家底毕竟不厚,做别的事情又担心有风险,思来想去,肖爱妹在合作社入了股。“每股2000元,对于资金不充裕的农户,政府还会提供入股资金。”肖珠兰的介绍引出了江南村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
在江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带头领办,72户脱贫户以脱贫产业发展基金入股。年底按股分红,脱贫户每股可以拿到近1000元,同时村集体增收50万元。这便是江南村的“一领办三参与”模式。
目前,合作社的1100亩井冈蜜柚按照自然村分成6个基地,所有工作由合作社出面,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在农户与市场间真正架起了桥梁。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井冈蜜柚覆盖了吉安市396个脱贫村,带动脱贫户28936户80493人累计增收6487.45万元。
模式还只是基础,井冈蜜柚能不能实现产品增值,关系到产业效益能否持久。在位于吉安市吉州区的江西硕丰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一条巨大的钢架横跨顶部,四周延伸出5条传送带,这便是硕丰果业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的分选线,日处理能力达到200吨。“顺境提产量、逆境提品质。”公司总经理刘发明表示,精度更高的分级筛选可以有效提升井冈蜜柚的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井冈蜜柚主要分为金沙柚、金兰柚和桃溪蜜柚3个品种,针对每个品种,吉安市都在江西省地方标准中明确了果重、色泽、果面光洁度、风味等分级指标,并严格规定产品交收检验及分级判定等环节规则,做到全市范围内的统一。
眼下,吉安市井冈蜜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清有一项重要工作,组织申请井冈蜜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力争到2025年,全市井冈蜜柚种植总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进入盛产期的年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范玉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