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碧树绵延,三峡橘香四溢。
临山拥水、禀赋天成的长江三峡,不仅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因独有的峡江气候为三峡柑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繁衍出一条优势产业带——“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产业带”,而重庆正是其核心区。
红橘、杂柑、脐橙、柠檬、柚子……以江为轴,借势发展,从长江边到山坡上,一年四季,碧树满山,花果点点,延展在万州、涪陵、开州、长寿、垫江、云阳、巫山、奉节、梁平、忠县等10大区县,历史与文化交融、生态与经济同步,它们如锦绣绒毯铺在广袤大地上,如诗如画如歌。
古有“洛阳纸贵”,今有“渝柑抢手”。随着柑橘产业的日益壮大,如何实现橘农的持续增收?如何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推进三峡柑橘“行稳致远”?如何加快“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柑橘生产区建设?
初冬时节,记者行走三峡库区,赴一场重庆柑橘之约。
“提升一米”靠科技
柑橘产业既是重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三峡库区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托,它承载着农(移)民致富、农业增效的重要使命。在柑橘产业向三峡优势区域聚集的背景下,保障库区柑橘产业良性发展需要持续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撑。
有这样一个背景: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2007年,中国的柑橘产量跃居世界首位,2018年,柑橘种植面积突破4000万亩,成为中国产量第一的水果。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几代科研人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结果。
什么目标?“提升一米”。
有这样一个故事: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国际柑桔病毒学家组织主席、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常勇告诉记者,1990年,一位中央领导视察重庆柑橘产业,希望重庆的柑橘可以“提升一米”,地方官员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领导揭开了“谜底”:他去香港考察时,发现中国内地的柑橘只能摆在地摊上销售,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果品却放在专柜内展销。所以,“提升一米”就是希望重庆柑橘可以改良品质、提升地位,实现从地摊到货架的转变。
这一使命担在了柑橘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简称“中柑所”)肩上。中柑所成立以来,在国家柑橘重大、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和区域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修订和产业科技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科技支撑作用。
有这样一组对比:中柑所研究员赵晓春博士说,科技助力让柑橘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过去,柑橘产业规模巴西老大、美国老二。今天,中国稳坐“头把交椅”。
赵晓春介绍,美国柑橘产业下滑,是有着柑橘界致命癌症之称的“黄龙病”导致的。前些年“黄龙病”席卷美国,其巨大的破坏力让柑橘产业集中的佛罗里达州遭受灭顶之灾。
2016年,周常勇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组建“国家柑橘优势区域黄龙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成员单位。为了让农民理解配合,他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三板斧阻击战”策略,即及时砍病树、用无病苗木补种、大面积集中连片防控。中柑所从技术角度全程给予支持,保障了三峡库区乃至全国柑橘产业的安全发展。
“美国佛罗里达州近100亿美元的柑橘产业因黄龙病毁损2/3,而中国赣州落实‘三板斧’防控黄龙病措施到位,保住了2/3,这就是成功。”周常勇说。
科技不仅阻击了病害,还守护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曾经,“一吨橙汁两吨渣”,柑橘生产加工中传统的皮渣填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今,废弃皮渣变“废”为宝,可以用来发酵饲料和制作有机肥,中柑所研发的“柑橘皮渣低碳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成果的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柑橘皮渣的零排放,有效解决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
与此同时,重庆在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新品种培育和筛选,以及晚熟柑橘的防冻、防冬季落果、防枯水,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突破等方面也全国领先。其中,“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强大的科技支撑,让重庆柑橘早已成为各大展会的“座上宾”“口中宝”,实现了不止“提升一米”的目标,为柑橘的科研兴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目前,重庆近200家柑橘育苗企业年出圃能力近1亿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容器苗生产基地,平均年外调种苗1200多万株,占全国省外调运市场的70%;2017年,江津、北碚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区域性柑橘良种繁育基地县”。
好技术带来好品种的问世。截至去年10月,中柑所推出审定柑橘新品种15个,以沃柑、金秋沙糖橘、玫瑰香橙、棱晚脐橙等为代表的优新品种在三峡库区推广近100万亩,加快了库区品种结构优化的步伐。
“下一阶段,我们将呼吁有关部门牵头启动《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让《规划》成为新时代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振兴和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纲领性文件。”中柑所所长陈善春表示。
特色品牌赢市场
科技创新、攻坚克难,重庆不断培育出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柑橘,攻克了晚熟柑橘生产的技术难题,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了品牌建设,培育出“奉节脐橙”“忠县柑橘”等全国知名品牌。
“园柑长成时,三寸如黄金。”杜甫寄居奉节时,留下赞美奉节脐橙的诗句。奉节脐橙自1953年引进该县以来,历经67年历届县委、县政府推动,种植面积达33.5万亩,年产量31.5万吨,综合产值25.53亿元,实现了“一棵树致富30万人”的目标,成为全国著名柑橘产区之一。
近日,一辆满载着2万斤柑橘的大货车停在重庆铭阳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内,即将发往北京。
“这是今年最后一车‘金秋沙糖橘’啦!总共10万斤,早早就被这家广西公司全订了!”公司党支部书记孙会良告诉记者,好几个买家每斤加价1元来“撬货”,他都没给。“金秋沙糖橘只是小种了几十亩,第一年试产。”孙会良语气淡定却透着自豪,“下个月,来‘抢’脐橙的人更多。我们的‘肚子美’(“杜甫,字子美”的谐音)脐橙‘爱人得很’!”
