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及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局以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优选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地、现代化共富共享先行地为三大定位,突出数字引领,聚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推动“三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成效
2021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7亿元,增加值增幅3.2%(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1万元,增幅11.4%(全市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增幅16.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3。成功对上争取涉农资金约2.12亿元,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11项国家级、省农业增产保供成效明显激励县等19项省级荣誉、试点,17项工作经验做法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1.严格责任落实,稳产保供创新高。抓好粮食生猪稳产保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42.82万亩,粮食最高亩产达964公斤,创长兴历史新高;全县生猪存栏达7.6万头,创近5年新高。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省政府农业增产保供激励县、省粮食和生猪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等。
2.推进农业“双强”,产业发展见成效。打造农业现代化“6661”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1691”数字农业产业发展框架,紧扣农业“双强”驱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工作先进县,全市唯一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引进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7个,完成投资11.82亿元;建成河蟹、葡萄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网络销售累计17.3亿元,其中“长兴鲜”品牌完成销售超3000万元,同比增长50%。
3.优化人居环境,共建共享出成果。以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竞争性遴选机制为重要抓手,逐步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等。建成直创精品村5个、提升精品村6个,建成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4个;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2个,“江南茶乡”示范带被列为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培育对象。乡村振兴六大示范带及延伸风景线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项目29个,投资额达10.2亿元,乡贤、群众自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捐资超2500万元。
4.围绕“扩中提低”,强村富民促增收。系统谋划推进“扩中提低”这项共同富裕重要工作,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0万元欠发达村,集体经济村均总收入达38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9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增幅16.1%,其中“十百千万”帮扶实现人均增收1.47万元。同时,总结推广村庄经营、电商联结等5大共富模式,精准“双扶”促共富被列为全省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第一批实践试点。
5.聚焦数字赋能,数字改革更深入。加快构建“乡村大脑+数字产业+未来乡村”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服务数字化。长兴县被列入数字经济系统省级第一批优秀重大应用(浙江畜牧产业大脑)建设单位。建成茶叶、湖羊、河蟹产业数字化平台3个,长兴鲜“一物一码”区块链溯源协同应用成功上架“浙里办”和“浙政钉”,并入选市第二批担当破难典型案例。“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234个村(居)全覆盖,“未来乡村”应用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名单。“肥药两制”改革等5个应用被列入省厅第一批“先行先试”(入选数量全市最多)。
二、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2022年,将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推进“三农”工作再创新成效,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年内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1.63:1以内。
(一)聚力“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高效“新格局”
1.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护工作,全面推行“田长制”,展示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粮食作物新品种,集成示范一批粮食生产全过程模式,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加快“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围绕“保重点、保先进产能、保种猪”目标,保持能繁母猪在0.7万头合理存栏水平,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个,不断提升猪肉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2.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重点发展河蟹、湖羊等优势种业。充分发挥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中国湖羊种业基地”、全省湖羊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打响“中国湖羊之乡”,湖羊存栏达16万头,供种能力在3.2万头以上。培育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1家以上,培育省级良种繁育基地1家以上。
3.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围绕六大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园新景”产业共富示范带,推进长兴和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窗口乡镇”(吕山)。大力推进项目“双进”,引进推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40个以上,其中农业“大好高”项目10个。同时,新建茶叶、湖羊两条产值超10亿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
4.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实用科技、先进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推广,重点实施“农业双强”项目、农业新基建项目等,建设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种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未来农场创建8个。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广地校合作“1+1+N”服务模式,依托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成立长兴现代农业研究院。2022年,建设高品质农业绿色科技示范基地不少于4家、培育科技示范户不少于240户,实施各类科技及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只。
5.深化农业主体培大育强。坚持“育龙头”和“扶产业”相结合,不断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产业关联度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以上。开展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农资供应、农机共享、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以上。培育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实力强劲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省级以上联合体4个。
(二)聚力“全域共美”,打造宜居宜业“新样板”。
1.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进一步优化布局,继续统筹推进“六带十线百村”建设,持续深化“五美联创”,创新实施村企、乡贤、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实现全域共美。2022年,新启动直创精品村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2个,完成提升精品村5个,加快推进“江南茶乡”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
2.建立健全美丽经济发展机制。在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的同时,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资和民间参与,实现共建共享。推广“长兴八都岕”组团发展做法,推动乡村平台共进、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产品共塑,撬动高端产业、创新流量更多从“城”导流到“乡”。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乡村建设”“社会资本+乡村建设”等多种推动乡村经营模式,吸纳多方力量和资金投入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品牌经营。
3.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能管理水平。继续深入实施“四分法”,发挥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效能,加强中转房数字化管理,巩固提升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22年,创建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标杆村56个,全面开展99座中转房智慧化化改造,完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并同步推进国家级资源站点运维。
4.积极推行乡村绿色生活方式。严格落实常态化监管、全域化督查,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美丽乡村精品村长效管理、农村公厕长效运维等工作纳入常态化督查和考核,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在全县农村公厕实现长效运维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全县500座农村公厕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进行提档升级,严格落实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制度。2022年,新建农村公厕20座,创建省级星级公厕20座以上。
(三)聚力“扩中提低”,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1.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创新增收,不断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突出项目引领,推行项目谋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运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力争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2022年,全县谋划实施增收项目20个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10%以上,全县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比例进一步提升。
2.持续帮扶低收入农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全面开展“六大帮富工程”,扩大对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帮扶力度,建立健全持续增收、成果巩固和防止返贫的“闭环”机制。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帮促系统功能迭代,实现低收入农户“码”上帮扶。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月一走访”制度。2022年,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十百千万”产业帮扶1200户以上,帮扶困难群众就业800人以上。
3.持续探索共富模式创新。围绕省市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重点目标,推进省农业农村领域首批共富试点“精准双扶促共富”工作。结合我县“六促共富”行动,鼓励乡镇、村居及农业经营主体先行先试,深化实施10个以上共同富裕实践试点,积极探索打造一批共富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4.持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继续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东西部扶贫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2022年,全县计划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不少于230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少于800名,定向培养农技人员3名,新增首席专家工作室不少于1个。
5.持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各类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创新开发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全面推行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新开发地方特色险种1个,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长10%。
(四)聚力“攻坚破题”,激发改革创新“新活力”。
1.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围绕“6661”农业现代化发展框架和“1291”数字农业框架,全面推进省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湖羊、河蟹、茶叶、芦笋、葡萄、苗木等6大产业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乡村大脑+产业平台+未来农场”的发展模式。加快完善以“长兴鲜”为主阵地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20亿元以上。推进农村“数字农民”和“电商人才”的迭代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主体应用数字化的水平。
2.推进未来乡村应用迭代。持续迭代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总体框架的未来乡村应用,“一图”掌控乡村实时情况并进行预警分析快速响应,“一码”集成各种涉农服务事项惠民便民,推进“乡村大脑+未来乡村”县乡村三级贯通。全面推进组团式未来乡村试点工作,加快形成制度理论成果,形成具有湖州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和做法。
3.推进农村“三地”联动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推动土地有序流转、赋权活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流转范围、有偿使用、自愿有偿退出形式及收益保障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新增农业“标准地”项目5个,重点引进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立农业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利益的联结机制。
4.推进乡村治理集成改革。深入实施乡村善治工程,完善乡村治理方式,全面完成以户主大会、文明诚信码和数字乡村平台为核心的“一户一码一平台”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多元协同发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成果。2022年,高质量完成省级善治示范村,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覆盖率达70%以上。
3219596-39539-268-主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