“让一颗颗橙子富有诗情画意!”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奉节县把诗城文化与脐橙产业结合起来,讲好品牌故事,成为奉节“诗·橙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
如何持续强化品牌竞争力?听着诗书长大的橙——记者在奉节县采访途中见到这则广告标语,就是最好的答案。
坚持政府打造品牌特色,让公用品牌惠及大众。“我们的‘奉节脐橙’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新鲜、生态、有品位。”奉节县脐橙产业发展中心驻铁甲村第一书记丁永向说,“所谓新鲜,即‘挂在树上卖’;生态,即不染色、不催熟、不增甜;有品位,酸甜适度、脆嫩化渣、余味清香。”
迎着微微细雨走进奉节县铁佛脐橙种植股份合作社,忙碌的果农们正在熟练地分装脐橙。
该合作社是奉节县晚熟脐橙发展示范区。合作社理事长马后明向记者介绍,合作社的核心品牌产业就是晚熟脐橙,现有晚熟脐橙基地3000余亩,注册的“铁福春橙”产品商标也是“奉节脐橙”品牌下的一个重要商标,已获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奉节脐橙”先后荣获了中国地理证明商标、中华名果、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品质证明及荣誉称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其品牌价值达182.8亿元,成功跻身全国橙类一流品牌。
近几年,重庆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用于重庆柑橘品牌建设,大大提升了重庆柑橘在国内外市场的美誉度和知晓度,“万州玫瑰香橙”“开县春橙”等特色品牌与“奉节脐橙”一样蜚声海内外。奉节县抓住机遇,重点推进以奉节脐橙为主的库区脐橙产业发展,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优势基地进一步集中,力争到2020年建成80万亩“奉节脐橙”品牌种植基地。
精深加工延链条
“三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晚熟与加工并重”,记者了解到,重庆柑橘走错季上市和延伸产业链条之路,重点发展2-6月成熟上市的晚熟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由2010年的15∶80∶5调至2018年底的24∶34∶42。
位于渝东北的忠县也是全国柑橘优势产区之一,素有“半城山水满城橘”之称。忠县柑橘迅猛发展始于1997年美国施格兰柑橘产业化项目,柑橘园标准化建设全国领先。2018年,全县柑橘基地35.5万亩,产量36万吨、综合产值36.04亿元,致富了全县20万果农。
目前,全县35.6万亩标准化柑橘基地形成了早中晚熟配套的加工品种体系和优质畅销鲜果品种体系,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6月有9个月实现鲜果批量上市。
在位于忠县新立镇的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文化时空展示馆内,记者直观地了解到了中心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开放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果树行业和西南地区农业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科技研发,延长了柑橘产业链,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对于柑橘的贮藏加工技术作出重大贡献。
在该中心的帮助下,忠县柑橘“无病毒容器育苗、标准化建园、营养诊断、皮渣无害化处理”等十大柑橘技术被行业广为应用,制定柑橘产业系列企业标准21个。其中,《柑橘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升级为国家行业标准,柑橘育苗、品种、建园、田间管理、NFC橙汁五大标准通过国际采标确认。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榨干吃尽”,忠县紧紧围绕柑橘加工业做文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了完整产业链。
作为柑橘产业链的重要后端产品,橙汁占到全球果汁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不仅口味好,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对人体大有脾益的橙皮苷,只有橙汁才有。
重庆市近年来引进和培育了美国博富文、三峡建设集团、北京汇源、福建天邦、尚蔬坊、锦程鲜果集6家橙汁加工企业,橙汁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其中重庆三峡建设集团生产的派森百冷冻鲜橙汁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位于忠县的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派森百”NFC橙汁,产品通过国际SGS、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国首个与世界高端橙汁比肩的产品。
如今,包括忠县在内,三峡库区已经建成汇源果汁等橙汁生产线8条,辐射带动全国30余条橙汁生产线,国产橙汁市场占有率从5%提高到40%以上,替代进口橙汁35%以上。
产业集群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利器。重庆市已经建成柑橘商品化处理设施20条、单元产地预贮预冷设施30个,橙汁加工及果实商品化年处理能力达2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生产基地。
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柑橘种植面积达340万亩,产量315万吨(其中晚熟柑橘142.8万亩,产量85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按市场监测价格计算),种植效益为125亿元,带动94.3万户330万橘农人均增收1125元,相关从业人员约300万人。
重庆市副市长李明清表示,未来,重庆将坚持鲜食与加工并重,打造“晚熟柑橘”和“橙汁”两大品牌,按照“大基地、小单元、多主体、单品类、集群化”思路,加快推动形成“大基地、大品牌、大流通、大服务”发展格局,向“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柑橘生产区不断迈进。